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诠法学说及其临床运用)7.10.

 昵称1Z7nN02j 2022-12-02 发布于福建

(三)脉象纲领
脉象纷纭多样,辨析不易。如何在临床上提纲挈领地掌握复杂多样的脉象以诊断疾病?《内经》提出了以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纲领的方法∶
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篇中并以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为纲,归纳五脏病证,辨析其阴阳气血的寒热虚实(多少)。清·石芾南《医原》谓∶“诊法之精,无过《内经》。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辨表、里、寒、热、虚、实、顺、逆。”即针对本篇所论而发。虽然该六脉是为了辨析脏腑阴阳气血病变,而且亦为了脉尺合参以对应尺肤之“缓、急、减而少气、贲而起、滑、涩”而提出,但已肇脉学上六脉为纲理论之端倪。其后《难经》以“浮沉、长短、滑涩”六脉为纲领,从脉位、脉体、脉势分别其阴阳属性;《伤寒论·平脉法》则以“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病脉提纲;元·滑寿《诊家枢要》亦有“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之说。现代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一般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从而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对应,都是对脉象的纲领性归纳,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掌握脉象的作用。
四、其他部位按诊
切脉又称按脉,属于广义按诊的范畴。但按诊作为四诊之一,《内经》论述颇多,除了按脉之外,较突出者有尺肤诊和虚里诊法。(一)尺肤诊法
尺肤,指前臂内侧部位的皮肤。按诊和观察该部皮肤,了解其肥瘠、坚脆、枯泽(滑涩)、寒热以及肤色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尺肤诊法。该诊病方法在古代颇为常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即有仓公诊女子薄吾之病时"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的记载,而《内
经》则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病方法加以专门论述∶
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你;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洪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灵枢·论疾诊尺》)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灵枢·脉要精微论》)
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者,可为上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上述第一段论尺肤诊候主病,第二段论尺肤部位与脏腑形身的配属关系,第三段论尺肤诊候与脉象合参。其中论尺肤与脏腑形身配属关系一段,体现了表里内外、“上下左右,各如其度”的诊法原理,故历来不少医家如张景岳等,均将其误认为是指寸口三部脉与脏腑配属关系,而实际上《内经》尚未将寸口脉分三部以配属脏腑。
《内经》对尺肤诊法的诊病作用甚为重视,认为其具有与寸口脉同等的诊病意义,故有“善调尺者,不待于寸”之说。盖因尺肤部位为手太阴肺经络脉之所布,故具有与作为手太阴动脉的寸口脉同样的主病机理和诊病意义。后世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寸口诊脉法的发展完善,因而这一诊病方法渐趋少用,但明·汪石山认为∶"既诊三部,而按其尺肤,可以得身之冷暖、形之肥瘠、肤之疏密,可以知其浅深、内外、新久之病情。”而首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的小儿虎口三关指纹察诊法,亦是对尺肤诊法的发展和创新。(二)虚里诊法
虚里,为左胸乳下心尖搏动之处。按察虚里部位以诊断疾病的虚里诊法,亦为《内经》所首先提出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盛喘(揣)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虚里既是胃之大络,又是脉之宗气所发出之处,而宗气由胃中水谷精微之气与肺所吸入的大气(清气)所化生,具有“贯心脉而行呼吸”的功能,故诊察虚里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藏泻盛衰、心脉的通滞,以至胃气的有无强弱,因此,具有重要的诊病,特别是决死生的意义。按经文所言,正常人虚里的诊候应该是应手而动,不疾不徐,节律和匀,至数分明。如果搏动急速强烈而时有歇止(“盛喘数绝”),为里热盛极之征,故曰“病在中”;如果搏动盛满而时有结止(“结而横”。结,间歇结止;横,盛满隔阻),则是气血瘀滞,内结癫积;如果虚里搏动歇绝不至,则宗气已绝,心跳停止,故曰“死”。更常见的是虚里部震动强烈,隔着薄衣仍可察觉,则为宗气外泄之征,常见于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者,成人见之,亦每是虚损劳怯之候,此等患者,常需培补元气、温养固敛心阳,而不宜妄用汗下攻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