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的方子疗效为什么不如《伤寒论》?该怎么学?

 m175 2022-12-03 发布于黑龙江

导读:熊志成是肖相如老师的四期弟子,文章记录了熊大夫对《金匮要略》的认识与感悟,也总结了一套学习《金匮》的方法,值得借鉴与参考。

《金匮要略》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因此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这样说,但凡能取得一定成绩的,没有不学习《金匮要略》的。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跟不同的老师学习过《金匮要略》,但一直觉得其内容庞杂,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心里或多或少有一些畏难思想。

自从师门今年的《金匮要略》开始,尤其知道是由师父肖相如给我们亲自授课,心里面充满了期待。通过近半年的学习,收益颇多。

由于整个学习内容十分丰富,这里只是将一些感悟较深的学习心得做一个简要总结。

图片
01

《金匮》与《伤寒》的联系及区别

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由师父亲自授课。

在过往的学习中,很多学习者虽然知道《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来就是一部书,但总感觉《金匮要略》无论从学习、理解和运用等多方面,都不像《伤寒论》那么相对清晰而且好用。

作为资深的中医学家,师父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在师父看来,是多种原因造成了原本是一本书的两个部分实际上的差异,这些原因主要是:

第一,两部书版本流传编撰的人物、时间不同。

因为原书已佚,前面的伤寒部分被晋代的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成册,书名叫《伤寒论》。这部分内容更接近张仲景著作的原貌。

也就是说王叔和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而未见到杂病部分。

直到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残书中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及妇科病的治疗。

至神宗熙宁(1068年)时,林亿等对此进行了校订,去掉上卷,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三卷,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金匮要略》。

因此我们很难说现在见到的《金匮要略》就是张仲景杂病部分的原貌。

第二,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即伤寒和杂病的差异,亦即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差异,亦即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差异。

外感病病程短,一般正气不虚,而以邪实为主,病情单纯,识证容易,只要祛除了邪气,病也就好了,治疗当然就容易,效果肯定就好。

内伤杂病病程长,不仅有邪实,而且往往有正虚,病情复杂,头绪多,识证就不容易,治疗也不能简单化,必须照顾到方方面面,即使是证辨准了,治疗也正确,疗效也不会很快,因为正气的恢复需要过程,扶正和祛邪还会互相影响。

第三,整理后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文体格式有差异。

比如: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上面这两条是《伤寒论》中的条文,按照条文去用,都会有肯定的疗效。凡是《伤寒论》中主之的条文,绝大多数都是疗效肯定的。也就是说,《伤寒论》的确定性很好,有确定性才能有肯定的疗效。

而在《金匮要略》中的条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血痹虚劳病篇第17)。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11)

上面这两条是《金匮要略》中的条文,按照条文去用,就不一定有效。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就不一定有效。为什么?

因为虚劳虚烦不得眠,不仅仅有酸枣仁汤证,也就是说,酸枣仁汤治疗的只是众多虚劳虚烦不得眠中的一种,并不能治好所有的虚劳虚烦不得眠。

同时呢,酸枣仁汤能治好的虚劳虚烦不得眠,仲景在条文并没有交代清楚。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这条条文直接用于小便不利,大多数的时候无效。

因为导致小便不利的原因很多,仅仅有小便不利还不能确定治疗方案,所以,用这几个方大多数的时候无效。

由于存在上述差异,师父对学好《金匮要略》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02

学习《金匮要略》的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师父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同样要求我们学原文、背原文,尤其是重点的原文要记熟。

二、要边看原文边读教材,特别要注意教材和师父授课时指出的原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师父强调这是在与《伤寒论》学习中一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学习《金匮要略》时,要有“病”,也就是杂病的概念,要结合目前的临床各科甚至西医的有关知识来学习。

四、要像《伤寒论》学习一样,注重方证,抓《金匮要略》中那些疗效肯定的方证。

对那些冠以“主之”或临床疗效肯定的方证,虽然不能简单的与《伤寒论》中的“主之”类比,但也要格外的注意。

这样的要求与师父所倡导的“特异性方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也是肖师师门的特色之一。

五、要有质疑的精神,注意领会精神实质,不要强注、强解。

师父认为在《金匮要略》的形成过程中,难免会有脱漏、脱节的地方,或者是后来人加进去的地方,因此很多时候不能去强抠字眼,强行对条文进行不符合“三理”(即医理、文理、常理)的解释,这也就是师父一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课程中师父举了很多例子来加以解释。

比如《脏腑经络病篇》第13条说:风中于前,寒中于暮。

就不能解释为风只有在上午才会侵袭人体,而寒在下午才会侵袭人体。在显然既不合常理,也不符合医理。

再比如在《血痹虚劳篇》第5条说:男子脉虚沉弦....。

临床能够见到这种脉吗?没有力量才叫虚,重按才能摸到的才是沉,绷紧的才叫弦,这样的表述同样既不合医理也不符合常理。

很显然师父在这里强调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思想方法,其意义不仅可以指导《金匮要略》的学习,而且可以贯穿所有的经典学习当中。

有了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视野,过去不少难以理解的东西就有了新的理解的角度,这也是我在师门学习《金匮要略》的主要收获之一。

03

以痰饮水湿病为例

《金匮要略》涉及方证的条文十分丰富,难以一一列举,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

一、关于水湿痰饮的证治

人体内环境离不开水,且人体组成的70%是水,能够被人体正常利用的水液称为“津液”,不能被正常利用的就是“废水”,形成“痰饮水湿”。

作为病理产物,痰饮水湿是临床常见的且重要的致病因素。

在《金匮要略》涉及痰饮水湿的篇章有:《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等。

痰饮涉及的病症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水气病则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等,方证更是众多,常见的苓桂剂、五苓散、小青龙汤等等,可以说《金匮要略》中有关痰饮水湿的论治极大地丰富了《伤寒论》中的相关内容,为这类疾病治疗以及后世医家的理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复地、认真地学好这些内容,对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谈一个方证——小青龙汤的学习体会

在《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汤出现过三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要深刻理解《金匮要略》中的小青龙汤条文,就必须结合《伤寒论》中的相关条文。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而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小青龙汤的病机是外寒内饮,其或然证多是与水湿随气机在身体内的周流密切相关。

其治疗就是遵循张仲景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外散表寒,内逐水饮,并给出了相应的药物组方。

在《金匮要略》中,所谓“溢饮”就是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并造成身体疼痛,由于水饮在表(四肢)且当汗出而不汗出,因此治法仍然是汗法,通过发汗来治疗溢饮。

其次,外邪里饮,表不解,肺主皮毛,可以出现咳喘,水饮凌心使患者倚息不得卧,往往伴有下肢水肿,类似溢饮,其治法仍然可以发汗。

第三,妇人吐涎沫,只能说明内有水饮,水饮只能温化,有无表证,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

小青龙汤是一个表里双解的典型代表,当外邪与里饮相互作用,表不解则气机不利,里饮又阻遏气机的流畅,这时就需要解表化饮同时进行。

通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条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小青龙汤,既有太阳病的表寒,也有属于太阴病的水饮,在治疗上必须同时进行。

而通过小青龙汤的学习,我们又可以对《金匮要略》中新出现的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加深了解,因为在病机上它们有着相似性,都是在痰饮水湿的范围之类的。

小青龙汤在临床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在师父和许多名家的医案中都有充分体现,因此我就不再列举相应医案了。

以上就是我对师门《金匮要略》学习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应该说,对经典的学习只有新的起点而没有终点,尽管又跟着师父认真学完了一次《金匮要略》,但很多内容还要多次地反复地学习,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提高,让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知识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师门弟子。

注:文章转载自诵明书院,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