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诠法学说及其临床运用)7.9.

 昵称1Z7nN02j 2022-12-01 发布于福建

三、脉象主病

脉象是对诊脉时所体察到的脉动征象做出的描述。诊察脉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据之以诊断疾病,其中包括脉象的辨析与规范以及辨析脉象以诊断疾病两方面内容。(一)脉象的规范及命名

对于不同个体和不同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脉象,根据其共同特征加以归类和命名,是早期脉学的重要任务。面对繁纷复杂的脉象,《内经》在继承和总结其前的脉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单字名脉的命名方法加以整理规范,并指出各种脉象与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对应关系,初步形成了“脉象主病”这一诊脉辨证方法∶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癫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晌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

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素问·平人气象论》)

上述经文论及了长、短、大、小、细、数、代、涩、浮、沉、徐、疾、散、动、躁、静、促、坚、盛、盛、盛、弱、横、喘(揣)、实、缓等多种脉象,其他诸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还有弦、钩、毛、弱、石等类似的命名。由此可见《内经》所命名的脉象较《史记》所载仓公脉法所言的“番阳脉”、“番阴脉”、“啬而不属”、“浊”等,更为精当准确。但应该说,单字名脉的命名方法在《内经》尚属初创阶段,故其中亦存在着描述性的多字名脉的情况,如“浑浑革至如涌泉”、“绵其去如弦绝”、“上盛”、“下盛”等等,而且一些脉名如徐、躁、静、坚、盛、横、喘、钩、毛、石等亦为后世所更替或删减,但其确立的命名法则及其所命名的多数脉名则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挥,如经过后世规范、定型的二十八脉,出自上述经文者即有近20种。(二)脉象主病

《内经》不仅初步规范了脉象命名,开后世单字名脉之先河,而且确立了“脉象主病”这一运用诊脉结果于诊病辨证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临床运用大致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辨脉审机∶根据所诊得的脉象,分析出现该种脉象的疾病机理,亦即阐明该种脉象所提示的病因病机。如上述《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等即是。

第二,以脉测证∶即根据诊得的脉象,推论其可能见于某种病证,或者可能与哪些病候并同出现。如上述《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的“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即是。又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的“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肢满"等亦是。

第三,脉证合参∶把诊得的脉象与其他诊病方法所得到的诊候综合起来,全面分析其病因病机,诊断其病名,辨析其证候类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的“切脉动静”与“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结合起来,“以此参伍,以决死生之分”。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的色、脉、尺肤合参的诊病方法等均是。

脉象主病理论对后世脉学有甚大影响,成为明清以降的脉学研究的主流,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即是将常见脉象归纳分类为27种,专门论述其脉象特征及主病机理。而脉证合参实质就是四诊合参,亦是后世辨证论治各种疾病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辨证环节。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不论是外感病的六经辨证还是内伤病的脏腑辨证,均立足于脉证合参的辨证方法,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等篇名即是例证。值得提出的是《素问·脉要精微论》在论四诊合参时提出的“以此参伍”之说,对临床尤有启发意义,李念莪《内经知要》对此解释说∶“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后世在诊病过程中,对于脉证互异的特殊情况,提出了“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之说,以辨析真假,解决疑难,充分发挥诊脉断病的作用。

《脉诀汇辨·卷九医案》∶“休邑吴文哉,伤寒发躁,面赤足冷,时时索水,却不能饮。伊弟日休问余决短期。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脉大而无伦,按之如无。余曰∶浮大沉小,阴证似阳,谓之阴躁,与附子理中汤,当有生理。日休骇曰医者十余辈至,不曰柴胡、承气,则日三黄、石膏,今反用热剂,乌乎敢哉!余曰内真寒而外假热,服温补犹救十中之七,若用寒凉,立见败坏矣。日休卜之吉,遂用人参四钱、熟附一钱、白术二钱、干姜一钱、甘草八分,煎成,冰冷与饮,甫一时许,而狂躁稍定,数剂而神清矣。”

按  本例为阴盛格阳之阴躁证,李士材舍证从脉,不为假阳证候所惑,根据“脉大无伦,按之如无”,知为阴证似阳,果敢用回阳救逆之法以挽救危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