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诊碎玉】经方临证实验---运用经方治疗“头汗出”证

 经方人生 2022-11-30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汗原指人体在运动或其他因素下通过皮表毛孔排出的液体。适当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正常排泄现象,属于生理性汗出。      

 生理之汗

  汗为五液之一,即“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宣明五气》)。依据“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决气》),可知汗是津液代谢外现于肌表的产物。《医碥》认为:“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知尿与汗均由津液化生。此外,由于津液与血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又为血生成的重要物质,故有津血同源或汗血同源之称。此如《血证论》所说:“汗者阳分之水,血者阴分之液,阴与阳原无间隔,血与水本不相离。”

  何以为汗?《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而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出于腠理而成为汗。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比象而言:“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张景岳进一步解释道:“汗出于阳而本于阴,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阴精之所化。知雨之为义,则可与言汗矣。”吴鞠通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五脏之中,汗为心之液,与其他四脏却也有密切关系,如肺主气,外合皮毛,唯其宣通卫气才能敷布,津液随卫气而至体表。卫气护卫体表、司开合,腠理开,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闭,玄府不通,则汗不能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运,则汗液有源。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气条达,汗液才能外出。肾为水脏,统主五液,肾精充足,则水有下源,汗液乃充。

  由此可知,汗是受机体内、外环因素的影响,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另如渴饮热汤、进食辛辣及情绪激动、劳作奔走等,阴阳二气随之自行调节而导致的结果,具有滋润肌肤、调节体温、排出废液的作用,对于保持人体阴阳、寒热、燥湿的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病理之汗

  汗出异常缘于人体阴阳失衡。其表现一是不该出而出的多汗,二是该出而少出或不出的无汗、少汗。究其成因,这些都与邪气的性质与正气亏虚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就邪气致汗而言,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故风邪犯表,腠理开泄,多有汗出;暑、火均为阳邪,其性炎热,既可蒸津外出而见多汗,也易耗津伤气而见无汗;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腠理收闭,故寒邪侵犯多为无汗。

  就正虚致汗而言,阴虚者阳气相对偏盛,阳强不能密,迫津外出而见汗出过多;阳虚者,不能固护,腠理不闭,阴津不敛,亦见多汗。此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人之气血,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如水热自涌。阳虚者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至于正虚而无汗、少汗者,或因阴虚无源作汗,或因阳虚无力蒸化成汗。

  多汗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临证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是谓自汗,一般认为多由气虚或阳虚而致。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是谓盗汗,一般认为多由阴虚而致。然临证并不尽然,如《景岳全书》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笔花医镜》也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汗出色黄染衣者,是谓黄汗,多为湿热内郁之征。热病过程中,全身恶寒战栗,而继之汗出,是谓战汗,属于身体邪正相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病情危笃之时,若见汗出如珠如油、质黏者,此为亡阴之汗;若冷汗淋漓如水者,此为亡阳之汗。二者统称之为“脱汗”或“绝汗”,为阴阳虚极、将欲离决之候,即“绝汗乃出,出则死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除了可见于全身外,多汗还可见于身体某一局部,如:①头汗,多因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虚阳上浮所致;②心胸汗,多见于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者;③半身汗,多因于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常为中风病之先兆;④手足汗,多见于脾胃湿热者,若无它症则属正常。

  汗出过多对人体的损害一是伤津耗气,如“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素问·举痛论》);二是消减血液,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对于多汗的治疗,当在辨证论治治本的基础上,合以敛汗药治标,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等。

       另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图片

      如果大量出汗,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多,或局限于某个部位出汗,则属于病理性出汗,而但头汗出,属于局部出汗的一种,即指仅头面部汗出,其他部位出汗较少,或基本无汗。今就头汗出问题论述个人观点:

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第111条为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出现但头汗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⑵。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第134条论误下热与水结的大结胸证与治法。文中的“阳气内陷”遥对第15条的“其气上冲”,以说明误下后的两种可能。若误下而不结胸,热与湿结发生小便不利的,则身必发黄,以辨同一误下,而有水结和湿郁的不同。此处言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且有小便不利,身黄。说明病机由于太阳病误下伤脾,形成黄证。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第136条论结胸与大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的鉴别分析,以免二证混为一谈。说明大陷胸证存在头部微汗出之表现。病机还是脾运化水湿作用障碍造成。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147条论少阳病兼太阴脾寒证,由于伤寒误用下法导致邪气未解合病脾阳损伤,应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 病机,出现但头汗出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⑵,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148条论少阳证的阳微结而与纯阴结的分析,它示人少阳为病而变化多端的事实。邪气结与少阳,造成头汗出,是由于气机不畅造成的。

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16]

       第216条论阳明在经之热不解,而有热入血室之变,是论妇人之病。属于合病造成的但头汗出,也是合病热入血室的指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𢙐,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228条论阳明病热在上则心烦头汗出。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⑴;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⑵,茵陈蒿汤主之⑶。[236]

      第236条论湿热发黄证治。

伤寒七八白,身黄如橘子色⑴,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⑵。〔260〕

       第260条论湿热在里,

       以上是经方治疗头汗出条文和病理机制。但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理性但头汗出,很多中医沉浸在汗出则止汗的局限性思维中,是服药汗止停药汗出的的根源所在。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导致“但头汗出”的机理有4个,即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湿热)、误用下法导致变证、火劫伤津而热迫津泄、少阳阳微结。湿热引起的满头大汗其形成机理是:湿热熏蒸,火热上炎,热迫津泄则但头汗出。湿性黏腻下趋,湿邪闭阻于下,则头面以下出汗少或无汗。此类证型是临床常见证型,具备一下指征者即是:

第一:小便不利。

第二:口渴欲饮水。

第三:恶寒发热。

第四:四肢不温。

第五:舌苔黄腻,脉濡数。

     如果但头汗出伴随以上症状,治宜清利湿热,可用张仲景的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由茵陈、大黄、栀子组成。

     陈某某,男,41岁,马来西亚人,形体肥胖。1999年7月22日初诊:胸部以上汗出2年余,伴头重.失眠。近日身热便烂,有下重感,口干喜热饮,四肢关节疼痛。查:舌暗红,苔薄黄,脉沉滑。此为湿热作祟,与葛根芩连汤合栀子干姜汤。疏方:葛根30g,黄芩10g,黄连10g,栀子12g,干姜10g,炙甘草6g,2剂。7月26日二诊:诉胃脘部有温暖感,大便清爽。但仍头重汗出,心烦易怒,口干稍苦,关节疼痛,夜间咳嗽有痰。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血压130/100mmHg。大肠湿热暂除,但中焦之湿热有熏蒸肝胆之势,与茵陈蒿汤合柴胡加龙牡汤,疏方:绵茵陈15g,生栀子12g,黄柏10g,柴胡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黄芩10g,茯苓15g,薄荷6g,白芍10g,炙甘草6g,2剂。7月29日三诊:头汗出止,头重减轻,关节疼痛消失,但稍有牵拉感,血压120/90mmHg,舌红苔黄,脉沉。继与上方加葛根15g,5剂,调理善后。

      樊某某,女,71岁。初诊于1962年春,自诉一周前受风寒后,始觉恶寒,发热,头痛,体痛,自服感冒成药数种(发汗及微下),均未获效。5天后,头痛、体痛虽除,但症现低热,寒热往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逆冷,胸胁痞满,心下微烦,食纳减半,口微渴,大便干结,3日未解,小便不利。请先父往诊,脉微弦,苔薄白,咽微红。结合证脉,诊为太阳、少阳合病。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桔梗方(柴胡12g,桂枝6g,干姜3g,天花粉30g,黄芩、、桔梗各9g,牡蛎、生甘草各6g),4剂而愈。

     患者:段某性别:男年龄:26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28日头出汗6年余。2010年因参加学生会演讲时紧张,头出汗至今,他服用过桂枝汤类方无数,均不见效。刻下:头出汗,情绪紧张时、劳力时、喝汤时加重,冬天也照样出汗,苦不堪言。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舌质淡红,舌边右侧有白涎,舌中竖裂纹,脉浮弦滑,易生闷气。辨证:气郁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组:柴胡125克  桂枝45克 干姜30克  黄芩45克  天花粉60克  生牡蛎30克  炙甘草30克剂量:1剂。煎服方法:取冷水2400ml,先浸泡30分钟,煎至1200ml,去药重煎至600ml,分三次温服。忌:苦瓜,冰镇冷饮。治疗效果:服一剂第二天汗止。

      张某,男,43岁。头汗6年,每天早晨头汗淋漓,四季皆然,虽经多法治疗而不效。现症见:近半年来加重,每至黎明前开始颜面热感,继则头汗出,汗出淋漓,全身发凉,白天困倦无力,动则心悸,颜面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而细。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治宜扶阳抑阴,方用真武汤加味,药用:

附片30 g(先煎),白术10 g,茯苓、白芍各15 g,黄芪30 g,生姜4片。4剂。

二诊:服药后,头汗竟止,精神转佳,继以原方出入10余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未复发。

     宋代伤寒家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记载一案:酒家朱三者,得伤寒六七日,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厥冷,心下满,大便秘结。医者见其逆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予诊其脉沉而紧,曰:此证诚可疑。然大便结者,为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证。然少阴证多矣,是自利,未有秘结。予谓此半在表、半在里也。投以小柴胡汤,大便得通而愈。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头汗出者,何也?病患表实里虚,元腑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者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病患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五苓散、茵陈汤。)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心下紧满,无大热,头汗出者,(茯苓汤主之。仲景云∶伤寒心下紧满,无大热,但头汗出者,此名为水结在胸胁,以汗头出别水结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