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毅 一人类的共祖是黄帝,黄帝儿子昌意,没有继帝位,黄帝死后,由昌意儿子颛顼继帝位。颛顼的孙子为女脩,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 舜帝赐大费为姓嬴氏,到商纣王时,嬴氏中的一支有个叫恶来的,在朝中为大臣,被周武王所杀。到周缪王时,赢氏的另一支中有个叫造父的,因军功封于赵城,由此姓赵氏,赵衰的后人便是。恶来的那一支中个有叫大骆的,也来到赵城投奔造父,改姓赵氏。 周孝王时期,又封大骆这一支的后人叫成的于秦地,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 从秦嬴往后推六代,到了襄王时期,这个襄王护驾周平王有功,始有岐、丰的领地,建立了秦国。 说书唱戏来得快。从那之后,到了秦庄襄王时,这个庄襄王见到了吕不韦的一位姫妾,很喜欢这个女人,便据为己有,生下了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在赵国做人质时曾姓过一段时间的赵,叫赵政,回国立为秦王后又改姓嬴氏。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丞相和御史上奏议说,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谏议秦王嬴政的王号为"泰皇”。 秦王回话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就称皇帝。接着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 这就是秦始皇的由来。 ![]() 二古人有时将人的相貌和其“为人”等同起来,古书中所说的"为人”有时又包括了相貌。请看下面一段对秦始皇相貌举止的描写: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这段话是一个大梁人叫尉缭的人所说,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国古代的相面术是一门神秘的学问,毅没有研究过。但对前恭后倨、口蜜腹剑或用得着搂在怀,用不着推入崖的那种人倒是有所提防。上述引文中说秦始皇"身自下我”的举止有失皇上气派,确实不是正常现象,应该警惕。但因长得"蜂准”“长目”“鸟膺”,说话声音像“豺声”便推断"少恩而虎狼心”,就吃不准了。二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以毅读古书之品验,以观其行为处事为主,参考相貌而已。古人所言唯心方面的事情,例如古人说祖先的神灵掌控着后辈儿孙的吉凶祸福,由此创立孝悌之道,那我们遵守孝道即可,大可不必过问祖神是否掌握吉凶祸福这码事,因为谁也说不清真实情况。 祖神上面还有一层天,古人相信“有命在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由此创立天地之道,那我们只顺应自然之天的这一面便是。至于“神性”之天那一面,等待科学家揭岀“谜底”再说,因为现在不论怎么渲染天有神性,也拿不出实证来。 古人对人行为的概括,倒是易于接受。例如下面这一段: "始皇为人,天性刚愎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此中"刚愎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既是性格的表现,又是取得骄人成绩而不可一世的态度,这一点可视为始皇帝日后失国的潜在因素。而"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便是指治国路线走向了法家的极端。纵观历史中法家人物如商鞅、韩非子,难以寿终,已构成令人惊叹的因果征询。而不像儒家人物如孔子,最终能够回到故土享尽余年。 ![]() 三秦始皇最受天下人非议者,无过于焚书坑儒。焚书的歪主意是李斯提出来的。他说: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这个李斯的结局是被腰斩,当然直接原因并非焚书坑儒,但心术不正的人常与满肚子坏水的人臭味相投,李斯与赵高即是这样,故在构害扶苏时能走到一起。然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反目成仇,再相互往死里整。坏人李斯被坏人赵高所杀。 李斯的主意太过分了,是要毁掉历史文明与文化智慧的结晶,进行愚民统治,但这又合秦始皇的心思,所以他们也能道同而相谋。 坑儒与焚书应该是相互呼应的行动,表象上看是因为侯生、卢生以及徐市的逃跑所引起,实质上还是怕"妖言以乱黔首”。故《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坑杀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在秦王朝那个天天杀人的时代看起来是小事,实则触犯了“天怒”。因为那时的读书人被称作天上的文曲星,那时的老百姓都迷信鬼神,你杀读书人就等于犯了天条,人人可诛之。读书人哪能说杀就杀。况且,两千二百年前的读书人本来就少得可怜,历史的智慧装在他们的脑袋中,杀了他们,就等于从文明退回到野蛮。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不能这样做的。李斯出这样的丧天良的主意,预示他不得好死。 秦始皇这样干了,他是想用这种愚蠢的办法来防民之口。真是糊涂至极,他的结局也不会好。 但在秦始皇身边,有一个人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就是大公子扶苏。他看到乃父又是烧书,又是杀儒生,便劝谏道: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劝谏的结果是始皇大怒,把他打发到上郡去做蒙恬的监军。扶苏大约感到了秦王朝不施仁义的重大危机,但又回天无力,所以接到矫诏令他自杀,他想也没想就抹了脖子。 秦王朝是短命的,注定是短命的,因为其倒行逆施必遭历史唾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