分享

《可复制的领导力》之一:领导力的真相,或许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天府小小爸 2022-11-25 发布于新疆

领导力是近年来在部分圈子比较热门的一个词,也是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密集收割点。

对领导力的理解众说纷纭,没有哪家的观点能够占据主流,不少人被迷花了眼、搅乱了神。

樊登老师所著《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让我有新的收获。

一、什么是领导力

在不少国人的观念中,领导力是一种天赋,学不来也学不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格魅力,是一种玄而又玄的艺术。

因为与人的能力紧密相关,所以不同人的领导力差别很大。

西方人却认为领导力是一系列标准化工具,用于建立信任、解决矛盾、按绩奖惩,是管理者履行职责的方法手段。

因为标准化,对人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遵照执行;因为标准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掌握。

能力强的人必然能让工具的效能发挥得更好,但能力差一点也不会有大问题,因为标准化本身就是底线。只要能够正常发挥工具的效用,领导力就不会低于70分。

二、什么是领导?

这里的领导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身份而是行动。换一种说法,叫管理。

樊登老师对管理的定义简单得令人发指: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两个要点:一是完成任务,二是通过别人。一个人只要符合这两点,他的角色就是管理者。

做到第二点比较难,不少人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不愿通过别人,本质是不相信别人,认为别人的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这样的团队,无论工作结果好坏,都必然会管理者很累、员工却很轻闲。

另一个误区是过分通过别人,本质是官僚主义,管理者只想发号施令,只听汇报、提要求,不愿亲自动手,对别人颐指气使。这样的团队,内部氛围大多不太融洽,员工心里有怨气,工作不太积极。

三、喜欢亲力亲为的管理者,会带来哪些危害

没错,我用的“危害”,这并非是为吸引眼球,而是实实在在会出现的情况。

这类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很强,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成功经历,标准要求也很高。

但对于完美的执着,往往会让他们不愿意看见不足,哪怕这些不足并不会影响结果,或者只是过程中的插曲。

他们也很难接受别人的不同观点,会强制员工按他们的想法去做;他们不相信别人,不愿意授权,事事亲自拍板,有时甚至会亲自处理员工的工作。

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看他们弄的我着急,还不如自己弄。”

时间长了,员工感受不到领导的信任,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会失去工作激情,只图完成不管质量,反正领导也会改的;遇到问题不愿思考,更不会下决定,通通推给领导。

领导则会整日被琐事缠身,没有时间思考战略性问题,更无力关注团队的成长,最终陷入领导越干越累、团队越干越差的死循环。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亲力亲为的典型代表。

他自走出茅庐后,一生都在奔波,数次亲自带兵北伐,为蜀国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当他死后,蜀国便一蹶不振,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境地。

诸葛亮在位时,领兵武将、治国文官都只需也只能按他的锦囊行事,自身能力难以提高,还养成了对丞相的依赖心理,诸葛亮不在了就无法应对危局,这为蜀国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

管理者当然要追求好的结果,但同时也要关注团队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犯错是必然的,付出代价也是必需的。

只有在不断地试错中,才能让真理越来越明,方法越来越精;

只有在反复思考、尝试、改进的实践中,员工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才;

只有在持续的磨合中,团队成员才会更明确自己的权责,培养起主动的担当。

完美结果和团队成长没有固定的优先顺序,需要因时因事做出动态平衡。

为了让员工得到锻炼,有时必须放弃对结果的追求,这是成长的学费。

团队成员的能力强了,管理者就能脱离具体的工作,用更多的时间履行自己的主要职责,比如协调更多项目和资源、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这些是必须由管理者亲自干、无法由员工代替的事。

关于“什么是领导力”的话题暂且到此,下回聊聊如何培养领导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