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好古及其学术思想浅述

 哈瓦那1 2022-12-04 发布于四川

□黄新生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进士出身。他博通经史,广览医籍,先后拜张元素和李杲为师学医,成为易水学派一名家。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王好古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等。

创立阴证学说

王好古鉴于“伤寒古今为一大病,阴证一节,害人为尤速”,“阳证则易辨而易治,阴证则难辨而难治”,因而撷取前贤有关阴证论述,并参以己见,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对阴证进行较为全面的阐发,阐明了阴证的危害及温阳的重要性,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

一、论述阴证的病因病机。王好古所说的阴证,主要指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他认为阴证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是过食冷物,误服凉药,感受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均可损伤人体阳气,造成阴证;

内因是人体“本气先虚”,多与脾肾相关另外房事过度,耗伤真元精气,也可导致阴证

在阴证的发病中,王好古更重视人体“本气先虚”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都是由于人体本虚。

王好古认为本气虚又常与少阴肾或太阴脾有关,“

阴气虚寒”是形成阴证的主要根源,“冷物伤脾”或“外感风寒”是形成阴证的条件

肾阳充盛的人,即使有冷物伤脾、风寒外伤,也能使阴寒之邪逐渐消失而不发病

肾阳素虚的人,一旦感受外寒或冷物,则内阴与外寒相合,形成阴寒过盛的阴证

因此,阳气不守是导致阴证的关键原因,而阳气不守则源于肾气虚衰。

二、重视阴证的辨证与鉴别诊断。王好古将阴证的辨证分为肝阳虚损、肾阳虚损、脾阳虚损。“若面青或黑,脉沉浮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肝之经也”,并可见四肢厥逆,爪甲青,或自汗不止等;“若面红或赤,或红赤俱见,脉沉浮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肾之经也”,并可见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凉如冰石等;“若面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太阴,脾之经也”,并可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等。

王好古对阴证的鉴别极为精细,指出要明辨疑似的要点,以避免误诊误治。

他从“阴证似阳证”和“阴证疑似证”两方面进行鉴别,

“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虚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并分析了微热烦躁等假象的原因。

三、阴证治疗强调温养脾肾。王好古论治阴证,以善用扶正祛邪之法、重视温补脾肾为特点,着重于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

他自制的黄芪汤、调中汤、神术汤、白术汤均是这一学术思想的反映。

如对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症见发热、恶寒、汗出、腰背强硬、头项不舒、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脘闷、脉浮紧或缓者,王好古自制神术汤,方取苍术辛苦而温,其气芳香,温燥之中又有散性,既能燥脾胃之湿,又能散风寒之邪;配合辛温之防风、甘草、生姜、葱白以温中燥湿,健脾解表。并据司天之气的不同,而加主时之药,如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善后;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生地黄;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藁本;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

反映出王好古治疗阴证外感,重视固本、健脾、燥湿重视升降沉浮的特点和经验


针灸选穴方面的成就

一、辨证选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王好古提出各经五输穴的功效,认为必须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病变的脏腑和所属经脉,然后决定使用哪个五输穴,做到辨证选穴,有的放矢。

二、根据五色、五味选穴。王好古根据五脏与色、味、声、液的关联和五行的相生相克确定其穴位的选取。如苦味在五行属火,在五脏属心,因此可知“所病”之脏为心,当于心经中选取五输穴;又因“脾主味”,故其“所主”之脏为脾。具体选穴是根据“所病”之脏和“所主”之脏的关系来确定。其方法是按五行学说的规律取穴:凡“所主”之脏同“所病”之脏者取井穴,“所主”之脏生“所病”之脏者取荥穴,“所主”之脏克“所病”之脏者取输穴,“所病”之脏克“所主”之脏者取经穴,“所病”之脏生“所主”之脏者取合穴。选穴时必须考虑经气的井、荥、输、经、合的流注规律。

三、根据传变规律选穴。先确定患者病变脏腑,再根据五行乘侮关系确定可能被传变之脏,选穴时取两经的本穴。病经之穴用泻法,传变之经用补法。这些方法顺应了疾病的发展规律,配穴灵活,针对性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根据邪之阴阳选穴。阴阳配穴法是根据外邪的阴阳属性配用五输穴的方法。如脉象表浅,洪大有力,为阳热亢盛,属阳中之阳,可泻本经之火穴(经穴),补本经之水穴(荥穴);若脉象浮而迟细无力,为寒邪外束,属阴中之阳,当泻本经水穴(荥穴),补本经火穴。本法重点在外邪的属性,阳邪泻火穴,阴邪泻水穴,且水火补泻相反,简明扼要,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遣方制药方面的成就

一、善用附子、干姜。《阴证略例》载方58首,其中温中散寒和破阴回阳的方剂共46首,在多数方剂中常常数味温热药物并用,具有味少量轻,注重健脾温阳的特点,其中尤其善用附子、干姜。

王好古认为“干姜止而不行”“附子行经而不止”。

温中则用止而不行的干姜,内外俱寒则干姜、附子并用

但同时强调慎用附子,注意其毒副作用。

二、注重药物炮制。王好古认为中药炮制与功效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疾病须用不同的炮制方法。

三、讲究药物的服用方法。

王好古认为治阴证用阳药,须在夜半加服如夜半之后服用附子则易于收功?

附子与大黄合服,昼服则助阳作用强于逐阴,夜服则逐阴作用强于温阳等。

王好古把历代著作中零乱的有关阴证的论述,整理发挥成为具有辨证施治体系的一门独特学说,这是中医学理论的一大发展,对后世研究阴证有莫大的启发,其主张温补脾肾,对明清温补学派医家深有影响。李时珍评价王好古说其是“东垣高弟,医之儒者”。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