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利之辩多冤魂

 枫渡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枫解:每读至此,吾必心生恐怖,万千思绪奔涌而来;提笔如举大鼎,战战兢兢,几难成言。斟酌再三,强作分解,录一管之见,与君同参!
义利之辩延绵数千年,直至此刻尤是回响嘹亮。经过长远的相持和搏奕,最终形成了一股定势——利要服从于义。甚至,衍生出义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观念。更因此,“小人”的地位每况愈下,节节沦陷,终于卑贱如刍狗!乃至,曾有天下无敢人前言利者!而,所有这一切,传言都是出于夫子之教诲,那时节,他己然被追封为圣人了,言出如律,“小人”只能在泥泞中匍匐挣扎,直至沉沦灭顶,或者爆发。
事实真是如此吗?《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用董仲舒的一句话,“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此解未必可以尽信,但我们可以留意一下他的措辞,他用的是“庶人”,怀利者,不过庶人,只是平民百姓,小人物,绝非今日语境中之“小人”!庶民言利,何罪之有?夫子可曾明言以告?君子居上,小人处下,社会地位的从属关系,却演变成了道理上的从属关系,不过是“拳头大的说了算”的蛮霸思维现形而已!我时常不自主想起,如果没有小人物,君子能干嘛?在云端里清谈吗?从社会结构上来看,谁都清楚,君子是塔尖,庶民是基础。那么,反照过来,君子之义是不是也以小人之利为基石呢?若利为义之基石,聊一聊,那叫脚踏实地接地气吧?怎么会成了耻辱呢?实在令我费解。
更令我费解的是,这个“喻”字,传统上都解为懂得、明白、谈论、商讨!那为什么不用“怀”,或者“言”呢?我细究了一下,喻者,口头直接告诉也,有使之了解的意思。道家学说是举事以令其明理,佛家因明学也有类近的含义。这就有趣了!谁能喻君子于义,又喻小人于利呢?至少得比君子高那么一点点吧?故,吾今重解之:
贤者喻,君子于义,小人于利。
真正的儒家大贤教喻世人,会让君子明白义,而让小人物明白利。
哪来的褒贬之说?哪来的高下之分?不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罢了!君不见,夫子下一句还讲吗?
看到贤的人与事,便应该与之看齐;看到不贤的人与事,便应该自己反省。
随时随地求进、反省,洗尘炼心,这是多么崇高的自律要求!非得把自律解为待人,多少人性在压抑中扭曲,皆源于此,居然还藉夫子之名,令我块垒难消!对于不好的人与事,夫子还用一个“不贤”称之,连不肖一类的重话都舍不得说,反观后来,无言以对!
我曾对朋友说,契约达成之前,缁铢必较,为利必争;约成,信守而行,唯义而从。这是礼,更是理儿!当然,也许是因为我的境界太低,妄测贤者之境,力不从心胡言乱语,诸君姑且听之吧。义利之辩,无数冤魂,我今思之,不寒而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