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 • 补脾益肾化瘀降浊法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

 一凡e2qfuian1d 2022-11-27 发布于山西

图片文:任婕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素问·水热穴论》

患女,78岁,2012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主因间断双下肢水肿6年,加重10d就诊。

患者6年前因双下肢水肿于外院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双下肢水肿间断出现,3年前行肾穿病理活检,诊断“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口服“环抱素”等药物治疗,10天前因劳累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尿量减少、腰痛、双下肢发沉来诊。

现症见腰痛、乏力,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双下肢发沉,尿中泡沫多,睡眠不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镜检:红细胞偶见/HP;尿微量白蛋白>150 mg/L;尿蛋白定量2.86 g/24h;血浆白蛋白28.3 g/L,总胆固醇7.4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5 mmol/L,三酰甘油2.14 mmol/L,尿酸430 umol/L;D-Dimer:2.1 ug/ml。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

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脾肾气虚,瘀浊阻滞

治以:补脾益肾,化瘀降浊法

方药:

茯苓15g,菟丝子30g,山茱萸12g,牡丹皮8g;

车前子18g,石韦20g,防己18g,泽泻20g;

紫丹参24g,水蛭10g,金樱子12g,生黄芪30g;

炒芡实15g,生地黄12g,益母草30g,山药30g;

牛膝15g,太子参18g。

并继续原有降糖、调脂、抗凝及细胞毒药物治疗。

2012年5月11日二诊:双下肢水肿减轻,仍腰痛、乏力,大便不畅,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在上方基础上加蜈蚣1条,水蛭加量至12g加强通络止痛,生黄芪加量至40g加强补脾益肾之功,山茱萸加量至15g加强补肾固涩,加六月雪30g健脾利湿,虎杖15g清腑泄热。

2012年5月19日三诊: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腰痛、乏力较前缓解,尿中泡沫减少。舌质淡暗,苔白,脉细。继守原方治疗,经治1个月余,患者双下肢水肿消失,腰痛、乏力明显缓解,复查尿常规:蛋白++,余阴性。血浆白蛋白33.5 g/L,总胆固醇4.4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5mmnol/L,三酰甘油1.14 mmnol/L,尿酸230 umol/L;  D-Dimer正常。嘱患者继续口服中药巩固治疗,连服3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尿常规阴性,尿蛋白定量85 mg/24h。

按:肾病综合征是指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证候群,属中医“水肿”范畴。其发病多因风邪外袭、水湿内浸、湿热疮毒、劳倦内伤等使肺、脾、肾三脏对水液代谢调节功能失常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景岳全书·肿胀》篇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降,精微下注,形成蛋白尿。

本例患者年老久病,脾肾亏虚,加之“久病入络”,瘀血内阻,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故症见双下肢浮肿,水湿浸渍,日久化热,湿热内蕴,瘀血、湿热互结,故见舌黯红,苔黄腻。

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瘀浊、湿热阻滞为标,治以补脾益肾为主,化瘀降浊,兼清利湿热,方以济生肾气丸加减,重用黄芪补气,芡实、金樱子补肾固精,车前子、石韦、泽泻、六月雪清热利湿降浊,水蛭、蜈蚣化瘀通络止痛,标本兼治。


选自:任婕,翟志光,张振忠.补脾益肾、化瘀降浊法治疗肾性蛋白尿验案举隅[J].中医临床研究,2015,7(06):14-17.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