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教练带出厦马男女两位冠军:他对于耐力训练的独到见解……

 慧跑 2022-12-02 发布于江苏

在2022白金标赛事厦门马拉松暨全国田径锦标赛中,丰配友和李井芬双双获得男女冠军,一战成名,而这两名队员都来自贵州中长跑队,能同时带出两位全国冠军,绝非运气使然。

慧跑近日采访了贵州中长跑队教练——李长忠,李长忠在业内是中长跑强队贵州队的主帅,但其低调沉稳的行事风格,使得大众对其并不太了解。

我们通过对李长忠教练的专访,也了解了他的故事,他带队员训练的感悟和他的训练理念,其训练思想对于大众有颇可以接借鉴学习的方面。

从优秀运动员 

到优秀教练员的成长轨迹

李指导的成长轨迹跟中国大多数教练员有类似的方面——年轻时自己就是一名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从助理教练逐步成长为主教练。

李指导初二时参加校运会,拿了1500米和3000米的冠军,而且破了当时遵义市仁怀县的纪录,后来又代表仁怀县参加遵义市比赛,又拿了1500米和5000米冠军,因为成绩突出进入了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

李指导在进入遵义体校后参加1992年第八届全省运动会,拿到1500米的冠军,后进入省体工队,那个时候的他年仅15岁。

从1994年开始参加全国比赛,1995年就拿了第一个全国青年冠军。李指导当时主项是3000米障碍,从1996年-2000年连续多年获得3000米障碍全国冠军。

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在3000米障碍比赛中,李指导以8分17秒97突破3000米障碍赛的全国纪录,但当时我国另外一名中长跑名将孙日鹏更为出色,以8分10秒46的成绩获得冠军。

一场比赛两人打破全国记录,可谓中国男子3000米障碍的高光时刻,李指导屈居亚军,这也成为李指导最大的遗憾——未能在运动员职业生涯期间获得全运会冠军。

2001年广东全运会李指导在比赛中因为摔跤而导致成绩不佳,随后退役开始在贵州中长跑队担任助理教练,当了两年教练后再次复出。

2005年参加江苏南京全运会,因为受伤也没有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结束之后,李指导进入国家现在五项队,负责队伍3000米项目的训练,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结束。

贵州中长跑队

之后李指导回到贵州,担任他的师傅,也是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赵小立的助手。

而李指导正式组建自己的队伍是2010年,自己开始独立负责队伍的训练,赵长虹、严伟都是那个时候入队的队员,目前都已经成为队伍的老大哥,而此次厦马女子冠军李井芬则是后来入队的队员。

李指导表示去年陕西全运会,贵州中长跑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全队上下都憋着一口气,此次厦马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夺冠是对于一年多全队努力训练的回报。

至此,李指导带的队员从800米、1500米、3000米障碍、5000米、10000米到马拉松都拿到过了全国冠军。

队员厦马表现 

有进步也有遗憾 

厦马比赛中,李长忠指导的两名队员丰配友和李井芬双双获得全国冠军近期被媒体和大众津津乐道,但李指导表示,贵州队厦马参赛队员并不是只是丰配友和李井芬两人。

从总的表现来看,丰配友是贯彻教练员赛前部署最好最坚决的运动员,但其他队员也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这场比赛他认为有得有失,而名将赵长虹在比赛中出现了膝关节不适,影响了发挥,最终能以2:19:31第10名完赛也体现了其拼搏精神。

李指导表示,由于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比赛取消,上半年几乎没有比赛,而7月中旬在湖北黄石举行的2022全国田径大奖赛第一站比赛,由于气温高达30多度,不利于中长跑项目发挥。

从全年来说虽然比赛稀缺,但队伍一直在进行训练,也做好了随时参加比赛的准备,而从厦马确定比赛时间到正式比赛准备的时间非常短。

李指导说厦马当天起跑时温度就达到19度,湿度超过80%,所以在赛前他在给队员进行动员时也让队员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根据赛前训练情况以及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他认为冠军成绩应当在213-214之间,并组织全队进行了周密的赛前部署,从起跑开始,他们就是按照这个成绩去跑的,并且在比赛直播中,我们也看到了贵州队多名队员轮番领跑,带动整个领先集团的节奏,尽管领跑比较消耗体力,但李指导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过于保守也不利于竞技成绩的提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被贵州队“控制节奏”的比赛。

而最终获得冠军的丰配友,李指导认为他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本场厦马是丰配友参加的第三场全马比赛,成绩为2:13:53,在上半年杭州亚运会选拔赛中,丰配友以2:14:17获得第九名,由此可见丰配友也呈现马拉松成绩逐步提升的趋势,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势头。

李指导说,其实每场比赛,他预估的成绩与运动员实际成绩非常接近,因为他非常熟悉队员的训练状态,练到什么程度就能比到什么程度。

对于马拉松这样的体能类项目来说,训练没有捷径可言,就是依靠扎扎实实的训练。

李指导的执教理念 

李指导本人年轻时主项是3000米障碍,这是一个兼顾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难度项目,而目前主带的队员从800米一直覆盖到马拉松,所以其执教理念也有其独到之处。

李指导认为从专业训练来说,他不认为过早定性中长跑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是好事情,具体来说,他不会让一名队员从入队开始就将其定义为马拉松运动员,他认为要成为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首先应当成为优秀的5000米和10000米场地运动员。

场地5000米和10000米成绩提升一点点,就会带来马拉松成绩的显著进步,而一些运动员尽管跑第一场马拉松也许就能达到220以内,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场地5000和10000米能力,看起来首马就能跑进220似乎潜力很大,但往往后劲不足,提升空间非常有限。

李指导在训练中

李指导举例基普乔格、贝克勒正是因为具备极其优秀的5000和10000米能力,使得他们在马拉松项目上能够保持多年高水平且成绩还在进步中。

李指导表示即便丰配友仅仅参加三场马拉松就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但他也绝不会就定义丰配友的主项就是马拉松,他还是会努力提升丰配友的万米能力,并且让丰配友多参加万米比赛。

李指导的这一理念可能对于大众跑者也很有启发,大众跑者动辄就是马拉松PB,其实换个角度,注重提升万米成绩,多进行以提升万米成绩为目标的训练,可能也能给马拉松PB带来意想不到的进步。

在日常训练中,慧跑问及李指导的训练中场地训练和公路训练占比是多少,李指导的答案出乎意料。

他说他的训练环境占比大体可以分为场地占1/5,公路占1/5,土路占1/5,山路占1/5,力量训练占1/5。

这样的比例安排非常有意思,李指导解释说,土路可以很好地锻炼运动员的脚踝力量和灵活性稳定性,这对于中长跑帮助非常大,而山路训练对于提升抗乳酸能力同样帮助很大。

而过多的公路训练对于运动量很大的专业运动员来说,由于冲击负荷大,相对更加容易产生应力积累性伤痛。

同时,他也会给队员进行草地训练,草地训练对于脚踝力量也很有帮助,李指导说,在土路进行训练,对于增强脚踝专项力量的效果比在力量房专门练脚踝小腿力量可能帮助更大,因为更加符合专项特征。

也就是说在发展耐力的同时也发展了脚踝力量,李指导的这一理念可谓醍醐灌顶,很有价值,而贵州多山的环境也很容易找到山路进行爬坡训练。

当然,对于我们城市路跑者来说,也许并不容易找到土路和山路,但如何更全面的、因地制宜地训练,每个跑者都应该积极思考。

李指导对于不同环境训练的重视,也使得他的队员伤病发生相对较少,这跟多元化训练所带来的身体均衡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当问及李指导所带队员跑量情况时,李指导表示,运动员的训练都是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系统地规划,并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月跑量。

李指导说贵州队在冬训阶段主要还是打好基础耐力,大量精力放在基础耐力,在高的时候周跑量可以达到280公里左右,但这种大跑量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跑量是随着训练负荷、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李指导也非常强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但对于耐力运动员来说,并不需要追求大重量,而是以少重量多次数的方式,重点是发展肌肉耐力。

而云贵高原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有利于开展高原训练,李指导说他每年安排队员到威宁进行训练,威宁海拔2300米左右非常适合高原训练,威宁也涌现了大量中长跑人才。

李指导如何看待 

中国中长跑现状与前景 

作为曾经打破中长跑全国记录的优秀运动员,李长忠在个人竞技成就上曾经达到巅峰,后成为教练长期从事中长跑训练,当然对于中国中长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马拉松为例,他说2020年的南京马拉松集体取得较大进步、2022年董国建在芝加哥马拉松创造中国历史第三好成绩,他个人认为中国马拉松相比前些年,近两年还是处于进步当中,他对于未来也充满信心,相信中国马拉松的未来会更美好。

他也认为同为亚洲人,日本能够在中长跑达到很高水平,我们虽然目前的确与日本存在差距,但只要我们找准方向,坚持不懈,相信也能够逐步赶上。

当然,李指导也提到前些年,我国中长跑竞技的确存在重名次轻成绩的现象,表现为比赛中大家都很保守,没有人愿意领跑把速度带起来,大家都很功利,追求的就是名次,而成绩无人关心,由此也导致国内比赛成绩差强人意,即便第一名的成绩也相当“稀烂”。

而他当运动员的年代,比赛的拼搏意识非常强,大家上场就冲着好成绩全力跑,没有为了名次跑得保守不肯领跑的情况。

而近两年,各地方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李指导说:在全国比赛中,各强队教练在赛前已经商议让各队队员轮番领跑,把速度带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大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比拼,由此也体现出大家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积极改变。

同时,田协也尝试改革竞赛规则,从规则上鼓励追求成绩,比如在2022年7月黄石全国田径大奖赛黄石站比赛中,就引入了新的规则,低于5000米,要求运动员在剩余最后两圈时,男/女成绩不得慢于13分/14分40秒;

而对于10000米,要求运动员在剩余最后两圈时,男/女成绩不得慢于28分20秒/32分10秒,如果计时显示运动员在上述两个项目剩余两圈时,成绩慢于上述要求,则最终获得的第一二三名不被承认。

虽然这样的规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一些诟病,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就是鼓励大家努力比拼成绩而非功利化地追求名次。

人数众多的贵州中长跑队

李指导指出,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比赛数量不多,他个人也相信未来比赛会复苏,运动员只有多参赛,多竞技,多竞争才能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高水平运动员。

作为专业运动员,他们不会像职业选手那样频繁参赛,但参赛就是为了国家荣誉,为了优异成绩,这一点也是专业选手和职业选手的不同。

当然,他也认为职业选手频繁参赛还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并且在近期比赛中与专业选手一较高下,这种良心竞争本身也是好事情。

对于大众跑步训练的建议 

李指导对于大众跑步训练的见解与其他资深教练非常类似,他认为大众跑步训练还是要以健康为本,他认为大众训练热情很高,但往往容易出现训练不得法,而导致伤痛;

而一旦发生伤痛,就会使得训练的系统性大打折扣,所以他认为大众训练还是要回归初心,回归健康为本。

他也从来不认为所谓间歇跑训练就是耐力提升的独门秘籍,李指导认为任何训练都有用处,但耐力训练不太可能靠一种方法包打天下,并不是说你练了间歇跑就一定能怎么的,而是需要将多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在适当的阶段和时机,加以合理运用。

同时,他也指出大众应当重视科技手段的应用,在专业队,教练员会通过运动员定期采血指标、长期训练监控数据来把控运动员的训练,同时也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医疗、营养保障体系;

而这些方面大众往往并不具备专业运动员的条件,所以在有限的条件内,运用好运动手表是实现科学训练的重要方面。

他本人也非常重视数据,科技手段的应用。

小结 

李指导非常谦虚,他将他和他的队员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了贵州省体育局领导、贵州体工大队领导长期以来对于中长跑队的支持和关心。

他表示他个人最大遗憾是拿了很多全国冠军,但没有能够在全运会上获得冠军,他希望他的队员能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他的夙愿,进而在国际赛场上展现中国运动员的风采。

当然,这需要一步步稳扎稳打,只要方向正确,其余的就交给时间,他会遵循长期主义的思想来领导多达40多人的贵州中长跑队。

我们也希望李指导能带领贵州中长跑队未来更上一层楼,涌现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