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时代的佛造像,鲜卑人粗犷性格中的温柔

 逸心茶舍 2022-11-28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云冈第20窟主尊佛像

佛教作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兴起,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思想、乃至美术、雕塑体系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图片

▲肋侍菩薩 云冈石窟 北魏早期
提及佛教对中国美术、雕塑体系的影响,就不得不谈到北魏,这一由鲜卑族建立的王朝。北魏的诸位皇帝,除了黜废佛教的太武帝信仰道教之外,其余皇帝都笃信佛教,利用佛教维护统治。《魏书・释老志》中提到:“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这种“皇帝即如来”的说法,便奠定了佛教为北魏国教的理论基础。

图片

▲供养菩萨  云冈石窟 北魏中期
北魏文成帝即位后复兴佛教,并于和平年间(460—465)在北魏的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营造大规模的石窟寺院云冈石窟。而另一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中国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则开凿于孝文帝时期。

图片

▲第一窟拱形门与中心柱正面(南面)佛龛 巩县石窟 北魏
大规模、分阶段持续兴建的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记载着佛造像在中国逐渐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如,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仍可以看出有印度和西域的遗风,后期汉化成为主流。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细节也在随之变化。例如,佛造像的肩部衣褶,从北魏中期的“Y”字形逐渐变成晚期的阶梯状;脸型也从圆润变得越来越清秀细致。

图片

张永造一佛二菩萨像-北魏太安元年(455)

砂岩-高35.5公分-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北魏时期的佛造像大致可分为迁都洛阳前和迁都后。迁都前的佛像多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的大衣,衣纹结构多呈U形或V形,线条隆起,中刻一道阴线。菩萨头绾高髻,戴冠,上身袒露,下着裙装,肩搭帔帛。早期的飞天是穿裙露足的,之后漸渐变为长裙飘舞,包裹双足。单尊铜造像题材以佛坐像和观音立像为多见。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至洛阳,汉化的风潮明显地反映在佛像造型上。这一时期的佛像面相清瘦,大衣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外,还开始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内着僧祇支和裙,下部衣褶层层重叠。菩萨像虽仍袒露上身,但是所戴饰物增多,帔帛更为宽肥,形式唯美,汉风浓厚。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北魏佛教造像

图片

北魏佛立像残碑
尺寸:高89cm

立像,左掌外翻下垂作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顶上肉髻光素高耸,发根低平,额部宽短,脸型扁方,双眉修长,眉头与鼻梁相连,棱角分明,双目细长如杏核,呈微合而略带微笑的神态,嘴宽唇厚,有别于常见的北魏造像。内着右坦式僧祇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衣带系于胸腹间,两带自然下垂。肩部呈凸棱状衣褶,下摆作U形衣褶,转折分明,下方衣摆外张,衣缘曲折,突显袈裟的厚重繁复,身躯结构平板有力。

头部两边可见卷草纹与莲瓣形头光,右手旁可见三尊供养人像,头戴高冠,着宽袖长袍,侧身向佛,旁刻“程囗兰囗囗明侍佛时”、“程兰香侍佛时”、“张明仁开/佛元明”,体现了当时营造佛像、供养佛像的社会风尚。

此造像反应了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下令以汉服为官服,大规模推行汉化政策、吸收南北朝文化精华之后,对北魏晚期佛像样式所产生的影响。除了在衣着上改变了以往通肩式袈裟或右袒式袈裟为主的西域样式,转而以宽袍大袖、褒衣博带的汉式服制为主流。姿态上亦转以秀骨清像为尚,身扁肩溜、体态修长。

图片
北魏石雕 思维菩萨像
规格:H. 52.1 cm; W. 32.4 cm
六世纪初  石灰岩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来自中国的思维菩萨石雕坐像,是1500年前(六世纪初)北魏造像之精品。菩萨磨光发髻高隆,大耳垂肩,脸部略长,眼部略凹,鼻挺唇厚,清秀俊美。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身体略向前倾,头部略偏向右侧,右手上举作思维状,呈游戏姿坐于方台之上。衣纹稠叠整齐,呈扇形均铺在坐台之上。

整尊造像做工细腻,像身由于长期抚摸,形成一层包浆,浑身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从面部及衣纹尚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之痕迹,具有典型的北魏迁都洛阳初期造像特征。从这尊造像的背面可以看到石灰岩被断裂的痕迹,从中可知此像不是一件独立的圆雕作品,而是依附山岩为背景的浮雕像,被硬生生的从山岩中分离。博物馆未说明此像出自中国何地,何时流落至美国,在遗憾之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图片

赵安香造一佛二菩萨石像

北魏( 386-534 )

郑州市西郊红石坡发现

高95厘米,寬55.5厘米,厚8.8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图片

这件北魏背屏式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雕刻的可能是释迦三尊或西方三圣,因为没有铭文说明,故难以确定。主尊高圆肉髻,脸型长方略圆,高额广颐,弯眉细目,高鼻小口,嘴角上扬,略带笑意。佛的颈长,肩部较窄。这些都是典型的北魏佛像造型特征。着上衣搭肘式佛衣,内着僧祇支,胸前系带。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右腿在上。佛衣垂于方座之上,衣纹左右对称。火焰纹背光正中为圆形头光,头光内为莲瓣纹和一周忍冬纹。头光之上饰五尊小化佛,施禅定印,坐于覆莲座之上。

图片

主尊左右两尊胁侍菩萨饰桃形头光,藏宝冠,颈饰项圈,一手举于胸前,一手持净瓶或桃形物,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背光后雕刻一幅太子思惟像,周围分列飞天伎乐、菩提树、白马、白象等图案。


图片

北魏太和元年阳氏造释迦牟尼鎏金佛像

规格:像高40.3cm 重3954g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原为日本三井财阀益田孝收藏,196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华侨彭楷栋手中购回。
图片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双层台座之上,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身着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双肩衣纹如火焰般外扬,面部神情庄严,气势雄伟。背光内圈的四佛和头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纹熊熊围绕,和主尊气势相映,益增雄浑气势,体积虽小,和北魏帝室(460年左右)营造的云冈第二十窟主尊风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时期金铜造像的新样式。
图片
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色黄带赤,作工精良。双层台座,上层为须弥座,仰覆莲瓣,台侧饰以唐草文,座前两立雕狮子,回首转身,姿态威武。下层方形座,开波浪状门,两侧均雕供养人,上排唐草文连环成排,台座雕刻精致。背光后面布局错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层。上层中央一塔,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其间,塔外左右两侧文殊持如意与手握麈尾的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中层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两侧各两比丘跪坐、菩萨胁侍。下层中央诞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跪坐两旁。
图片

下层最外侧两长方形榜题,现字迹已不清。背光不仅内容丰富,且构图安排秩序井然,场景紧凑,无疑是五世纪的精品。台座背面铭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县堤阳□□╱愿己身为□□╱母造释加╱闻佛,又╱为居家眷属╱大小现世安隐,亡者生天╱宣语诸佛,所愿如╱是,故记之耳。(按:安熹县在今河北省定县附近)

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纪年清晰,内容深刻,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是世界上现存重要的金铜佛教造像。

图片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邺城出土

此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胁侍菩萨站立于两侧,残存的菩萨头戴宝冠,佩璎珞,下穿贴体长裙,手中持物,所立莲花座由力士和护法狮子承托。背屏上部雕佛像头光和身光,头光由内圈的莲瓣和外圈的坐佛组成,身光处雕刻对称的飞天,边缘为火焰纹,顶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间浅雕供养人,环绕佛像雕刻有供养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间雕刻菩萨交脚坐像,两侧分别为大梵天王、难陀龙王、天帝释、跋难陀龙王、供养人及飞天像,下面雕伎乐、供养人像和造像题记。造像题记中有“邯郸县庞安兵”“ 释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对国家富强、平安的祈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像身材魁梧,两肩齐挺,具有北方佛教造像的雄健之风,当是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造像风格影响。

图片

约520年 北魏浮雕
龙门石窟宾阳洞140窟 东墙
规格:174.5 x 141.4 x 16.4 cm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这是来自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北魏大型浮雕《维摩变》中的维摩诘居士像片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历经周折转运至美国,浮雕从岩壁上盗凿到漂洋过海,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博物馆非常努力的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修复,才能使我们有幸一睹一千五百年前的这尊大型浮雕的一个局部片段。

这个片段刻画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维摩诘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妙语连珠,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

现在看到的浮雕中,维摩居士胸有成竹、表情充满自信,手持拂尘,身体前倾,左臂支撑在病床上。其左臂与大床可能至今仍在宾阳洞石壁上。

图片

五世纪以后 龙门石窟北魏石雕
像高 61 cm

美国安思远私人珍藏

图片
这尊罕见而异常优雅的菩萨交脚思维像,表现的是正在沉思中的未来佛--弥勒菩萨。这尊几近完美的雕塑创作于六世纪上半叶。非常罕见的将交脚弥勒与思维弥勒形象融为一体,形成了这尊稀有的交脚思维弥勒菩萨像。只见弥勒菩萨头略向左倾,左手托腮,面露迷人的微笑。整尊造像衣饰简洁、姿态优雅,是北魏时期弥勒菩萨造像的精美之作。

图片

5世纪-交脚菩萨龛
砂岩石雕刻
规格:31.5 cm
日本大阪美术馆藏

图片

菩萨交脚端坐中央,二侧菩萨跪拜围绕,下部二个狮子侧身专注地看着交脚菩萨。

交脚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交脚坐姿应当是早期印度和中亚等国帝王和贵族采用的一种坐姿,是帝王和贵族的尊贵身份象征。古印度的弥勒菩萨造像类型在魏晋时期陆续进入中土,国王的交脚尊贵坐姿也一同被传入,并逐渐被中土信众所追捧。交脚弥勒菩萨作为帝王风范的造型开始遍布于中土的佛教石窟,尤其是皇家石窟。

图片

北魏石雕 佛坐像
五世纪  规格:73 x 43 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这是一尊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北魏石雕佛像,佛陀发髻高隆,发髻呈右旋式拳卷。面部略长,但饱满圆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双耳垂肩,面露微笑,神态宁静,慈悲安详。身着通肩式佛衣,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身姿飘逸洒脱之感。整尊雕像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极其写实,充分体现出北魏后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韵与风雅的艺术特征。

图片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镀金青铜佛坐像
尺寸:37 x 16 x 11.5 cm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

图片

佛陀肉髻高隆、雙耳垂肩、面龐圓潤、神態安詳、法相莊嚴。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這是北魏太和時期金銅造像的經典樣式。

图片

图片

尊像和台座合鑄而成,雙層台座雕刻精緻,作工精良。上層為須彌座,仰覆蓮瓣,台側飾以唐草紋。座前兩立雕獅子,回首轉身仰望,姿態威武。下層方形座,開波浪狀門,兩側均雕有供養人。

图片

本尊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之一,亦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文物。

图片

北魏释迦佛与多宝如来共座青铜鎏金像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此为释迦多宝佛共坐赞叹《法华经》,两人宛如孪生兄弟,微笑表情间,自然流灵着心灵相契的意境。佛座下刻划了两位佛弟子虔敬跪拜,与坐佛相较,有悬殊的比例。根据铭文,这是公元158年河北两比丘兄弟共同供奉的。两尊佛像的背光,都是尖锐的菩提叶形,头光核心装饰着莲瓣,花瓣外则绕以法轮并转化成身光,最后则表现成宛如无数飞龙似的火焰。二佛的面貌清瘦,两颊形成方折的角度,但五官秀朗,神情奕奕,眼角和嘴角微微上扬,庄严中多了一份亲切。褒衣博带的衣着作质感细腻的处理,一袭轻衫随意洒出满座衣褶,衣纹线条流转如波,富有装饰性,手足之间令人感受到一种温雅潇洒的气韵,正是风骨神秀的写照,南方清谈风气所推崇的理想人文精神,在此已深深地影响了北方的佛教美术。

图片

公元516年  北魏
河北定州
贴金彩绘石雕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图片


此碑由基座和背屏组成。背屏为大型舟形背光及高浮雕弥勒佛像组成。背屏正中为高浮雕贴金彩绘弥勒佛立像,主尊弥勒佛螺发高髻。面相略显清瘦,颧骨突出,杏眼长目,鼻梁高挺,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削肩含胸。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露出僧只支和结带。下身着长裙,衣纹自然流畅垂至足面,裙摆在二侧展开,有微微飘动之感。

图片

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方形石座之上,石座侧面刻有铭文。此像历经整整一千五百年岁月,整铺造像贴金彩绘均保存较好,是一尊十分珍贵的北魏高浮雕贴金彩绘石碑像。


图片

北魏晚期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
通高168厘米
青州市博物馆藏

图片

此尊圆雕立像,石灰石质。佛螺发高髻,面相清秀,五官宽大,呈微笑状。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上刻有阴线纹。圆形头光由单层莲瓣、贴金齿轮、彩绘同心圆及忍冬花环组成。造像具有北魏晚期的风格,但服饰厚重感不明显,袈裟下摆外展较轻。

图片

持香炉飞天像
六世纪 北魏后期  石灰石雕刻
规格:43.18 x 36.83 x 4.76 cm
美国洛杉矶县博物馆收藏

依然是北魏风格“瘦骨清象”式,秀发高束,面部简方,五官秀美,神态专注,目视左前方。双手捧香炉置于右耳侧,面朝左侧呈凌空飞翔状。裙裾衣带飞舞飘扬,让我们感受到了飞天凌空飞舞的意境。从飞天那专注虔诚的表情及驰骋飞舞的身姿,似乎也感受到了庄严的法会即将开始,就等“炉香乍热,法界蒙薰”。

图片

飞天凌空飞翔的造型十分传神,姿态舒展、秀丽飘逸、风神气韵,是飞天雕像中的精品之作,遗憾的是这些精美的飞天雕像现在只能在国外的博物馆欣赏得到。

图片

铜鎏金佛立像
时代:北魏
尺寸:高1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佛像螺发肉髻,面相颇为丰满,眼大而横长,鼻梁直挺,内收的唇角,含着一丝微笑,表情慈祥,眼光亲切;身披通肩外衣,绕过右手搭于左手,胸前的中衣结带,外衣下部露出中衣和下衣,其衣纹向下并外扬,犹如迎风飘展的羽翼,极具装饰趣味。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赤足立于佛座之上,它那宽厚的身躯和端庄的姿态,开启了北魏佛像向东魏过渡的新风尚。

图片

一佛二菩萨像
北魏末—西魏(520-556年)
高35厘米 底径10.9厘米
1999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六堡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图片

此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组合。主尊为波浪式高肉髻,眉弓上挑,柳叶形的眼睛平视前方,口鼻小巧,略带微笑。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厚而密,显示出服饰的质感, 两腿之间的衣纹呈距离均等的U字形,袖缘和衣摆层层叠叠,排列参差有序,富有装饰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台之上,莲座下承接圆柱体台座,台座表面装饰兽面口衔莲花,两侧各插一个单独铸造的龙吐莲花,莲花枝叶与龙保持着向上升腾的动势,在视觉上支撑着上方宽大的三尊像和背光。主尊两侧莲台上各立一胁侍菩萨,穿着华丽,衣摆向两侧飘动。佛像舟形背光,外缘为火焰纹,主尊头部上方装饰一簇莲花,伞盖般的花朵与枝叶向四周舒卷,主尊身体两侧有自下而上生长的莲蕾。此像体量较大,保存完整,整像装饰华美,显示出高超的铸造工艺。

禅林网   

图片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