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证鉴别: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中医知识圈 2022-11-29 发布于山东


《伤寒论》中有三个比较常用的类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在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中,把这三个方定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要方剂。三者差异微乎其微,临床中如何做到方证对应,正确选择应用呢?通过下面两则医案我们来展开讨论。

王某某,男,40岁。

2021年12月16日初诊:因工作关系经常熬夜,甚则数天不得休息,平素嗜烟茶酒,近来更因疫情关系连轴转,工作生活无规律,出现胃脘不适。因我之前曾告诉他属泻心汤体质,自服半夏泻心汤,可以暂时缓解,但停药则症状又作,遂来面诊。

主诉:胃脘不适多年,加重伴口腔溃疡一周。

刻诊:胃脘时胀满疼痛、烧心反酸,口苦咽干,有口腔溃疡,自觉食管灼热,大便时干时溏,日1-2行,喝啤酒、牛奶或吃生冷则下利清谷,小便稍频,长期空调环境生活,汗出不多,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体瘦,精神尚可,易疲乏,舌淡胖,前凹后凸,苔白腻微黄,(色黑处为饮酒引起,平素酒后即现黑苔),脉弦细。

辅助检查: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肾结石。
中医诊断:痞证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反流性食管炎
辨证:证属寒热错杂,胃气虚弱,辨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
治法:清上温下,健胃除痞。
处方:甘草泻心汤(颗粒剂)

炙甘草4包,清半夏2包,黄芩1包,黄连1包,党参1包,干姜2包,大枣1包。七剂

结果:服药三天,痞痛缓解,服完七剂,无明显不适。因其属于老毛病,建议继续调养,复予上方七剂,服后停药。月余后电话告知,原有扁平苔癣十余年,以为与胃病无关,就没有说,想不到这次也得以逐步消失。

2022年10月9日又诊:近因工作关系,又连续熬夜一周,出现咽喉疼痛,音哑,自服小柴胡加桔梗汤一剂,药后其证不解,遂来面诊。

主诉:胃脘不适多年,咽痛音哑二天。

刻诊:咽喉痛,音哑,胸闷,多痰涎,吐之不尽,口苦粘腻,纳差,食无味,胃胀满不舒,肠鸣,大便时溏,日1-2行,小便稍频,乏力倦怠,畏寒,手足冷,舌淡红有齿痕,凹凸不平如前,苔厚腻滑微黄,脉沉弦无力。。

辅助检查: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肾结石,尿酸偏高。
中医诊断:咽痛
西医诊断:急性咽炎
辨证:证属寒热错杂,胃虚饮停,虚火上炎,辨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
治法:清上温下,健胃化饮。
处方:生姜泻心汤

清半夏2包,黄连1包,黄芩1包,党参1包,炙甘草3包,生姜3包,干姜1包,大枣1包。二剂

结果:药后即咳吐大量痰涎,咽中立觉清爽,二剂药后咽痛音哑皆解。

【按语】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从上述条文中可知,半夏泻心汤证主要表现为“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呕而肠鸣,心下痞”,《伤寒论》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由此可见此心下痞在仲圣认为是阴证,再以药以方测证,该方证寒热错杂的特点非常明显,当下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起居极不规律,出现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症状的患者非常多,在六经属于厥阴病,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增量甘草而成,《伤寒论》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除外心下痞,最显著的症状表现是“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依据“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和《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可知,甘草泻心汤证“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属于里虚较半夏泻心汤更明显的见证。至于为什么是加量甘草,参考《伤寒论》76条:“……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里虚跟少气的共同病机为胃虚气虚,甘草药证的病机为胃气虚,而整部《伤寒论》的根本原则和治疗大法就是“保胃气,存津液”,保胃气的最核心药物就是甘草,这也让我们明确了为什么大多方剂都要用到甘草,并不仅仅是为了调和诸药。

另《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通过临床验证,甘草泻心汤不但可以治疗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胃疾患,还可以用于治疗白塞氏病(狐惑证),眼结膜病变,口疮口糜,咽喉肿痛糜烂,生殖器、肛门糜烂溃疡和皮肤疮疡溃烂、扁平苔癣等疾患。 

综上所述,从中医角度理解,甘草的药证是针对胃气虚,甘草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胃气较半夏泻心汤为虚的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从西医角度理解,就是所有粘膜及皮肤病变,应用甘草内服外用都有很好的疗效,属于厥阴病范畴的,都有应用甘草泻心汤的机会,而实质也是中医所谓的胃气恢复、正胜邪退的自愈机制的体现。

生姜泻心汤则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至一两再加生姜四两而成,《伤寒论》157条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条特别点明了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兼见“胁下有水气”。我们再分析药物组成,本方也可以看作是半夏泻心汤合小半夏汤的合方,而小半夏汤的病机是“心下有支饮故也”,故本方证的病机特点,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又见明显的水气寒饮停滞胁下及脘腹,临床可见明显的振水音或肠鸣音及其他相关脉证表现,不难鉴别。

上述两则医案为同一患者的两次就诊记录,相信根据医案记录及三个类方的比较分析,各位同仁都已经能够体会理解,举一反三,在今后的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兹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