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与色、脉、尺肤诊的相应关系——《難經——十三難》

 花无缺3myj1j3d 2023-10-26 发布于江苏

【原文】

十三難曰:經言[1],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2],即死;得相生之脈者[2],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参相應,為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舆寸口、尺内相應[3]。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黄,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参相應也。脈数,尺之皮膚亦数[4];脈急,尺之皮膚亦急[5];脈缓,尺之皮膚亦缓[6];脈澀,尺之皮膚亦澀[7];脈滑,尺之皮膚亦滑[8]。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9],當與寸口、尺内相應,其不相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10]。上工者十全九[11],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注】

[1]经:此指古代医经。本难'见其色而不得其脉……病即自己'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内容义同。

[2]相胜之脉、相生之脉:以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色脉关系,即脉之五行属性克色之五行属性或者色之五行属性克脉之五行属性都称为相胜之脉,同样脉生色或色生脉都称为相生之脉。

[3]寸口,指寸口之脉;尺内,指前臂内侧腕部到肘部的皮肤。尺肤诊法,指通过观察、触按尺部皮肉的松紧、缓急、滑涩、坚脆及温度变化以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及脏腑的病变,尤其是津液盈亏等。

[4]尺之皮肤亦数:数,疑为'热'字之误,《难经经释》云:'若皮肤则如何能数?此必传写之误。'丁德用注:'数即心也,所以臂内皮肤热也。'

[5]尺之皮肤亦急:指尺肤部皮肤拘急紧绷。丁德用注:'急者,臂内经络满实,所以坚急也。'

[6]尺之皮肤亦缓:指尺肤部皮肤松软弛缓。丁德用注:'缓者,肌肉清,故皮肤亦缓弱也。'

[7]尺之皮肤亦涩:指尺肤部皮肤滞涩。丁德用注:'肺主燥,所以臂内,皮肤亦涩也。'

[8]尺之皮肤亦滑:指尺肤部皮肤滑利润泽。丁德用注:'肾主水,其脉滑,所以臂内皮肤亦滑也。'

[9]声、色、臭、味:指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臭(臊、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

[10]知一、知二、知三:指色诊、脉诊、尺肤诊三种诊断方法中,掌握其中一种诊断方法者,为知一;掌握其中两种诊断方法者,为知二;掌握三种诊断方法者,为知三。

[11]全:通'痊'。痊愈之意。

【译文】

十三难问:医经上说,望诊时看到某脏主色,诊脉却不是该脏主脉,反而诊出其相克之脏的主脉时,则多预后不良;如果诊出其相生之脏的主脉,则病情多能自愈。色诊与脉诊应该相互作为参照,这种关系是怎样呢?

答:五脏对应五色,在面部均能反映出来。同时面色应当与寸口脉、尺肤部的情况相一致。

例如,患者面色以青为主,则脉象应当弦急;面色以红为主,则脉象应当浮大而散;面色以黄为主,则脉象应当缓而大;面色以白为主,则脉象应当浮涩而短;面色以黑为主,则脉象应当沉濡而滑。这就是五色与脉象相应表现出的征象。

脉数,尺肤部则应松、热;脉急,尺肤部应紧、急;脉缓,尺肤部应弛、缓;脉涩,尺肤部应当涩、滞;脉滑,尺肤部应滑、利。

五脏各有相应的声、色、嗅、味,皆当与寸口脉象、尺肤相应。如果不相应就是病态。例如,患者面色发青(肝之主色),而脉象呈现浮涩而短(肺之主脉),或者大而缓(脾之主脉),这是相胜之脉;若脉象呈现浮大而散(心之主脉),或者小而滑(肾之主脉),则是相生之脉。

医经上说:望面色、切脉、诊尺肤这三种方法,只能掌握其中一种诊断方法的医生,是医术较差的下工;能掌握两种诊断方法的医生,是医术较好的中工;能掌握三种诊断方法且综合运用的医生,是医术优良的上工。

上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九人痊愈;中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八人痊愈;下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六人痊愈,就是这个道理。

【释义】

一、色、脉、尺肤与脏腑相应

本难'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的论述,阐述了若患者出现脉克色或色克脉的相胜之脉,其预后较差;若患者出现脉生色或色生脉的相生之脉,其预后尚可的道理。

虞庶对此有进一步阐发,其在《难经集注》中云:'相应,谓正经自病也。假令肝病,脉弦,色青,多呼,好膻,喜酸,此曰自病也。不相应者,乃如下说。假令肝病,脉涩,色白,多哭,好腥,喜辛。此曰相反。声色臭味,皆见肺之证候,金之贼木,此曰贼邪,不相应,必死也。'掌握脏、色、脉及尺肤相应之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分析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多种诊法合参的重要性

脉诊与尺肤诊应该相互结合,只有多种诊法相互合参,全面收集患者信息,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最终取得满意的疗效。由于体内脏腑状况在声、色、嗅、味、脉象及尺肤上均能表现出来,如果只采用其中某一种诊察方法,则难以准确判断疾病变化及预后。因此,应重视多个部位诊察,以及多种诊法综合运用。本难将医生分为上工、中工、下工,进一步要求医生在临床中做到四诊合参,才可以成为'十全九'的'上工'。

三、尺肤诊法在诊断中的运用

本难指出尺肤诊法应与寸口脉诊法相应,如'脉数,尺之皮肤数'等。尺肤诊,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诊法。

尺肤诊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触按尺肤部皮肉的寒热、滑涩、缓急及坚脆等,以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及脏腑身形的病变,如《灵枢·论疾诊尺》所云:'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诊判定病变部位的方法是将尺肤分为内外、左右、中附上、上附上、上竟上、下竟下等不同部分,分别对应人体的头、咽喉、心、肝、肺、肾、腰、足等,提示尺肤与寸口、舌、鼻、目、耳郭等部位一样,也是整个人体身形的缩影,这种诊法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相应的关系。

尺肤诊还见于《内经》的《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论疾诊尺》等篇章中,对于明确病位及判断病证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本文大部分内容参考摘录《难经译释》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