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半年,我用422小时读完了478万字

 雅珺的小视界 2022-11-30 发布于海南

        持续行动,稳稳看书稳稳生活,情绪稳稳身体稳稳。

——2019年7月自勉   

00

2017年-2018年我都在思考中度过的,总觉得自己过的很混沌,可又找不到问题所在。自从创业开始,没少上课、d看书,自认为是好学的。可为什么好多事情还是像雾里看花,不够清明?那感觉就像手里抓着很多个线头,拉哪个都解不开想要解的结。

直到某次听到一句话:“在低纬度的思维模式里,重复着低水平的努力”,这句话像一只带着哨子的箭,瞬间射穿了我“假装很努力”的面具。

想起刚上大学时,我们的写作老师,让我们随意说说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以及理由。无知无畏如我们,说了一堆,他也不打断,就那么静静的听。差不多快下课了,他说:“我的这节课,就给你们一个建议。在学习阶段多读不好读的书。如果你很快在书里找到了共鸣,那说明作者在某些角度上与你水平差不多,可以让你愉悦,但对提高没用;难读的书是因为你们够不着作者的高度,那才是要去学的。”

......

这么多年,我都在“读容易的书”。

2019年,想要换个姿态生活。

给自己的关键词是“认知升级”、“精简生活”

要想让认知升级,就要打破纬度的限制,就需要自下而上的改变。

升级认知的第一步,让自己重新定义“读书”。

于是,加入了S的读书群,一个只读硬核书的群。

169天,422小时,

7本书,478万字,

读书作业90000多字,

作业题1600道。

从一开始被书单砸晕,到习惯每天早起读书码作业。

没有想象中的神奇瞬间,也没有赛亚人变身的铺垫。

改变,确实发生了。

润物细无声。

改变

S的一项作业要求我们写自己的变化,但跟变化相比,我更想先梳理一下变化如何产生的过程。

不变的行为模式,只会带来不变的结果。

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行为模式跟之前不同了。

感受最大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读书的内容改变了。

第二个方面,读书习惯改变了。

(先说明,我的观点仅代表我自己,很有可能不对,也很有可能我努力的结果只是你的起步,没关系,开心就好,仅供参考。)

先说读书内容,

选择系统化的内容而非碎片化知识。

系统化的内容对于推进认知改变和持续行动,非常非常重要。

系统化的内容更便于大脑进行深度加工编码,

有利于形成更深刻的内隐记忆。

例如你的目标是开个餐饮店,那是不是最先应该确定什么菜系,而不是今天学个毛血旺,明天学个煮干丝,大后天又学做蛋挞。

插播一下,很多人都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这很好,但最好也是学习系统化的内容,而不是碎片化的内容。

跟系统化内容相比,碎片化知识最大特点是,简单易得不深入,给人一种“此处有近路”的错觉。因为碎片化知识之间缺乏联系性,即便迅速知其然,大多数时候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

这类知识还会侵占你大脑宝贵的“内存”,改变你的图式(即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和编码的“知识包”)让你越来越习惯“找捷径”,习惯肤浅思考,用进废退。

不过,学习空档期倒是可以把这类知识当做一个小索引,作用就类似超市的试吃品,觉得很感兴趣,就记下来去系统的梳理一下,深入学习。

其次,系统性知识便于给整个学习的过程循带来序渐进的积极反馈,这种的反馈有利于持续行动。

就跟玩游戏一样,难度一点点提高,你才会有玩下去的兴趣。开场没过三关就给个终极boss,除了你over还是你over,算了算了,不如煮面给你吃啊。

如果你有想要学习的内容,不妨先梳理系统,然后列个书单去买书或者报课。这样能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第二,有计划的刻意练习,而非随意阅读。

自从我说自己开始读书,总有妞儿问我怎么能看的进去。

呃。。。。说实话,我看不进去,只能硬看。

从第一天看书看到眼前一片漆黑也没弄明白,我就知道,要恢复大学时读书的状态,脑子重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自己看书习惯很随性,可又偏喜欢买难读的书,结果就是看一看就放下,拿回来时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点.....(这也是因为缺乏知识的系统性造成的,很多底层逻辑的基本原理没吃透,看什么都是一知半解)。

要有计划的刻意练习,改变自己的读书习惯。

我决定用上学时候的“笨办法”。

第一遍先预习

预习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

我的预习时间一般是在早上,脑子最清醒的时候读最懵逼的书,我就特别清楚的知道自己哪儿不懂。

第二遍认真读

自己在书中找出预习时问题的答案(多数是找得到的)。

S在带我们读书时,会布置作业,我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把早上列出来的问题和作业布置的问题一一解决,这个过程就是我的精读阶段。

第三遍听解读或者跟他人讨论

听解读/听课或者延伸成讨论题,都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书的内容。

S会在早上解读章节,只要时间能配合的上我都会听,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但大多数讲课的时间我配合不了(因为刚好是早晨伺候二宝吃饭上学的时间段.....)

我的办法是,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带入书中观点跟朋友讨论(检验你朋友质量的时候到了....),再者就是在写完作业后去看其他人写的作业,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也会有所收获。

第四遍总结及输出。

书读完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最好是以书面的形式。我的习惯是列在手机备忘录里或者写在本子上,有意识地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有时候写文章会拿来翻看,使用其中的知识点。

S也要求我们写出自己被修正的几大认知,要求比较高,会逼着我一项项梳理自己的认知改变,形成文章,这个很棒。

这个过程会让我再次梳理一遍书的内容。不输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输入了多少,我就常在输出的过程中被pia pia打脸,然后臊眉耷眼的再读一遍。

第五遍复习。

孔子他老人家不是曰过要“温故而知新”么。

我的习惯是读完的书会在桌子上多码些日子,有空就拿起来翻翻目录,过目录时默默在脑子里过各章节的内容,模糊的就立刻翻开去读。S会安排总复习,比如用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帮助复习,也非常好用。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孔子他老人家说的真对。

(后来读到《认知心理学及其启事》时,S的读书安排和我的“笨办法”都符合认知系统的学习特点~~当然,S是有意而为之,我是碰巧了。哎呦喂~早知道早点儿看这本啊~泥侃侃,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你以为的厉害其实都是先人玩剩下的.....还是要多读书。)

总之,系统化的内容+有计划的刻意练习

本人亲测有效。

后续

2019年第一个硬核书单读完了,

除了脑子里有了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外,还有其他的收获:

比如会提高执行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作为一个白天正常工作的创业女性,下班老人要照顾,两个皮儿子也要照顾,还想要实现自己的关键词,真的需要把这件事当个项目一样管理起来,于是我就真的把自己做活动项目推进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了......(会有有机会我再来分享我那不成熟的小心得~)

时间节点都一一规定好,仔细想想,无非就是少睡一会儿懒觉,吃完饭不刷手机。

再比如,“被迫”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我到晚上工作效率并不高,熬夜也是枉然,索性早点睡早起。没有午休的习惯,所以一般我晚上回到家九点半就开始进入准睡眠状态(此时微信我都很少回复,就是因为已经睡了.....)。

循环往复,皮肤体质都变好了,还有很多好的变化(可以自行去百度早起的好处)。

还有,看问题比之前有条理了。

这个反馈主要是从任先生身上得来的。任先生是个典型的理科直男,自结婚以来我跟他斗嘴鲜有获胜,但现在,我讨论起事情来有理有据,频繁使用“因为所以然后由此可证”等词,大大提高了获胜概率,而且对方辩友是服气的。

最最重要的是,对目标多了一份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于对持续行动的认识,嘴上说要认真对待生活,但到底认真对待生活的方式是什么呢?于我而言,就是持续行动。

持续行动是实践目标的一个基本保障,看似简单,但真的会抵消掉在遇到“捷径”时的妄念。而且只有身体力行的去实践自以为懂了的道理,这个底气才能从你身体里长出来。

所以,170天,

422个小时,

478万字

未完待续...

 我的其他“碎碎念”

读完《社会心理学》后掰直的几个认知

如果人生有一部绿皮书,我是不是就不会走出你的世界

用"小事情" 撬动人生

一部电影,叫醒了装睡的“我”

看剧| 如懿的戏码,未尝不是你演过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