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年陈毅葬礼上,一挽联引起毛主席注意:还是要给人才一个出路

 gs老张 2022-11-27 发布于甘肃

1972年1月,共和国元帅陈毅因病辞世,举国哀痛。

毛主席更是拖着病体,亲自出席了追悼会。

由于行动不便,毛主席是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与大家一道前往大厅的,他一边走一面看着廊道中各界送上的花圈与挽联,此时,一个挽联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挽联是用鸟篆书写的,并未摆在显眼之处,但其飞扬的文采却使得毛主席念后连声称赞。

文章图片1

他见挽联落款写的张伯驹,便转身询问陈毅之妻张茜:“张伯驹今天有没有来参加追悼会?”

张茜解释说,他虽然是陈毅交往多年的好友,但今天的追悼会他却不能参加。毛主席听了十分吃惊,于是仔细问起了张伯驹的情况。

听完张茜娓娓讲述缘由后,毛主席叫来周恩来,并嘱咐道:“我看这样的人才,还是要给条出路的。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他的困难。”

张伯驹,这位元帅的昔日旧友,究竟有何难处,连自己朋友的葬礼都无法参加?作为一个文人,他与武将陈毅又是如何结识的呢?

不慕名利的 “公子哥”

文章图片2

张伯驹

张伯驹的身世可谓显赫。其父张镇芳是晚晴最大的盐官,以擅长理财闻名,作为袁世凯的“内弟”,张镇芳是坚定不移地“保皇派”,还曾出任过北洋大臣。

1915年袁世凯要称帝之时,张镇芳更是积极响应,袁世凯也对他颇为信赖,连家中财务都放心交由他打理。

按理说,这样封建保守家庭里的孩子,一出生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理应是封建官僚利益的维护者,但张伯驹却与人们想象的有天壤之别。

他不喜欢铺张浪费,不好烟酒,连吃穿也不甚讲究,常年一袭长衫,厨娘问他吃什么,他说葱炒鸡蛋就是上好的佳肴。

文章图片3

除了淡泊物欲外,张伯驹在年幼时,就表现出了超群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并预言他“前途不可限量也。”

张伯驹十七岁时,张镇芳为了成就儿子的锦绣前程,将他送去了贵族子弟集中的模范团骑兵科,待张伯驹学成毕业后,更是被张作霖等军阀直接提调,受任其下。

可他身在军旅,心却始终都在营外。

眼见长子成长得如此出色,张伯驹的家人都希望他从仕或去经商,延续家族的荣光。但他对权势毫无兴趣,并鄙视官场的尔虞我诈,将自己的一腔热爱全都献给了书画。

文章图片4

最终,他不顾父母的再三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好前程,自脱戎装,倾心专注学艺。

此后不久,张镇芳不幸染病去世,作为长子,张伯驹本应接班父亲,继承盐业银行家产。

但他不愿在商海“毛票换大洋”,接连几次拒绝接手家业,最终才在母亲的逼迫下,当了个挂名银行董事。

由于张伯驹不曾真正插足家业管事,导致家中大权逐渐旁落他人。但张伯驹本人却并不在意,因为他将全部心思都花在古董字画与诗词戏曲之中,无暇他顾。

文章图片5

而在自己热爱的书画古文方面,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与独到的眼光。

有一年紫禁城要出售一批老地毯,因为款式陈旧,迟迟没有找到买家,拿到盐业银行后张伯驹看了便说要留下来。引得旁人十分不解,盐业银行收这些老旧地毯做什么用呢?

张伯驹慧眼如炬,一下就辨别出了地毯的织物中夹杂着金丝线。他把这批地毯卖给了京剧界名流,据说,仅仅是地毯中抽出的金丝就卖了三万银元。

这还成了民国的一段佳话,但张伯驹买卖识别文物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投资,也不是为了挣钱,他收藏古玩,纯粹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

而他一生最满意的两样藏品,非《平复帖》和《游春园》莫属。其中,《平复帖》是张伯驹托人收买而得。

文章图片6

当时时局动荡,溥仪仓皇逃亡长春,宫中有心人把宫内许多字画占为己有。

张伯驹闻讯后十分心疼,唯恐宝珠蒙尘,花了大价钱才从别人手中收回了一部分字画。

其中,素有“中华第一贴”之称的《平复帖》,便是他的惊喜所得。

而《游春图》,更是他变卖家产才得以收入手中,并为此与国民党翻脸,其爱国情义常为后世所叹。

文章图片7

《游春图》乃隋朝展子虔所绘,上有宋徽宗题字,画面以青山绿水为主题,生动展现了人们游春之美景,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批画作,其价值可想而知。

此画由故宫流落民间,并在1946年被古玩商人马霁川入手,他想转手卖给洋人,闻讯的张伯驹连夜赶到马府要收购画作。

谁知马霁川小人得利,竟开口就要八百两黄金,张伯驹见与他难以谈拢,便只能先行告辞。

由于担心国宝流落民间,张伯驹出门后便立刻向故宫博物院报告此事,希望他们一定要把画作买下。

文章图片8

故宫旧貌

但马霁川要价实在惊人,故宫一时之间也无力买下。见此情况,心急如焚的张伯驹对各路古玩收藏家展开了游说,劝他们一道齐心协力与马霁川洽谈,万万不能让国宝流向海外。

眼见《游春图》一事闹得满城皆知,马霁川迫于压力,终于答应降价卖给国人,不售予洋人。

最后,还是不放心国宝归处的张伯驹把自己居住多年的宅院卖掉,换成220两黄金,并让夫人潘素变卖了金银首饰,才勉强将《游春园》买下。

文章图片9

张伯驹居所一角

当年国民党在要逃离北平时,曾几次派人来游说他一起逃走,但都被张伯驹坚定地拒绝了。

他表示,我藏有《平复帖》与《游春园》等无价之宝,这些珍宝是属于中华人民的,更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我怎么能贸然离开自己的国土。

他此言一出,引得国民党心有不快,还曾给他住宅处邮寄子弹,以此警示。但张伯驹不惧恐吓,在之后的北平和平解放中,亦是出力良多。

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游说傅作义将军,要以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与文化遗产为重,并最终说动了傅作义,迎来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文章图片10

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

张伯驹虽是上流阶级的公子,但始终心系国家和民众,也难怪他在文人界风评极高。

在解放战争后期,张伯驹一家也得到了我党妥善的保护,没有受到国民党的实质伤害,并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神交已久的奇缘

建国后,已经散尽家财的张伯驹受任燕京大学名誉导师,书法研究社副主席,文物局鉴定委员等职,过着平静俭朴的生活。

文章图片11

1956年春,当得知上面开始号召购买公债建设国家时,两袖清风的张伯驹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在政协会上表示愿将目前手中珍藏的精品字画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公债。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但张伯驹却表现得十分镇静,多年来,为了在乱世中保护这些国宝珍藏,他与妻子曾将画作缝在棉被中,终日提心吊胆,难以安眠。

如今,将画作完璧归赵,上交给国家与人民,终于了却了他心中一桩大事。从此,他便可以安心度日了。事后面对国家赠予的褒奖状与二十万元人民币奖励,张伯驹只收下了象征荣誉的褒奖状,将奖金全数退还给了国家。

文章图片12

此举更是令世人动容,就连陈毅也对此颇有耳闻,十分想与他见上一面。

机会很快来临,1957年的一次清代书画作品展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参观完成后,得知此次展览的牵头人是张伯驹,他便借此机会邀请张伯驹来自己家中会面,以表欣赏之情。

两人一见面,便相交甚欢。陈毅这才得知,原来早在1950年,他还在上海担任市长之时,张伯驹就曾因仰慕陈毅军中诗人之名,前去上海政府求见陈毅。但当时陈毅碰巧去了南京,所以两人才未得会面。

在谈话间,张伯驹直言自己很喜欢陈毅的豪爽的诗风,并对他的《梅岭三章》赞不绝口。

文章图片13

陈毅也多次夸奖了张伯驹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的巨大贡献。面对这样一见如故的朋友,陈毅风趣地说:“原来我们俩神交已久啊!”

此后,兴致相投的两人更是常常走动,因为都爱好下棋,他们还常常在周末相约对弈,在小酌间畅谈古今,神游天下。

日子久了之后,陈毅夫妇便请张伯驹把夫人也一起带来共进晚餐,于是陈毅的妻子张茜也与张伯驹的妻子潘素相熟了。

在休闲的周日,常常可以看见陈毅与张伯驹坐在棋桌上对弈厮杀,两位太太在一起切磋山水画技艺,可谓十分的亲密融洽。

文章图片14

潘素之画

张伯驹从陈毅夫妇身上,感受到了共产党干部的渊博知识与广阔胸怀,而陈毅夫妇亦从张伯驹一家中,了解到了北京地区文化界的种种情况。

所谓相互学习,并肩进步的纯粹友谊,不过如此。

颠簸流离的后半生

虽然张伯驹一生最大的愿望不过是闲云野鹤,投身书画,过着与世无争的文人生活,但是命运的转轮却不断推着他前行。

文章图片15

康生

当年,喜好书画古玩的康生曾造访张伯驹家中,张伯驹为满足他看画的要求,接连拿出了12幅藏品。

康生看后赞不绝口,并表示自己内人也喜好字画,但她这次没有一同前来,能不能让他将藏品借回去欣赏三天。张伯驹只得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这画借出之后,就再没有着落。

后来陈毅在与张伯驹下棋时知晓了此事,于是他便在一次跟周总理汇报工作之余谈到了张伯驹的书画。

文章图片16

周总理不满康生此举,便让夫人去康家提点了几句,当晚,康生就派人将那几幅字画送回。张伯驹本是文人心性,不懂变通,自然没想到这会得罪了康生,并导致了之后的苦难。

事后张伯驹直接丢掉了工作,被迫脱离各种文艺组织,闭门蛰伏。张伯驹不愿牵连旁人,因此很自觉地减少了与老友的联系。

陈毅从旁人口中得知此事后,心中替他不平,但碍于自身的职务,不便于直接干涉他部的工作。组织也希望张伯驹的才华能释放更大能量于是把张伯驹调到吉林去讲授国画。

张伯驹也厌倦了在北京的生活,于是欣然应允。

文章图片17

《百花图》——张伯驹前往吉林后赠予吉林博物馆

临行前,张伯驹给陈毅写信辞行,陈毅终于借此机会与自己的旧友再次见面。在谈话中他表达了对张伯驹所遇不平之事的惋惜,并不厌其烦地规劝他,一定要拥护共产主义,不要因此有其他想法。

张伯驹认真听了老友的肺腑之言,并表示从今以后一定牢记于心。

在他离去之后,陈毅还托宋振庭在暗中保护这对忠心爱国的文化夫妻,其关怀之情,可见一斑。

在吉林博物馆的日子,张伯驹夫妻过得很好,曾任副馆长一职,仍然可以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

文章图片18

当时馆内有个书画鉴定小组,组员都是些在文史研究上有所专长的文人,张伯驹与他们交谈甚欢,还鼓舞大家把自己的高论记录下来,年久日长可汇为一册,留给后世观赏。

这种雅兴的写作活动,张伯驹为其命名为“春游”,并真在几年后出版了一本书册。

文章图片19

春游词册

但在之后的动荡日子里,这个谈论艺论学的“春游社”,被人刻意打为“反革命组织”,张伯驹也因此被关了八个月,并被安排到舒兰插队。

但此时的张伯驹夫妻均已年过七旬,早就没了劳动能力,舒兰地区了解了情况后没有接收他们,于是两个老人只好无奈地回了北京。

由于没有户口和经济来源,回到北京后,张伯驹夫妻日子过得更是拮据,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家具都变卖干净,并一度要靠亲友接济度日……

文章图片20

即便如此,张伯驹仍然关注着自己老友陈毅的近况,当他得知陈毅病重,经过多次手术仍情况危险的时候,禁不住老泪纵横,他托人转达了对陈毅的思念,并再三祝福他一定会化险为夷。

传讯人来到医院后,向陈毅夫妇转达了问候,却没敢告知张伯驹夫妇的窘境,生怕会影响到陈毅的心境,使其病情恶化。

不久后,张伯驹得知陈毅两个儿子要同时大婚,还精心绘制了画有双梅的书画,装裱后送给陈毅。

在病床上的陈毅看了梅花后心中感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念起了自己诗作:“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文章图片21

无论是张伯驹,还是陈毅,都是如红梅般,始终坚持气节,不向命运服输的坚强之人。

两人的至刚至柔,皆化于字画间。

故人情意置棋中

1972年,陈毅离世。听闻消息的张伯驹悲痛难掩,一连多日闭门不出,并提笔为自己相交十五年的至亲挚友写了副挽联。他将挽联交给张茜时说,“就不要悬挂了吧。”

但是张茜坚持要把挽联挂在灵堂之上,这才引得了毛主席的注意与欣赏。张茜更是借此机会向毛主席讲述了张伯驹的生存困境与对党对国的忠心奉献,令毛主席闻之动容。

于是,在毛主席的示意与周总理的关注下,张伯驹得以在北京发光发热,并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

文章图片22

待一切尘埃落定之际,张伯驹再次收到了来自张茜的礼物——一副玉质围棋与一封书信。

打开信件,张茜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陈毅缠绵病榻之际,就常常惦记二位。如今二位安康,九泉下的陈毅也该安心了。现将陈毅生前最爱的一副围棋转赠二位,留作纪念。

信件合上,读信的两位老人已然泪流满面……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寄托在这一副小小玉棋之中,张伯驹夫妇常常拿出这盘玉棋,有时静静观瞻,有时相坐对弈,交谈博弈间,恍若故人仍在,岁月未老。

文章图片23

“音容图画里,剩寄海天思。” 这是陈毅逝世一周年后张伯驹提笔为老友写的缅怀之诗,时光虽稍纵即逝,但情意却源远流长。

常思量,情难忘。

结语

张伯驹是收藏家中的“另类”。他的收藏,只是为了保护文物,且收而不藏,捐出文物估值甚至上亿。

其中《平复帖》辗转数代帝王与收藏家之手,前人皆留下印章以示占有,唯有张伯驹小心翼翼,不肯在纸面留有半点痕迹。其收藏根本目的是用来记录历史,保存文化,并使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其崇高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图片24

而他与陈毅间感人的情意,既是他交流诗词歌赋,切磋棋艺的雅蕴挚友,这般的关爱与知遇之恩,怎能不深深镌刻记忆之中……

故人已辞,但情意永存。让我们致敬那段不易的岁月,缅怀无数个如张伯驹、陈毅那般,为党为国,奉献一生的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