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伤寒论薯蓣丸方解与说明

 为什么73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虚劳气血诸不足,又兼见风气各种疾病,这些慢性虚损病宜用薯蓣丸治疗。

【功用】

疏风散邪(对病)。

补气养血(对人)。

嘤咛家

道地淮山药

九蒸九晒熟地黄

25年林下参

顶级赤芍

朱砂密集茅苍术

野生北柴胡

山东东阿阿胶

野生真防风

顶级高油清化肉桂

V

S

某些人

菜山药

寒凉生地

普通菜参

普通白芍

普通白术

普通柴胡

杂牌阿胶

假防风

普通桂枝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薯蓣丸有个问题就是用药的问题,很多人用薯蓣丸觉得滋腻,和用的药材还有制作方法有很大关系。根据一些考证吧,汉唐用的桂很可能倾向现在的肉桂,用的芍药呢更倾向于赤芍,用的术也比较接近于现在的苍术。所以如果这么来用,薯蓣丸的利水和强心作用是比用桂枝白芍白术要更强的,自然也就不容易滋腻了。还有阿胶呢汉代可能也更多的用猪皮和驴皮熬胶,也就是现在的黄明胶。黄明胶相对于阿胶不容易上火,更好吸收。最关键的我认为是枣的问题,现在的大枣往往选择用新疆羌枣,羌枣的甜度是更大的,然而根据一些研究,汉代的枣很可能是比较接近于酸枣的,就是是一种味道酸甜的枣,在现代来看,可能老品种的滩枣和河南小枣会与这个味道更加接近。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组成药物颇多,常让人觉得不像张仲景之方。其实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颇佳,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本的思想。

蓣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六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名医方论

黄元御:虚劳之病,率在厥阴风木一经。肝脾阳虚,生气不达,木郁风动,泄而不藏,于是虚劳不足,百病皆生。肺主收敛,薯蓣敛肺而保精,麦冬清金而宁神,桔梗、杏仁,破壅而降逆,以助辛金之收敛。肝主生发,归、胶,滋肝而养血,地、芍,润木而清风,芎穹、桂枝,疏郁而升陷,以助乙木之生发。土位在中,是为升降金木之枢,大枣补己土之精,人参补戊土之气,苓、术、甘草,培土而泻湿,神曲、干姜,消滞而温寒,所以理中而运升降之枢也。木位在左,是为克伤中气之贼,柴胡、白蔹泻相火而疏甲木,黄卷、防风,燥湿土而达乙木,所以剪乱而除中州之贼也。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不止上节所谓里急诸不足也.不足者补之.前有建中黄建中等法.又合之桂枝加龙牡等法.似无剩义。然诸方补虚则有余.去风则不足.凡人初患伤风.往往不以为意.久则邪气渐微.亦或自愈.第恐既愈之后.余邪未净.与正气混为一家.或偶有发热.偶有盗汗.偶有咳嗽等证.妇人经产之后.尤易招风.凡此皆为虚劳之根蒂.治者不可着意补虚.又不可着意去风.若补散兼用.亦驳杂而滋弊.惟此丸探其气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

医宗金鉴:虚劳诸不足者,谓五劳诸虚百损也。上条以热伤干血为言,此条以风气百疾立论。热伤其上之血分,则病肺痈;热伤其下之血分,则病干血。风中其外之气分,则病肺痿;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足,滋诸枯槁,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徐彬曰:虚荣不足证,多有兼风者,正不可着急治风气,故仲景以四君四物,养其气血;麦冬、阿胶、干姜、大枣,补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开提肺气;桂枝行阳,防风运脾,神曲开郁,黄卷宣肾,柴胡升少阳之气,白蔹化入荣之风。虽有风气未尝专治之,谓正气运而风气自去也。然以薯蓣名丸者,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故多用以为君,则诸药相助以为理耳。

邹润安:薯蓣肉最厚,体滑多涎,黏稠色白,不寒不热,不润不燥,为脾胃之所均喜。故其用为能致胃津于脾,而脾胃以和。薯蓣丸中,薯蓣为君药,且补气之参苓术草干姜大枣用量亦重,而补阴之芎归地芍麦冬阿胶则用量较轻,而祛风之桂枝防风黄卷柴胡白敛用量更轻。可见其方立意在使补气药辅君药以扶正补中,使血药佐风药以驱邪;再用少许之杏仁桔梗以开肺而主治节,用神曲以启脾。全方补中有消,扶正祛邪,此正仲景处方精义入神之

薯蓣丸既然所针对的病机是脾气受损而不运,是脾气不能散精上归于肺,因此此方虽谓之脾气丸也可。方剂之所以取名于此者,就表明“脾之气,固当散其精而归于肺也。”邹润安还特别指出,何以《本经》言薯蓣可“补中益气力、长肌肉”,而将其生捣又可消热肿?“斯固为肉中之气运掉不灵,致有所壅也。得厚肉多脂不爽生气之物,其壅何能不解?”

方药解析

薯蓣丸内大部分都是临床常见药物,但白蔹、大豆黄卷是临床不常用的药。

本方以薯蓣(即山药)为主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味甘,温平无,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此重其健脾胃、补虚损之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大枣健脾益气温阳;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麦冬、阿胶滋阴养血;神曲寓消于补,使补不碍胃,振奋生化之源;桂枝、柴胡、防风祛风散邪,其中桂枝散太阳之邪,柴胡散少阳之邪,防风则散周身之风邪。而虚劳风疾之人往往身体气机功能紊乱、升降失调,故加杏仁、桔梗一升一降,以恢复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另用酒服以助药力。

那么,为何要用白蔹、大豆黄卷这两味药呢?

《中药学》载白蔹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这似乎与治虚劳、祛风邪没有关联。故要领悟薯蓣丸的用药意义,得尽可能地站在张仲景那个时代,从相关的书籍中获得认知。

于惠青等通过查阅和梳理《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普济方》《本经疏证》等古籍,认为白蔹是取其散结气、除风热之用,大豆黄卷有益气宣胃、散风祛湿之效。

刘渡舟认为白蔹与桔梗、杏仁利肺开郁,以行治节;豆卷和神曲运脾气,行药力,有补而不腻之功。也有医家认为白蔹合杏仁以降,桔梗合柴胡以升,共同恢复气机升降,大豆黄卷则化湿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诸说皆有可取之处。

先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方中薯蓣用三十分,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此三者皆是培补中焦脾胃之药,用量之大,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时重视培补后天脾胃的思想。诸如柴胡、防风、白蔹等祛邪之药的轻用则显示了补虚为主、祛邪为辅的治法和治病求本的宗旨。

复方组合

由于该方治“虚劳诸不足,诸风气百疾”,故可见其症状之复杂、广泛,治疗用药上涉及气血、阴阳、脾肾等。此方可拆成多个复方的组合,从此入手分析方义,有助于了解其组方配伍的真谛。

不难看出,此方内有补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温中健脾的理中汤,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桂枝、甘草组成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芍药、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甘草、大枣、桂枝、地黄、麦门冬、人参、阿胶可体现治虚劳不足、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加减。薯蓣、干地黄、桂枝、茯苓则体现了治虚劳腰痛的肾气丸组方。综合体现了薯蓣丸的补虚作用。

白术、茯苓、桔梗、防风、人参、当归、干姜、川芍、桂枝则有“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的侯氏黑散影子;桂枝、当归、人参、干姜、甘草、川芍、杏仁则体现了“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的续命汤方义。诸此体现了薯蓣丸的祛邪作用。

另外,桂枝、茯苓、芍药和川芎、当归配合乃桂枝茯苓丸的化裁,其活血祛瘀之用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由此分析可知,补虚、祛邪、活血化瘀是张仲景治虚劳之三大法,且轻重有别,学者不可不知。

经临床验证及药理研究证明,薯蓣丸在增强机体体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

黄煌认为薯蓣丸是强壮剂、补虚方,适用于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疾病,可治疗恶性肿瘤、结核病、肺气肿、肌萎缩、老年性痴呆等病。

吴雄志认为少阴寒化证有气化不通和形质受损的区别,薯蓣丸是补少阴的处方,可以恢复少阴肾的形质,临床上见到太少两感证的患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感冒很快就可以缓解,但若这个患者少阴肾形质有所损伤,则易反复感冒。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急则治标,调其气化;当感冒缓解之时,是服用薯蓣丸的最佳时机,缓则治本,能够防止感冒的复发。

值得思考的是,肾气丸也是恢复少阴形质的处方,那能否用肾气丸呢?笔者认为,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这种体质患者易感冒,且脾胃功能差,运化不佳,不可峻补,并不适合直接用肾气丸。此时,以补虚为主、佐以祛邪,且顾护中焦运化的薯蓣丸可谓面面俱到,可作为过渡处方。

薯蓣丸构思巧妙、组方严谨、疗效显著,是张仲景治疗“虚劳不足、风气百疾”的代表方剂,是补虚、祛邪、活血化瘀三大治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张仲景一贯的治病求本、重视脾胃的宗旨,堪称治风之经典名方。

临床体会

1、本方以淮山药为君,取其性味甘平,“不寒、不热、不燥、不滑”(何任《金匮要略通俗讲话》),有“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神农本草经》)之功。伍以参、苓、术、草、豆、曲、姜益气健脾;归、芍、地、芎、麦、胶、枣滋营养血;柴胡、防风、桂枝调和营卫,疏畅气机;杏仁、桔梗、白蔹调肺开郁。

综观全方含有桂枝汤、炙甘草汤(去麻仁)、八珍汤,故本方功用应为:培土健运,调和营卫,补气益血,滋阴和阳,缓中填精。具有提高整个机体抗病免疫能力的作用,诚为治疗慢性虚弱病证,卫气不固,易感风邪的良方。

2、甘草生用则清热解毒,炙用则补中益气。细嚼方义,本方之甘草当以炙用始为合拍。《金匮要略》不载,恐为脱简。笔者临床概用炙甘草。从薯蓣丸中炙甘草的用量不难看出,在此方中炙甘草与山药同为君药,起协同作用,切中虚劳病病机。如果把炙甘草仅当成调和诸药使药,或因担心水钠潴留而随意减量或舍弃,该方疗效则会大打折扣。据同时侍诊的一位医生讲,他曾用薯蓣丸方治疗一位肿瘤患者,按经方比例炙甘草用28克,疗效非常明显,后来病房另一位医生畏甘草量过大减为3克,疗效就明显不如第一次方,恢复原量则疗效又显。可见使用该方时配伍用量比例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山药、炙甘草等主药用量尤为重要。薯蓣丸补益作用及起效时间与炙甘草的剂量相关,临床上有些关于薯蓣丸应用的报道,甘草用量较小者也有效,但起效时间要慢得多;本案按原方比例配伍的薯蓣丸常一次服用即见显效。

3、原方豆黄卷药源常缺,以扁豆代之,临床观察不影响疗效。

4、仲景对本方治疗范围的论述仅“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九字,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笔者从“虚劳”一词领悟本方证治的主要病机:以“风气”一词领悟本方证治的针对性;从“诸”“百”二字领悟本方应用范围的广泛,并根据“以药测证”的方法,结合分析本方药物作用,从而拓宽了本方临床应用的思路。

本方以小剂量桂、柴、防、杏、桔、蔹之属,辅佐大量滋补药,意在调和营卫,疏畅气机,补而不滞,增强本方灵性。如用之祛邪,则不足恃,且有留邪之虞。历代医家多以本方扶正祛邪,治疗虚证挟风邪。但从组方角度来看,以此方治疗慢性虚证易感风邪者则合拍。如有外邪,当先解外为宜。笔者认为原条文应如此理解:“虚劳诸不足,(易感)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难经》曰:“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观薯蓣丸组方功用,面面周到,尤以培土以生万物,补气以固卫表,预防风邪外袭之功为著。“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陈修园《金匮方歌括》),根据“异病同治”之原则,可以适应五脏虚损等多种疾病。笔者以此方为基础,临床随证加味,增强针对性,变通古方,扩大了临床应用而获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