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的书法艺术小议

 mengk4fz0yyf5h 2022-11-28 发布于海南

文◎倪雪霏

(安徽省马鞍山市惊鸿美术馆)

摘要:苏轼是中国艺术史文学史罕见的全才型大家,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成就都足以载入史册。作为尚意书风的执牛耳者,他不但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书法风格,更是做到技道并举,在书法理论上也独标一格。他认为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观点不仅在当时启迪了诸多书家,更是为后世书家学古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法门。在他的引领下,宋代书法另辟蹊径,向着尚意的方向进发,是书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关键词

苏轼、尚意、宋代书法

正文

董其昌在跋苏轼《赤壁赋》中云:“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东坡弟子黄庭坚赞誉苏轼书法,“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清代梁巘将宋代书法归纳为“宋尚意”,苏轼作为宋代书坛继往开来的书家,一方面继承了唐代的法度和雄浑豪迈的风度,另一方面又摆脱了“唐法”的束缚,在创作中糅入己意,开宋代重学养和文人情怀的一代尚意书风。笔者通过研究苏轼的书法可一窥北宋书坛的大势,既而通过探究苏轼的书风和书法观对后世书家的影响和启示来剖析这一位博通全才,名扬海外的艺术大家。

文章图片1

苏轼《黄州寒食帖》

一、“意”气飞扬:宋初书坛低迷与尚意书风的萌芽

宋代初期,经过晚唐和五代的混乱,文学艺术遭受了强烈的破坏,宋初书坛深陷凋敝颓势。客观上由于常年的战乱,导致晋帖流失,传世甚少,师资人才日益贫乏,祖述师承的学书模式受到破坏,主观上政策和法令出于己意社会风气也不比唐时。宋初书坛书家本着短时实用主义的态度,学习近人,一时“趋时贵书”靡然成风。针对宋初低迷的书坛状况,北宋文豪欧阳修振臂高呼发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通过《集古录》来鼓励世人回归晋人书韵,以复古来创新,他认为:“学书不必惫精疲神于笔砚,多阅古人遗迹,求其用意,所得宜多。”他鼎力支持“学书为乐”“学书消日”的个性化观念,一改唐人关于书法功利至上的观点。欧阳修和其理论著作为尚意书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好友,宋四家中最年长者蔡襄则用实践为尚意书风的发生铺平了道路,蔡襄全面回归传统,终身致力将己意与古法融为一体,走出一条属于一条自身的路成为一代书家。欧阳修和蔡襄通过在实践和理论的努力,使得书坛拨乱反正,为之后苏轼引领宋代全面走向“尚意”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所处的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首先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极大地激发了士大夫的热情,文人墨客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政策的开明使得文人可以无拘无束抒发性情。其次禅宗在宋代的盛行促使文人崇尚天真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并渗透到他们灵魂深处。如苏轼所崇尚的正是“书初无意于佳”的天机自然之妙。淳化三年,宋太宗让王著掌管刊刻“法帖之祖”《淳化阁帖》,刻帖中大都是魏晋风范的行草书,行草书又能阐发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遂产生了学习行草书的浪潮,客观上对尚意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苏轼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下,陶铸众家,游历晋唐之间,掀起“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尚意浪潮。

文章图片2

苏轼《宝月帖》

二、不拘一法,一任自然:苏轼的书风解读

(一)东坡学书之源:熔铸众家

苏轼学书的来源是融冶诸家,陶铸万象。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是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从东坡遗世的楷行作品来看,对徐浩,颜真卿,李邕的取法的描述是比较精确的。还有一位书家鲜有人提,便是南朝书家王僧虔,东坡书风中独居匠心的扁拙字形,肥厚点画受到王僧虔《太子舍人王琰帖》的启迪,得六朝人之神韵。

(二)苏轼楷书:雄浑清俊

东坡的大楷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其用笔清俊遒美,点画坚实刚劲,结体扁圆,平正端稳,庄严肃穆。师法颜真卿《东方朔画赞》,仍留有唐楷气势雄浑的体势和雄强宽博的气象,体现了磊磊不平的人格魅力,并且书写中也摒弃了唐人唯法为尊的审美追求,融入了文人气质,使得碑版文字庄严浑穆的同时,更显率真自然。

(三)苏轼行书:平淡天成

如果说东坡的大楷作品更多是承唐风,那么其行书作品真正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浪潮。唐楷是宋人面前一座书法的大山,以东坡为首的宋代文人睿智地选取了行草书这一条捷径,即巧妙地跳脱了唯尊唐法的窘境,直取晋人书韵。东坡的代表行书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其被贬谪黄州第三年恰逢寒食节遣兴之作,点画饱满坚定,用笔以侧锋为主,掣笔遒劲有力,结字呈横势,扁圆形,黄庭坚戏称:“石压蛤蟆”;章法起初几排小字较为平缓,随着感情的宣泄,字开始由小变大,章法上由平和到激烈。用墨浓稠而丰润,不见飞白,有丰腴之美。整幅作品,首尾呼应,舒朗空灵,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愤慨书写得淋漓尽致。乃是其尚意书风的转折点。黄庭坚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四)苏轼的创变:自出新意

苏轼书法是集众家之长,无论楷书行书,虽出入晋唐,但入古为新,如东坡所言:“纳古法为新意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用笔颇为特色,以慢写出奇境,米芾戏称其“画字”;其结构多呈横势,与同朝李建中纵逸瘦长的行草书拉开了差距,如山谷所言,石压蛤蟆之感;用墨上苏喜用浓墨,赵孟頫就曾形容苏轼的墨法:“黑熊当道,森然可怖”。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同时苏轼书风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执笔方法也息息相关,他自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创新性用单钩偃卧进行书写,笔势偃卧但不拖沓,遂产生平淡天然的书写状态。

综上诸点,苏轼通过对用笔结字等要素的大胆创新,不仅开拓了笔法上的新面貌,更从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苏体”,楷字雄秀,行书高逸,都在其一任自然的率意书写中得以表达。

三、“淡”和“静”:苏轼的书法观解读

苏轼书法风格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其“淡”“静”的书法审美观和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相结合的产物,对于书法美学观苏轼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1)法为我用,重视己意。清人梁巘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对于“意”归纳,大抵是启发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笔下的“意”是书家在创作书法时候内心的感受、情感的迸发在书写中自然流露,苏轼认为书家的己意是在“无法”的状态下信手而成,其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法度应为我所用,不应该禁锢天性,对法度的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即“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另一方面也指“无法”的状态要通过“积学乃成”,得有“笔成冢,墨成池”的精神,才能达到融会贯通,心手两忘,人书俱老的境界。他在前人的书作和理论中,体会到了一旦被“法”所缚,则会丧失自我,因此他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2)崇尚天趣,追求平淡。苏轼的书法若用四字概括的话,笔者认为就是“平淡自然”。苏东波深受儒释道思想的熏陶。苏轼曾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他理想的学书境界是由不工求工,继而由工求不工,最后达到返璞归真、人书俱老,这种创作状态,是一种心外无物的情景交融。他致力于追求悠然自得的书学状态,“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他以自我的天趣为指引,完全摆脱法度的束缚,更加注重书法的抒情畅怀的功能,将“淡”作为了一种至高的审美标准。他一生不以书自命,却能不经意间达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理想境界。

(3)注重学养,书乃可贵。苏轼作为一位诗书画皆精的一代雄才,十分注重对学识人品的修炼。艺随文生的思想正是继承了其师欧阳修的观点,苏轼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才是提升书艺的不二法门,如他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真正通过提升学养丰富自我的内在,继而提升人的神韵和风度,这些才会在书法中潜移默化得到体现。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十分拥趸苏轼的观点,“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终未能及尔。”在苏轼的启迪下,他在书学中追求“韵”为最高的书学境界,这里的韵不仅仅包含书韵,也包含散发高尚的人品和丰厚的学养光辉的人格精神,“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文章图片3

苏轼《季常帖》

四、泽被后世:苏轼书法的价值探讨

苏轼所引领的尚意书风彻底将宋代书坛从初期芜杂靡弱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给深陷迷惘的宋代书家一味良药,尚意由此发轫。同为宋四家的米芾和黄庭坚也争相跟上苏轼步伐,黄庭坚振臂高呼:“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主张勇敢创新,不拘陈法,以我作古的精神。米芾提出“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彻底解放天性,追求天真自然,超逸脱俗的书学境界,其尚意书风也一直沿袭到南宋,南宋形成了一批专门学习苏黄米的书家群体。后世单纯学苏轼的书家不多,其中以明代的吴宽和倪元璐为代表,吴宽作为吴门书派的先导之一,其书法姿态风度,挺劲奇险,其书风甚得苏轼遗韵,倪元璐也是一位学苏的高手,学书受益苏字,便能将苏字的扁平结字特征,反其道地化为偏长狭瘦的自家构字法则,形成了潇洒放逸,老辣朴拙的书风特点。

苏轼书法是我们当代书法爱好者可以深挖的宝藏。一方面苏轼的书法脱胎唐人,形成一种以己意为主导的个性书风。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上的改革和创新,开辟了书法新的空间,为书法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些都可以成为新时代书法创作的启示和源泉。另一方面苏轼于书法史垂名千史更是其崇尚率真自然的书法观,他不囿陈法,大胆创新、重视学养的书法思想,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诲,当代书坛有的书家泥古不化,有的则摒弃传统,乱头粗服随意创新,这些都是两个极端,真正的“自出新意”需要以继承传统的营养为基础,并融以书家自我独一无二的精神气韵,融入个人的学养体现,最后汇集在一起所达到的理想的学书境界。

文章图片4

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刻本

五、结语

苏轼在北宋初期书法陷入颓势之际,引领宋代走向尚意书风的康庄大道,他藐视陈法,融汇己意,提倡以我作古的创新精神。他的楷书《醉翁亭记》体现出雄浑伟岸的人格精神,他的行书《黄州寒食帖》更是将自己一生中的沉浮洋洋洒洒地书写出来,他主张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自信豪迈,“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的潇散放逸,“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的学书之艰等观点造就了古代文人书法理论的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影响。我们当下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解读东坡,学习东坡,超越东坡,将东坡的观点学为己用,在他所留的文化遗产中,挖掘出新的宝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