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人脉象(5)

 心其和顺其然 2022-11-26 发布于浙江

Image

阴阳于脉,浮为阳,沉为阴,平衡则不浮不沉,居于中,即所谓“脉从中直过也”;上为阳,下为阴(寸尺也),阴平阳秘则上下脉大小、浮沉长短来去无偏也。左为阳右为阴,阴阳调和则左右齐等。《灵枢》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此寸口人迎者即阴阳。阴主里阳主外,又言:“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这是不是在阴阳互比呢,大小齐等,这个大小是怎么比的?大小齐等,不是他的脉的大小跟另一个人的脉大小齐等,所以有的时候,我摸一个人的脉没劲,他却没病,我摸另一个人的脉有劲,他却有病。这个有力无力是跟谁比?两个人之间能比吗?一个人的气血跟别人的气血能比吗?只要一个人的形脉气象相称,那就没有病。所以说,“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者名曰平人”。《黄帝内经》上说得很清楚。

《伤寒论》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张仲景说得很清楚。上下比一比,如果大小差不多,浮沉也差不多,就不用担心,基本上还保持上下的阴阳平衡,再严重也平衡,这是张仲景说的。张仲景会不会把脉,知不知道平人脉象。如果我们不知道,能学会《伤寒论》吗?肯定学不会,所以说,整个《伤寒论》的基础,都在这些基础之上。这些思路都没贯通,就无法灵活运用。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口渴,欲呕,用小柴胡颗粒。水气凌心,振振欲噼地,用真武汤。只能是做一个这样的大夫。这里面没有智慧,只是继承了经验,有中医的智慧在里边吗?没有。

《伤寒论·辨脉法》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阳脉同等者名曰缓。”缓即平人脉也。

人者禀中气而生,中气者土也,土之数为五,故人一呼一吸之间,脉当五动以应土,且五十动而不结代也。(以应天地之数)阳性刚,阴性柔,阴阳和合,刚柔相济,脉亦如之,故似有力似无力也。脉之至为阳,当有力,阳中有阴,故不失其柔;脉之止也,为阴,象地,故脉软柔,然阴中有阳,故亦不失为有力。故悟得太极即平人之理,则平人之脉象亦知矣。

从各个角度去辨阴阳,然后阴阳互比。下面我们会讲到脉象剖析法阴阳,我们把整个脉象从七个角度去剖析,然后辨阴阳,把这七个角度的阴阳与人体相对应,整个把脉过程,就很轻松。

周学庭的“缓脉”定平人,很重要。他讲的缓脉也就是讲的平人脉象,但是他把平人脉象和脉象相组合了。周学庭的《三指禅》在中医脉诊中有很大影响,尤其强调以平人脉象为准则和尺度,如无平人脉象之度,切脉就会阴阳难辨,这基本暗合《黄帝内经》脉法之密旨。他认为缓脉就是脉有神气、有胃气的表现,并解释说:“四时之脉,和缓为宗,缓即为有胃气也。万物皆生于土,久病而稍带一'缓’字,是为有胃气,其生可预卜耳。”总之,周学庭的《三指禅》是对《黄帝内经》脉法的继承和实际应用的总结,通过学习《三指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黄帝内经》之脉法奥旨。周学庭的缓脉切得很好,他也得了这种平人脉象之意。缓脉的内涵是什么?周学庭曾作诗赞之曰:四至调和百脉通,浑涵元气此身中。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点红。露颗圆匀宜夜月,柳条摇曳趁春风。欲求极好为权度,缓字医家第一功。

古人就是这么传承,告诉你去感觉,但是人家是怎么练的呢,周学庭提出了“禅悟”之法,“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大家说禅悟难不难,禅悟比切脉可难多了。“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但是,这个理还没通,你就开始摸,摸索不出来。我也每天回宿舍以后,拉上窗帘,我也去禅悟,摸这个脉,不好摸出来。但是,只要理解了这个理之后,慢慢的就到手下了,它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真正的平人脉象,我们要通过阴阳的法则,要用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意会,靠感觉,那就不扎实。上面基本上把岐轩脉法的基本特点阐述一遍,这些东西都是从哪来的,现在给大家传播的这些信息,全是我们古医家们遗留下的宝贝。我就是把它们整合到一起,所以说,为什么叫“岐轩脉法”也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老祖宗的东西。明白了这个理,明白了这个方法,谁都可以成为好的医生。阴阳道理是无处不在的。我把这个平人脉象给大家阐述清楚,再说一点,平人脉象是不是一种脉象?不是!这点一定要反思清楚,因为这就涉及以后能不能真正的学会切脉。

即使是会摸出这个脉象,积累点儿经验,理不通,到最后也不行。这个病什么时候会好?过去是怎么得的?将来怎么发展?怎么治疗?要没有这个理的话,后边的东西全谈不上了,所以平人脉象极其重要。过了这一关,基本上就过关了,我希望大家再反思,一日三省,把它消化掉,通过我讲的这叫闻,该你们思考了,“思”是一个“田”字,下面一个“心”,把心静下来去思考,脾主思,要想把听到的东西消化掉,一定通过思考才能消化掉,成为自己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说闻了就要思,将来再去修,就是实践,这叫闻、思、修,任何东西都是这种规律,所以说平人脉象明白了,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再把它消化然后变成自己的知识,岐轩脉法的这个根,《黄帝内经》上传承的脉法精髓,也就是中医脉法的精髓,这个种子就算种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