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太极拳习练水平的必读之书:读《李氏太极拳谱》

 衆妙之門 2022-11-28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1935年出版的《李氏太极拳谱》

提高太极拳习练水平的必读之书

一一读《李氏太极拳谱》

李新方

太极拳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现代的武术,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凝聚,从河北永年县传出近二百年来迅即风靡世界,成为全世界习练人数最多、著述最丰的武术和运动项目,据有关方面发布的资料,习练人数目前已超过五亿,然而真正懂太极拳的人毕竟不多,广大习练者迫切要求尽快提高习练水平,更为种种疑问所困扰,如太极拳为何时何地何人所创?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太极拳?太极拳到底应该怎么练?等等,而能够回答这些疑问的书籍也不多,但有一本书不可不读,那就是《李氏太极拳谱》。如果读懂了这本书,上述种种疑问无不迎刃而解。

对于太极拳的最早起源,虽然缺乏必要的史料文献可征,但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方法,可以把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早期的经验太极拳、现代的科学太极拳、当代的大众太极拳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现代太极拳的历史从清咸丰二年(1852),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盐店发现王宗岳拳论开始,到光绪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拳论,手书三册传世,完成了太极拳科学体系的建设。王武李论在太极拳传世的近二百年来,一直被武术界奉为太极拳经典,而太极拳经典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史料文献,所谓“六经皆史也”(《文史通义·易教》)。

但在清末民初,太极拳经典是保密的,正如李亦畬《太极拳谱·跋》所言,“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故王武李论最初是以手抄本开始流传的,传抄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改动,而到了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大量问世,书中收录的王武李论大多是在传抄过程中屡经臆改的,往往张冠李戴,面目全非,或“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

文章图片2

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

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李亦畬之侄孙李福荫油印出版了《廉让堂太极拳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李亦畬之孙李槐荫出版时称《李氏太极拳谱》,武术界始见王武李论的本来面目,纠正了诸书根据碾转传抄的本子收录和引用时出现的错误,其中许多拳论为首次公开,如武禹襄《四字密诀》、李亦畬《论虚实开合》,以及《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一段,至此,太极拳之秘“殆无馀蕴”(李亦畬《太极拳谱·题记》)。毫无疑问,符合王武李论所揭示的科学原理之拳术,才是真正意义的太极拳;按照王武李论的要求练拳,就能练成真正的太极拳功夫。

但太极拳经典同太极拳术一样,也是有传承的,后之太极拳专著由于对经典原文未能准确理解,仍对原文随便改动,如《论虚实开合》一篇,原书有“左虚右实之图”、“右虚左实之图”,收录者认为“此二图内容略同”,故“只收左虚右实之图”,并作了简化,并把“功弥久技弥尚矣”改作“功弥久,技弥巧尚矣”,加了一个“巧”字,使原书的实用价值和文采都因之而减,特别是至今广为流传的版本仍是经后人改动的,得见王武李论本来面目的人仍然不多。

可喜可庆的是,最近,北京科技出版社根据李亦畬之曾孙李光藩先生提供的1935年《李氏太极拳谱》真本等,用当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纸张重新刋印了此书。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35年与2022年都是历史的紧要关头。1935年,正处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与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间,《李氏太极拳谱·马序》讲了出书的目的:“朝野奋发之士,咸怵于国势之不振,民气之消沉,亟思有以振励而策勉之,于是乎于斯技也”,“先生……家藏此谱,不轻示人,近以时乱国危,乃欲公之于世,期收大用”,又,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后序》:“设以此国术普及,人人自强,则强国强种之目的可达,而东亚病夫之徽号可除,如是此秘本之刋行,其意义更为重大矣”。

而今版《李氏太极拳谱》之刋行,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发出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号召,深信尤当“期收大用”,为太极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持续发展之后劲,“其意义更为重大矣”之言也更为适用。

这里,本人不揣冒昧,谨将学习《李氏太极拳谱·论虚实开合》的一点粗浅体会奉献给各位拳友,以作引玉之砖。细观左虚右实之图、右虚左实之图,决非“此二图内容略同”,两图实乃太极图之阴阳两界用以说明拳法虚实的具体化,缺一不可,而图中一字一符有一字一符之精义,一字一符有一字一符之妙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走架打手之进退转换过程中虚实变化的复杂关系,其中包括顶、膀、指、胸、脊、腰、腿、脚八大部位,为全身总虚实之八纲,而在进退转换过程中这八大部位所处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故只能用抽象的图示表达, 其中奥妙自难一时领悟,初看此二图也许会觉得与练拳动作姿势不能对号入座,待揣摩日久,就会愈发感觉到此二图极为精密,妙不可言,进退转换中虚实变化的种种复杂关系非此二图不能一览无遗,而有碍于知己知彼、得机得势的一切多馀之物,亦非此二图不能一扫而尽。

文章图片3

原书的左、右虛实二图

文章图片4

后来许多书把两图简化为一图

再看省略和简化后的左虚右实之图,左边全是虚线,右边全是实线,中间也用了实线,图中的文字和不同图符也全部删除了,很明显不符合正文的“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之深义,更不可能使读者掌握全身虚实之八纲,在这样的图示指导下练拳,“身子乱挪,手足乱换”当然是在所难免。

全身虚实之八纲:一、顶。顶下直线两侧分别为“虚、领”二字。“顶,颠也”(《说文解字》),最高最上的,《淮南子·修务训》:“所谓言者,齐于众而同于俗,今不称九天之顶,而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領,颈也”(《释名》),本义为脖子,引为衣领,又引为统领、引领。就一身上下之虚实而言,上为虚,下为实,头为虚中之实,而顶为虚中之实的实中之实。顶丹田泥丸,与尾闾、实腿之脚根,上中下一气贯串,八面支撑,向上领起全副精神,是立身中正安舒的最基本要求。顶下的直线一图为实线,是后头、后颈为实,向上领劲;一图为虚线,是面部、前颈为虚,面部和前颈要放松;实则内固精神,虚则外示安逸。“乾为首”,“坎为耳”,“离为目”,“兑为口”(《周易·说卦传》),是面部虚实的细微变化。

二、膀。图中有两条分别向左右斜上方的线,一为曲线或螺旋线,一为实线或断续线,一曰“膀活”,一曰“膀松”。膀,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水浒传· 第五十七回 》:“众人看徐宁时,果是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围膀阔”。就上下肢而言,上肢为虚,下肢为实,膀活是虚中之实,膀松是虚中之虚,而两臂之虚实是因敌变化的。人们都知道松肩沉肘的基本要领,然松肩之窍妙不在两肩,而在两膀,用意将两膀向下向外向前松开,两肩自然放松,手臂松沉有力,变化灵活。

三、指。位于图中分别向左右斜上方的两条斜线之末端,只有一个“指”字,是虚实八纲之一,再无另外一字,但这并不是因为手指的虚实不重要,而是更为重要,虚实变化更为丰富。手的基本形态为五花掌,用意将五指伸开,拇指和小指微向内(掌心)合,则掌根与五指端为实,掌心为虚。立掌向前,则掌根为实,指端为虚。手臂内旋,拇指领劲,则拇指为实,小指为虚;手臂外旋,小指领劲,则小指为实,拇指为虚。而在走架打手之时,手指虚实变化之种种不可思议的技击作用,尤难备述,更非有限的文字所能表达。又,“艮为手”(《周易·说卦传》),“艮止也”(《周易·艮》),接手后“两手支撑”(李亦畬《五字诀》),手臂与对方的接触点是不动的,亦与此洽合,皆所以但列此纲,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四、胸。胸字位于图中玦形符中空部位,表示前虚则后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含胸拔背。这个玦形符由三条环形线构成,而下缺部位之两端都是封闭,实际上又是一个乾卦,“乾环故为规,玦亦环,然上缺”(《归藏》),玦形符上方由一条直线上连于顶,十三势採为乾,採曰意在人先,所以示“变转虚实须留意”(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也。而玦形符之缺口向下,所以示上下一气贯串,“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李亦畬《五字诀》)也。玦又有决断之义,“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环之不周也”(《白虎通·德论》),《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而图中的玦形符又有引进落空的触发机关之征,不论对方来力的接触点在胸部还是周身任何部位,引进落空、劲由内换都从含胸开始,“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故用玦形符表示胸部,又所以示临敌自有胆向先也。

左虚右实之图的玦形符左右两侧,分别为“运、动”二字,是谓全身的虚实变化、引进落空,都从胸部的运动发出,而右虚左实之图却没有此二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引进落空、劲由内换之时,胸部是要通过运动以变转虚实,而在劲由内换已经完成,接定彼劲,得机得势,完全掌握主动之后,“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此时胸部就不需、也不应该运动了。

五、脊。图中用上下连续的几个三角形表示上虚下实;向上表示脊骨节节上拔,是虚中之实;向下表示节节松沉,是实中之虚。左右两侧分别为螺旋线或实线,螺旋线为虚,实线为实,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前后,则胸腹在前为虚,脊背在后为实。而腹为虚中之虚,“坤为腹”(《周易·说卦传》),“坤至柔,而动也刚”(《周易·坤》),故放松的关键在于松腹,“腹松,气敛入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乃能力由脊发。脊字的两侧分别注有“直、竖”二字,脊骨直竖之秘在于尾闾正中,其他提法都不够准确。

文章图片5

力由脊发

六、腰。图中有两条由脊分别向左右两侧下方的斜线,两条斜线的中部都标有腰字,一曰“腰变”,一曰“腰换”,许多拳友看了十分困惑:“腰不是脊的一部分,腰椎有五节吗?怎么会画在那个位置”?记得多年前曾有一位太极拳名人写文章说:“都说腰上太极,我练了一辈子太极拳,也还没有找到腰在哪里呢”?不错,腰不在腰上,虽然他还没有找到腰哪,但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已经十分难等了,如果他看见了这两幅图,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叫做“腰在腿上”。细观此二图,虚实八纲中是没有胯的,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讲过“两股前节有力”,如果做到了这个要求,胯就成了腰的一部分,就会有腰在腿上的感觉,是故这里的腰是包括胯在内的,这样腰才能真正成为全身虚实变化的总机关。腰左虚则全身左虚,左虚则右实;腰右虚则全身右虚,右虚则左实。

七、腿。右虚左实之图的右下方斜线中下部只标有一个腿字,左下方斜线只标有一个“屈”字,左虚右实之图的左下方斜线也是只有一个屈字,屈字当然是曲中求直之意,而右下方的斜线既无腿字,也无屈字,为什么对于腿的标注如此简单呢?难道腿的虚实不重要吗?当然不是。李亦畬《撒放密诀》:“放时腰脚认端的”,腰既然包括胯,腰和脚都练对了,则腿该怎么练,不言而喻矣。

八、脚。标注于左右斜下方两条线的末端,右曰“脚悬”,左曰“脚提”,这是两图相同的。不同的是,左虚右实之图脚悬的斜上方为实线,是谓实腿脚悬;脚提的斜上方为螺旋线,是谓虚腿脚提。而右虚左实之图脚悬的斜上方为螺旋线,是谓虚腿脚悬;脚提的斜上方为实线,是谓实腿脚提。其中有什么奥妙呢?这首先要弄清楚脚悬与脚提有什么不同。“悬,系也”(《说文解字》),本义为吊挂,悬在空中,《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提,挈也”(《说文解字》),本义为从下往上使物离开原位,《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可知悬之力是自上而下的,提之力是自下而上的,按此解释,对于右虚左实之图来说的确不难理解。脚悬是虚腿悬挂在实腿上的,故能变化灵活,充分发挥腿脚的技击作用,这是虚中有实;脚提是实腿之脚有上提之意,脚根才能成为活根,进退转换灵活,这是实中有虚。这在走架打手的一般情况下,特别是蓄势之时,大多如此,但实战中敌我虚实之态势是千变万化的,而无论怎么变化,总离不开此二图,右虚左实之图言其常也,左虚右实之图言其变也。

太极拳进步先进前脚,进步必跟;退步先退后脚,退步必随;进退转换之中,则有虚脚上提,实脚悬空或悬浮之时,乃能得机得势。而进为进,退亦为进;进步可以发劲,退步亦可以发劲;发劲有震脚发劲、蹉步发劲等,发劲亦有虚脚上提,实脚悬空或悬浮之时。还有二起脚、旋风脚等腾空动作,实脚蹬地借地面反作用力身体跃起,实脚是完全悬空的,虚脚亦须上提,乃能动作协调。又,“震为足,巽为股”(《周易·说卦传》),“震惊百里”,“震来厉,乘刚也”(《周易·震》),“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周易·巽》),人站立时,自身的重力自然是向下的,而脚悬、脚提都是向上的,通过这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因敌变化,就可以震惊百里随风巽,而不失立身中正安舒之位,故能产生强大的技击威力。

“右二图,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动,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李亦畬《论虚实开合》),周身一处有一处之虚实,但这都是全身虚实这个总系统的子系统,是目,都离不开全身虚实这个总系统,也就是上述虚实八纲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个总纲,都只能在总系统的协调一致下才能发挥作用,从而进入技击的全自动化程序。当周身任何部位突然受到对方袭击(外力作用)时,该部位的接触点是粘住不动的,只将信号传递给全身虚实变化的总系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使对方的来力不能作用于自己的重心,反而作用于对方的重心,在接触点表现为即实即虚,即虚即实,而实际上接触点的虚实变化只是全身虚实变化的一部分。

以上体会,对于《论虚实开合》一文的理解也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对于《李氏太极拳谱》全书来说,则不及沧海一粟,各位拳友读过此书后,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和心得,拳艺水平也一定会与日俱增。

文章图片6

太极拳集体演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