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4年,邓小平的弟弟回四川老家,哽咽地说:小平一生都献给革命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12-04 发布于日本

原创2022-11-08 18:28·红色天空录

图|邓垦合照

前言

2004年,邓小平100周年诞辰,已经年近90岁的邓垦回到老家四川广安,这位老人颤颤巍巍的踏进他和哥哥邓小平居住过的“邓家院子”,如今故地重游,虽然院子和当年没有多少区别,却也早已是物是人非,那个和他在院子里长大的哥哥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邓垦哽咽地说:

“小平,一生献给了革命,再也没有回过家啊……”

我和哥都遗传了母亲的骨气

邓垦曾在采访之中说过:“母亲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小平和我都有母亲的这个遗传。”

邓家的家境最初还算是不错,家里有40亩土地,若是放在当地,绝对能够称得上是小地主。

然而,邓父是一个拥有进步思想的旧社会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在辛亥革命期间,加入了革命军,成为了新兵训练营营长。

图|邓绍昌

可邓垦出生后没几年,他们家就发生了变化,邓绍昌不愿意和当地的“乡匪”同流合污,水至清则无鱼,邓绍昌很快就遭受了排挤,他的团练局长这个职位也被撤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离开妻子的妻儿,跑去重庆“避祸”。

之后,家中的积蓄也渐渐地被用光,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面对如此困境,邓母淡氏带着儿子邓垦去外婆家,邓母的娘家也是广安一带出了名的名门望族,可是,邓垦不知道,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外婆家。

当他们离开的时候,邓母对父母提出,想要给孩子带回一点肉回去,可是,她的父母直接拒绝,邓母也是有骨气的人,在那之后,不管家里条件多么的困难,都坚持养猪。

那个时候,邓家和一个姓刘的地主家有过一些来往,因为当时邓绍昌不在家,所以,家里遇到事也会请他们家帮忙。

不论过去多少年,邓垦依旧记得:“那时逢年过节不是要写春联吗?刘家地主有文化,能写会画,我们就买了红纸,请他写春联,可这个家伙很坏,写了挖苦我们家的话。我母亲、姐姐都不识字,不知道啊。小平发现后很生气,立即把春联撕掉,自己去买红纸重新写。那时他还很小啊,10岁上下的人!”

图|邓小平青年照

等到邓小平考入广安县立中学后,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他的学费也很难筹集。第二年八月,一个机会摆在邓小平的面前。

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成立,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捐了2万多元,开班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们准备招手中学毕业和具有同等文化水平的青年入学,学制是一年,等到毕业之后就能够赴法留学。

彼时,邓绍昌正在重庆,当他得知这件事后,立刻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希望儿子小平能够到重庆,不得不说,他的这个决定,直接改变了儿子的一生。

邓绍昌认为,中国人想要出头,必须学习洋人的长处,所以,他想让长子见识更为广阔的天敌,可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妻子的严厉反对。淡氏止不住地埋怨丈夫:“才十几岁的娃儿,就弄到那么远的外国去,一边读书,一边做工,哪个忍心啰!”

邓母也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母亲,她不求儿子大富大贵,只希望儿子能够平安长大,之后处理家里的事务,不希望儿子跑到那么远的地方。

图|右 少年时赴法留学的邓小平

然而,当邓小平听说父亲希望自己出去学习,母亲予以反对后,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面绝食,不吃不喝,淡氏看到儿子决心至此,只得抹着泪同意。

在上海登报寻找哥哥邓小平

邓小平到法国后一直在勤工俭学,同时,他也牵挂着在家里的幼弟,即便他人在法国,却还是想着带领弟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他不顾路途的遥远,将《赤光》半月刊从法国寄送到四川,来来回回寄了好几期。

那个时候邓垦年龄还比较小,对于这些内容自然是看不懂的,但他还是将书本都整理好放起来,之后,他渐渐地大了,还是将它们拿了出来,经过阅读之后,也算是理解了里面所表达的意思,可以说,他受到了哥哥的影响。

1931年,邓垦准备到上海求学,做好决定后,他直接和父亲商量,邓绍昌告诉他:“听说你大哥回国了,可能在上海,你到上海后找一找你大哥。”

就这样,21岁的邓垦前往上海暨南大学求学。

图|邓垦老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垦从同乡的口中得知,他的哥哥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可是,他打听了许久都没有找到人,之后,他发现了一个好法子,大家会选择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

说干就干,邓垦花费了2块大洋,然后在上海三大报之一的《时事新报》上登了一个寻人启事,内容是:邓希贤兄鉴:弟已来沪,希见报速至法租界萨坡赛路辣菲德路口普庆里五十七号一晤。弟先修启。这一则启事在1931年5月3日第三版的《时事新报》上被刊登出来。

只是,这则寻人启事登上去后就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根本没有一点动静,邓垦都有点怀疑,自己的哥哥到底在不在上海了。

其实,邓小平确实就在上海,也看到了这则启事,只是,他不敢随便出来面见弟弟,因为这很有可能是特务给他设下的一个陷阱。

因为邓小平回来之后便改了名字,之后更是随同党中央搬到了上海,而且已经担任了党中央秘书长。当时,他的工作极其重要,他负责安排中央机关的很多会议,更知晓秘密联络点,所以,他是特务们的目标之一。

图|邓小平合照

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中央为了保护党组织不被破坏,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地下党员,不准照相,不准去剧院和电影院人多的地方,就连夫妻之间也得保守党的机密。

可是,即便他们这么严防死守,还是被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叛徒的出卖,使得党中央机关几次遇险,不少地下党员被捕杀。

特务们的手段层出不穷,用《寻人启事》作为诱饵,便是他们的常用的伎俩。

可是,邓小平在看完寻人启事之后,还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许,这并不是特务的陷阱,而是他弟弟刊登出来的,因为“邓先修”是弟弟在老家的族名,远在上海的特务根本不可能知道。

而且,地下党情报网也报告,确实有几个四川籍学生刚刚抵达上海求学。

即便如此,邓小平还是不敢轻易露面,就算启事是弟弟登的,也存在着隐患,或许,特务们已经注意到这个《寻人启事》。

图|邓小平向部队进行战斗动员

因为在这之前,他自己就吃过这方面的亏。

1928年,邓小平、张锡媛夫妇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住在了同一所房子里。

有一次,中央特科得到消息,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住所,很快就会过来搜查,便立刻将消息通知给周恩来等人,希望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搬走了,但是没有通知到外出的邓小平。

结果,敌人正在房子里搜查,毫不设防的邓小平跑去去敲门。还好有个潜伏的地下党也在屋内,在屋子里面答应了一声要来开门。

邓小平察觉到声音不对,立即就走了,这才没有被抓住。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连那个弄堂都不敢走。

同年,他第二次遇险。当时,邓小平和中央领导罗亦农刚接完头,他们前脚刚离开后门,敌人便从前门破门而入。邓小平出门后,很快就看到中央特科一个扮成擦皮鞋的同志,对方朝着他做了快走的手势,他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离开了现场。而没有来得及撤退的罗亦农被敌人捕杀了。

图|抗战胜利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

所以,之后邓小平行事更加的谨慎,这也是他没有轻易去找寻弟弟的原因之一。

最后,经过中央特科的再三查探,邓小平才确定没有任何的风险,他便用特殊的方式和弟弟见了一面。

而那边的邓垦还浑然不觉,一天,邓垦正高高兴兴地在租住地和老乡聊天,突然,听到外面有一阵敲门声传来,来人直接开口询问邓先修在吗?

邓垦上前开门,然后盯着对方一个劲地瞧,随后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穿个布长袍,戴个礼帽,穿双皮鞋,穿着条西装裤子的青年。这种打扮在当时的上海非常的流行,几乎没有什么特点,

虽然两兄弟已经11年未见面了,可邓小平大概的轮廓没有什么变化,邓垦非常清楚地知道是哥哥来了。

两个人没有在门口寒暄几句,邓小平就叫弟弟跟他走,邓垦没有任何的反对,便跟哥哥一起走到四马路。

图|邓小平同志

四马路乃是文化街,书店、茶社很多,而且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总的来说是比较混乱的一条街。

兄弟两人选择了一个嘈杂的茶社。邓小平已经预先订好了一个房间,他先是把弟弟带到房间里,随后和茶房打了个招呼,茶房立刻会意,立刻开了门让他们进去了。

进入房间之后,邓小平先是简单地问了弟弟两个他非常在意的问题:家里情况如何?你来上海做什么?

邓垦非常乖巧的和哥哥说母亲已经在1926年逝世,父亲身体还算不错,他这次到上海是为了去暨南大学求学的。

听了这些之后,邓小平心里一阵感伤,他在外多年一直没有回家,连母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守在身边。

两人聊了许久,邓小平告诉弟弟,一定要赶紧搬家,而他自己也要搬家了,为了方便日后的联系,邓小平吩咐弟弟搬家后把地址告诉他,随后又给弟弟留下一个通信地址,并告诉他,你写信到这个地址,告诉我新住宿地,我便来找你。

图|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小平

邓垦非常听哥哥的话,回到住处就立刻和同学搬了家,并将自己的新地址告诉了哥哥。

等一切都安顿好之后,邓小平告诉弟弟,他马上就要离开上海了,而邓垦也表示理解,并且让哥哥足够放心,他已经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而且也在成都西南大学贴过标语喊过口号,而且他已经做好了决定,要成为和哥哥一样的人,一起干革命。

对此,邓小平表示:“这样子,你刚来还不熟悉,先介绍你到赤色互济会去。那是一个国际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专门救济监狱中的同志,写信安慰他们,募捐筹款,送吃的,做这样的工作。”

邓垦遵照哥哥的想法去了赤色互济会,从此以后,他们不但是兄弟,更是战友。

哥哥一生献身革命,没有回家

自上海一别之后,两兄弟又是很多年都没有见面,他们再见面时已经是1945年,当时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邓小平已经从太行山回到了延安开会,也当选为中央委员,邓垦则担任吉林宣传部长。

图|邓小平全家福

两兄弟多年都没有相见,再见面本应该好好地寒暄一下,毕竟,距离上次见面已经相隔14年,可是,工作更加的重要,两人这次的见面依旧非常的仓促,所以,开完会之后,邓小平又回到了太行山。

相较于这种短暂的相聚,他们更期盼天下太平后,两人能够聚在一块好好地谈论那些岁月。

邓垦和大哥延安匆匆分别后,参加了小长征,走了10个月,到了东北,之后更是直接参加了地方政权的建设。并先后担任过“中共吉林地委和吉北地委宣传部长,勃利地委宣传部长兼勃利县长,佳木斯市长、市委书记。”

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关内形势发展也非常的快,大片土地被解放,直接带来了最为紧要的问题,他们急需地方干部。中央立刻发出命令:东北每个县只留下5个延安等地派去的干部,其余干部进关。

邓垦立刻随同干部们进关,第一站就到了江西,在这里担任了一个多月的省委宣传部的秘书长,之后又被安排进四川。他离开江西,前往南京报到,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哥邓小平。

图|邓小平招手

从南京到西南,路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倒是没有碰到什么大战役,可是还是有很多的国民党残兵。

所以,他们特别担心吃的饭遭到敌人的投毒,对于这种情况,二野保卫部直接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到了一个饭店,保卫人员立即进入厨房守着,不过他们不会打扰饭店营业,油盐菜米,全部都用现成的。

湘西、贵州的路更加的难走,往上看是高耸入云的山,往下看是万丈深渊。路在大山半腰,狭窄,悬得很。

敌人残兵还是不放弃挣扎,他们开枪打汽车轮胎。车胎爆裂,车子便立刻受到影响,从山上滚下深谷,不少战士因此而牺牲。

后来二野司令部决定,停止前进,先将残兵扫荡之后再继续走。最后,他们耗时一个月,肃清了残敌,这才放心地开始继续前进。

到了重庆后,邓垦便被安排在川南行署工作,被任命为泸州地区专员。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然后又被调到重庆市担任副市长。

解放之后,邓垦和哥哥见面的机会也没有增多,他担任泸州专署专员时,只有去北京开会时才能碰到大哥,两兄弟一直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

图|邓小平在考察

1973年,邓小平陪着外宾到广西桂林这些地方,在回北京的路上,他们在武汉停了两天,忙里偷闲,邓小平去汉口洞庭街的弟弟家里做客,还将广西的芋头顺手送给了他,直言这是广西的特产。

之前邓小平曾在广西百色尝过这种芋头,那时候便觉得很好吃,这次来干脆将芋头送给孩子们尝个鲜。

第二天,邓垦带着妻子丁华和孩子们前往武昌东湖百花村客舍看望哥哥,中午的时候,一家人坐一起吃饭,他们也没有专门摆上一桌,而是简单的吃四川咸菜,吃一点辣椒,再来点葡萄酒,等到下午,邓垦一家又返回了汉口,而邓小平则乘坐火车返京。

之后,邓小平再到武汉或者到南方巡查路过武汉停留,都会住在东湖客舍,这时,邓垦就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去住所看望他。

不过,这种聚少离多的状态并没有多少改变,两人都很忙碌,有余而力不足。

2004年,邓小平100周年诞辰,已经年近90岁的邓垦回到老家四川广安,这位老人颤颤巍巍的踏进他和哥哥邓小平居住过的“邓家院子”,如今故地重游,虽然院子和当年没有多少区别,却也早已是物是人非,那个和他在院子里长大的哥哥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邓垦哽咽地说:

图|邓小平和家人团聚

“小平,一生献给了革命,再也没有回过家啊……”

2017年10月15日,邓垦在深圳逝世,享年106岁。

最后组织遵照了邓垦的遗嘱和他亲属们的遗愿,在他去世之后,家里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不安排遗体送别,最后更是在深圳火化,选择了海葬。

邓小平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奔波,他的弟弟也在遵循着哥哥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向他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