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随笔250记》(76) 易律夫辑

 易律夫 2022-12-04 发布于湖南

        《易经随笔250》(76)

  易律夫辑


宋李衡《周易義海撮要》

(一)作者介绍

李衡(1100-1178年),字彦平,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授吴江县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乾道二年(1166)连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召为监察御史。五年,出知婺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三)。召拜司封郎中,迁枢密院检详文字,除侍御史。八年,差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八)。致仕后定居昆山,名其室曰乐庵,自号乐庵叟,学者称乐庵先生。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九(以上《永乐大典》卷一○四二二引《苏州府志》、《乐庵遗事》)。有《乐庵集》、《和寒山拾得诗》等,均佚;今存《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弟子龚昱辑有《乐庵语录》五卷。《淳祐玉峰志》卷中、《宋史》卷三九零 有传。官至秘阁修撰退休。


(二)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臣等謹案:《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撰。衡字彦平,江都人,乾道中官秘閣修撰,尋除御史,改起居郎,事跡具宋史本傳。先是,熙寧間,蜀人房審權病談易諸家或泥隂陽,或拘象數,乃斥去(宋)李衡撰《周易义海撮要》提要學異說,摘取專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鄭元,下迄王安石,編為一集,仍以孔頴逹正義冠之,其有異同疑似,則各加評議,附之篇末,名曰周易義海,共一百卷。衡因其義意重複,文詞冗瑣,刪削釐定,以為此書,故名曰撮要。其程頤、蘇軾、朱震三家之說,則原本未收,衡所續入。第十二卷襍論,亦衡所補綴。故婺州教授周汝能、樓鍔跋稱卷計以百,今十有一,蓋耑指所刪房本也。書録解題作十卷,又傳寫之誤矣。是書成於紹興三十年,至乾道六年,衡以御史守婺州,始鋟于木。自唐以來,唯李鼎祚周易集解合漢後三十五家之說,畧稱該備,繼之者審權、義海而已。然考宋史藝文志,但有衡書而無審權書,陳振孫書録解題亦惟載殘本四卷,豈卷帙重大,當時即已散佚,抑衝書出而審權書遂廢歟?然則採擷精華,使古書不沒于後世,衡亦可謂有功矣。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三)《周易義海撮要》选抄:

【周易上经】第1-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李衡撰《周易義海撮要·卷一》周易義海撮要卷一,宋李衡撰。

䷀【乾下乾上】

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天猶人之耳目鼻口四體,乾猶人之耳聽、目視、鼻臭、口言,四體之運動也。【胡瑗】

元亨利貞。

乾之四德:元,仁也;亨,禮也;利,義也;貞,信也。不論知者,行此四德,正資於知。乾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與知。故略而不言。【正義】

在天為春夏秋冬,在人為仁義禮信。【薛温其】

始萬物為元,遂萬物為亨,益萬物為利,不私萬物為貞。【魏徵】

以事業言,則元為樂,亨為禮,利為刑,貞為政。物之既成,以歸於正,隂陽之氣,幹了萬事,聖人法之為知。不言信者,以信屬土,分王四季。【胡】

不曰正而曰貞者,正可邪而貞不可奪也。【何維翰】

初九

第一位稱初,陽爻稱九,第一言初,上當言末。莊氏云:下言初則上有末意,故大過彖曰棟橈,本末弱,是上有末義。六言上則初當言下,小象云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是初有下義。不言一與下者,以從无而入有。不言六與末者,欲見位居卦上也。王輔嗣以初為无用之地,上為盡竟其居位者,惟二三四五,故繫辭惟論此四爻。初末雖无正位,統而論之,爻亦始末之位,故乾彖云六位時成。二四為隂位,隂居為得位,陽居為失位。三五為陽位,陽居為得位,隂居為失位。例略曰:陽之所求者隂也,隂之所求者陽也。一與四、二與五、三與上,若一隂一陽為有應,若俱隂俱陽為无應。陽爻稱九,隂爻稱六,其說有二:一者,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隂,故其數九。隂不得兼陽,故其數六。二者,老陽數九,老隂數六,老陽老隂皆變。周易以變者為占,七八質而不變,為爻之本體。九六文而從變,故為爻之别名。【正】

潛龍勿用。

陽氣微萌,不可暴進,進則為羣隂所抑。譬之聖人,宜潛退俟時,勿經營也。【房】

道未可行。漢祖為泗上亭長,文王在羑里之時。【干】

非不為時用,不求用也。【石介】

不用潛隐為德【胡】

爻理无形,假象以顯義。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之變化,陽氣之消息,聖人之進退。【伊川】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陽氣見於田,則生植利於民;聖人見於世,則敎化漸於物。故曰:德施普也。【陸希聲】

天下所利見,如孔子敎於洙、泗,利益天下。【王】

陽氣漸出於地上,萬物甲拆,天下文明。施之於人,若西伯治岐,力行仁政,二老來歸;沛公入關,約法三章,秦民大悅。天下之人,己利見之矣。雖非君位,亦君德也。【房】

聖賢君子之德發見於世利見大才大德之君,若舜之得堯,禹之得舜,伊尹、呂望之得湯、武是也。【胡】

舜佃漁時,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成其功,天下亦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伊】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處上體之極,居下體之上,履五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安其尊,下不在田,未可寧其居,故終日乾乾,至於夕惕,猶若厲也。【王】

終竟此日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案此卦九三所居之處,實有危厲。又文言曰雖危无咎,是實有危也。據其上下文勢,若字宜為語詞,但諸儒并以若為如,是實无厲也。【孔】

在下而君德已著,能无懼乎?【伊】

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不關於人事,故稱君子。【干寶】

龍能變化之物,其神不可測,其迹不可見,同乾道之變化。若人則升沉出處之跡皆可觀,以三四俱明人道,故不稱龍。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如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侯,猶豫遲疑,在於故位,未即進也。若周西伯内執王心,猶率諸侯以事紂也。【孔】

此武王率兵孟津,觀釁而退之時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敎,聖人不得已而為之,故其辭疑。【于】

道者,常也;權者,變也。躍以象變,淵以象常。龍非在淵,不能騰躍;人非體道,不能行權。惟能反經合義,是以動而无咎。【陸】

君子處兹時也,能愚其志,若龍之將躍,而反伏於淵,使人不疑其動,則无咎。【劉】

淵即深也。九四將成大業,當艱難不定之時,其心疑惑踴躍,不可造次而進,直須在意而深慮。【王昭素】

儲嗣或躍以進其德,在淵以守其位,是進其德而不進其位。【胡】

躍而不惕者,既進而不復反,退則入於禍。故敎之躍,所以異於五者,猶有疑也。【坡】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王】

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皆覩,故曰利見大人。【干】

雖有聖人之位,必得大才大德之人輔佐,若堯得舜,舜得禹、臯陶,以成天下之治也。【胡】

堯、舜得位之大人,能明目達聦,舉八元八凱,任九二之大人也。【勾微】

上九,亢龍有悔。

亢陽至大而極盛,如聖人居天位,久而亢極,未至大凶,但有悔吝。鄭引堯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孔】

聖人之德无亢,年有亢耳。聖人之道无悔,身有盛有長有耄耳。上九是年齒衰耗,精神倦怠之時,不能自反而求代,已必有悔。【胡】

亢之為義,非謂久與老而不退之謂也。苟新君少主,庸暗縱溢,怙貴而盈,恃富而驕,倚安忘危,專恣侈滿,棄萬機,侮慢百官,此亦亢也。【石】

亢極驕盈之君,凡動多為不道之事,皆悔過也。太康失邦,有三風十愆之類是也。【昭】

若漢之孝武,唐之玄宗,是過而亢,亢而悔之也。【胡旦】

自古人君享國久長,而志不驕恣,道德政化,終始无虧,不可謂之亢,商之高宗是也。【房】

武功既成,在止戈。【干】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能用天德,則見羣龍之義。羣龍之義,以无首為吉也。【王】

見衆聖人无自尊之意,則可以統御羣才矣。【陸】

九六隂陽之變,下見衆陽,不自為首。如堯咨四嶽,揚側陋以禪舜是也。介先儒謂諸爻之龍,皆賢人之象。君能謙下納用,則能見而為輔。上九亢龍,是不能用之者,故因以為戒。【代淵】

天極高,不能下交於地,豈能行四時,生萬物?君極尊,不卑接於人,豈能懷萬國,御百官?乾君道,不可亢極,必自下,故言用九。坤臣道,臣不可入邪佞,必自立,故言用六。【石】

九者,君也。乾元用九之道,見陽明之羣臣在乎謙退,不自尊大,則吉也。此用亢龍之悔,特設此一段以為戒也。【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