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

 heshingshih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结构主义→通过特征区别:(1)结构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它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整体论主张,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应相互独立地加以研究,各个部分,只有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根据它们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2)它倾向于有限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结构主义贬低行动和事件的流动性,寻求历时越长而越稳定的社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倾向于“共时性”分析。(3)结构主义反对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喜欢根据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对实证主义来说,要说明就要找原因,而原因只是从观察到的规律中引申出来的;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隐藏在表象之下,不是观察值可以直接看到的。(4)承认社会结构的约束性,基本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和思想。

结构主义立场的强弱形式弱形式基本上是方法论宣言,提出社会研究者必须寻找除限制人们选择的那些参数,虽然结构存在,但是人们事实上是否具有选择权和自由,这种方法论立场对此不明确表态。强形式是具有深远后果的哲学陈述,它不只是说结构具有约束力,而且还说没约束力所能到达的程度,排除了个人能动作用的可能性,可视作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某些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反动。法国哲学与社会学在其发展历史中,总不断在太过主题主义和太过反主体主义(客体主义)之间摆荡,所以结构主义的兴起,只不过是萨特的主体主义到达巅峰之后物极必反的现象而已。

结构主义思想中有两个组成部分:追溯到涂尔干社会学的结构主义和追溯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言学

1916年出版的索绪尔遗著《一般语言学教程》,引起了语言科学中的一场革命。索绪尔研究语言学,并不是随波逐流的研究历史语源学,而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即“一个单一的语言是如何内在地构筑起来的,以及一个语言如何具有能被描述的稳定状态”。索绪尔将言谈、人们每次所说的话(言语)与具有抽象(社会)系统的语言(语言)区分开来,而后者才是他的语言学的最根本的研究对象。某个事物的发音在索绪尔那里被称为“能指”,那个被发音指涉的事物为“所指”,所指与能指结合起来的东西,被索绪尔称为“符号”,一个符号就是一个非物质的构成物。所指和能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是任意的、武断的,语言符号的定义不是每个符号自身能确立下来的,而是来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的存在显然与个人言语无关,语言让言谈得以运作。唯有当语言是一套稳定、即便没有实体的符号系统时,我们才能让不同发音声波发出的语音具有固定的意思,我们才能一直说话,并确定我们产出的是同一个意思。

要理解语言,我们必须相对地思考、在关系范畴中思考,此时,结构的概念已经显现,只不过索绪尔本人更喜欢说“语言系统”。

由于语言符号之间的任意性和符号系统的特性,让人们在研究语言时并不总是去关注“主体如何赋予意涵”(语言失去主体性),这样,语言科学就变成一门客观主义的学科。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之父

列维斯特劳斯将语言学这套科学理论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其受到俄国知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的影响,进入结构语言学,野心勃勃的去探究人类精神与人类文化的无意识结构。其最受追捧的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介绍了他主要的结构思想。这本书分为三个不跟,第一从哲学角度反思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从人类学角度描述了极为复杂的亲属关系结构,第三讨论了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构思,最后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讨论。

这本书借鉴了涂尔干的侄子——莫斯的观点,其《礼物》这本书阐述了礼物交换对社会运作的重要性。列维斯特劳斯首先论证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有建立起规则和规范,才能从自然过渡到文化。但是乱伦禁忌即是一种规则,又是每个文化都有的,由此产生的矛盾,列维斯特劳斯便用交换来解释这种矛盾,“乱伦禁忌有助于团体双方的互惠关系,建立团结联系,是一种普遍化交换的亲属结构”。不仅如此,亲属关系结构还是一种符号系统,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所有的符号系统,不管是语言、亲属关系结构,还是古代礼物交换系统,最终都是遵循着某个内在与人类心智当中的逻辑。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逻辑,就拥有了一把能分析所有符号化事物的钥匙。具体来说,他认为,人类心智都是一种二元结构,都是以对立的方式在工作的(如族内婚与族外婚)。

列维斯特劳斯这种结构主义要把握的潜藏结构,是找到人类还没有意识到的结构,这种思想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们要解释文化,不用追溯到主体那里去,不用去诠释主体。

福柯(后结构主义?)

福柯的思想可以从几部著作中体现。第一部是1961年出版的《文明与疯癫》(《古典时代疯狂史》),这本书旨在分析西方对待疯癫的方式,以及从文艺复兴时代到19世纪这段时间关于疯癫的思想。这幅历史图卷,展示出了欧洲文明的特质,是深刻地由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辩证所刻画出来的。社会对待疯癫的形式转变了,从被社会整合进,到从社会中排除,福柯不认为这种排除有什么人道主义的动机,其认为这种隔离只是想保护那些悲惨的人免于发疯。

第二部《规训与惩罚》则是关于刑罚史的研究,从残忍的死刑到减少死刑、无期徒刑等刑罚史的改变,刑法越来越不是以身体作为目标,而是针对犯人的行为或心灵。现代监狱的诞生,使得所有犯人随时随地都会被监视到,或者是让所有犯人都会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被监视着(全景敞视监狱)。刑罚固然不再摧毁身体,但权力对身体和精神的作用被有效率地提升了。

福柯对话语的看重并不同哈贝马斯一般。这也涉及到福柯对权力的认知。福柯认为,权力没有所在地,它是去中心的、沉默的、不显眼的、但无处不在的。而权力之所以无处不在,也不在任何地方,是因为权力与话语、特殊的言说形式、以及科学言谈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福柯在《性史》中特别阐述,持续扩张的话语非预期地带来了规训与塑造人类的效果,将权力内化进人中,使得没有人在下命令,但大家都在听从权力。

“人类的终结命题”。主体是由科学话语所建构出来的,主体概念是对人类的无尽渗透所建立出来的,主体是权力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权力与技术的结果。因此,他认为,主体绝不能被当作哲学分析的出发点,因为他仅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力关系的产物。“人是一种发明……它的发明时间相当年轻”,在《词与物》中,其想要研究人作为一种知识对象,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的。福柯借用了尼采的观点,将揭露权力和知识的复合物的方法,称为系谱学,这个概念意志一种历史回想,但这种回想不是要强化什么价值体系,而是为了揭露与摧毁。

(福柯最后又倒向了主体)

布迪厄的生成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与社会现象学的结合;对结构主义忽视社会实践而感到不满;试图超越二元对立,建立新的综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化,而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当事人与制度的实践。

后结构主义/新结构主义

主要观点:不存在稳定的、同一的结构。

代表人物: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

特点:因的时代诊断潜力而产生影响力的,但并没有产生出系统性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思想,这些理论的主体是去中心化的,以及极端的反主体主义,在其中看不到行动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