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 | 最大的幸福是:看到所学有用,看到别人变好

 道德经学用 2022-12-01 发布于北京

一、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以前,我们在幼儿园里学习经典,主要是以分享为主,虽然大家认真准备了,分享也结合了生活,但这种“精致”的模式总感觉与“学用”有距离。所以,我们现在采取教研模式,用20分钟左右简单讲解原文大意,剩下的时间大家提出问题,自由交流,相互启发——因为,能用的才是有意义的,能落地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九月初,我们在总园开启了第一期经典学用沙龙,主题是:运用《道德经》第一章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当时,有三位老师每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是关于家长工作;二是关于失眠焦虑;三是关于幼儿教育。这些都是共性问题,所以探讨很热烈,气氛一下就活跃了。

关于幼儿教育的问题是这样的:有位李老师,班上有个小朋友小小(化名),平时不但爱告状,而且经常惹是生非。但老师问起时,他的第一反应总是推卸责任。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尝试了很多办法,只是偶尔奏效,一赶上假期从家里回来往往就打回原形了。

《道德经》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谓“常有”指有形部分,“徼”指边界、边角。如果针对有形表象想对策,有时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且对策永远追不上变化,长此以往,人就疲惫了。所以,要穿透表象,直击本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答案反而会自动呈现。

人若推卸责任,往往出于两个原因:要么趋利,要么避害。四五岁的孩子若总是推卸责任,问题会不会出在父母管教太严上呢?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就像调整复印件,但原件若不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学规律,就是要找到源头,正本清源。这样,有时看似没有直接对着问题去,但绕个圈正合于“曲则全”之道。

赞美和批评都是方法,怎么使用奏效?对“度”的掌握!这就是智慧了。其实,批评的方法只对“好孩子”管用,因为他有自我设定,绝不愿意低于这个设定。所以,他若犯了错,稍加批评就会让他有羞愧感,他立刻会自动调整。但若是一个人一直得不到肯定,做什么都被挑毛病,一旦他的自我设定被摧毁了,人就开始“摆烂”了。因此,对“坏孩子”用批评的方法是没用的,只会把他越推越远。

怎么办?孩子没有“坏”的,所谓“坏孩子”是成人的主观定义。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只盯着对方的缺点,他在我们心里肯定好不了;若关注他的优点,不但自己开心,对方也有了生长空间。世上最慈悲的事,是给人亮化品质的空间;最智慧的事,是把人摆在对的位置上。

所以,先肯定孩子,把他的优点找出来,帮他建立自信,自信是自律的力量源泉,不自信的人很难自律。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先和家长交流,给家长“留作业”,因为老师可以完成“教”的动作,但家长却要走完“育”的过程。

老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去找孩子的优点——这个优点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是具体动作,只有具体的,孩子才容易理解;第二要是生活中能不断重复的,只有能重复的才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越具体、越高频的动作,孩子越容易内化。

优点找出来了,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帮孩子强化,这样不但让成人的关注点调整到了正面,也为孩子建立了自信。我们的每句话都是一颗种子,种种子的目的是开花结果,这需要不断强化,才能习惯成自然。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批评的方法和打仗用兵、治病用药一样,能不用就不用,因为用兵伤和气,用药伤元气,只能在迫不得已时使用。平时要用正面的方法——用慈让人感受温暖,用爱导人走向正道。我们若不造不作,孩子必会自然成长。无事,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总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而要从问题中看到实质,从表象中看到规律,然后与家长一起通过问题成长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孩子是成人的镜子,照镜子的人越来越和谐,镜子中的景象也会越来越和谐。教育是最有意思的自我修行,当我们越来越好时,孩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一周以后,在第二届经典学用沙龙上,主题是《道德经》第二章,大家对“无为”有了一个概念。其实,圣凡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圣人既有拿起的能力,又有放下的心胸,当做到与境界二者平衡,最终将成就无我。

上一周,大家关于小小的各种建议,李老师非常有行动力,认真践行和记录了一周,果然发现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愿意帮助人了。

I

比如用早餐时,小小因为同桌没擦桌子而告状时,老师引导他先帮同学擦了,然后再让他去告诉同桌应该怎么做,并且对这个动作给予了表扬。这样,下一次他就不会先来告状,而是一边收拾好桌子,一边和同桌沟通。问题解决了,关系也和谐了。

其次,大家发现他很有爱心。

在观察“植物角”时,小小说:“小鱼不能经常喂,一直喂会撑死的。”老师请他讲讲为什么?小小很认真地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又说到他平时会带食物去喂小区里的流浪动物,他呼吁小朋友们也要爱护流浪的小动物。这让大家都很感动,老师发现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若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时,其他缺点就不那么扎眼了。

第三,懂礼貌了。

这一周,当发现小小不遵守规则时,老师不会批评,而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是守规则、懂礼貌。几次以后,小小就会在户外活动中主动谦让小女生,并且号召小伙伴也这样做,老师们一发现,立刻给予肯定。

同时,家长也配合老师,共同寻找孩子的优点;家长自己若出现问题,也会直接认错,并当着孩子的面改正。这一周虽短,有了以上三点进步,老师们发现小小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改变:以前他遇到问题,口头禅是“我不原谅”,而现在逐渐开始说:“我原谅你”,这个变化让老师们非常开心。我想,当一个人在温暖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受到喜爱时,他的心会越来越柔软。我们所给与这个世界的,都是我们曾经接受的;当我们原谅了世界,也就放过了自己。

第二届沙龙上,当李老师再提到小小时,她的眉头不再紧锁,而是眼角含笑,能看出来,老师们心里非常喜悦!但大家又给了李老师一个建议:要把握好表扬的“度”——若抬得太高,有时下不来,会摔得很惨。现在有些孩子表扬听太多,反而产生了自大,变得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了。所以,上周通过“拿起”,让孩子知道自己很好,大家都喜欢他。从这周开始,也要兼顾“放下”。

怎么放下?《道德经》第二章中说:“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比如,让孩子去发现同学的优点,然后告诉同学。当眼中有别人时,自己就小了;当赞美别人优秀时,自己就放下了。我们让李老师再去实验一周,也记录下来。这样当一个孩子好了,他又能带动更多孩子更好,这不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吗?我们的正能量不就是这样传递出去的吗?家风、园风不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吗?!

老师们很开心,沙龙很愉快,到点了大家也舍不得走。其实,最开心的还是我!我体会到那种灵感迸发,突然对经典有新领悟的感觉,这真是非常美妙;我也体会到那种启发了老师,老师又帮助了孩子,孩子又影响了班级的快乐的传递。

这世上最大的幸福,真的是看到自己所学有用,看到别人变好!

特别说明:

上述文字、图片、内容中如涉及或有可能涉及他人权益保护的,请马上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即审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予以纠正。


道德经学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