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轻剂小方(二)

 德寿堂图书馆 2022-12-04 发布于黑龙江
承上期对“重症用轻剂”问题作一简要小结。
重症患者使用轻剂的道理——“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载:“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推论,剂量大者为壮火,微量者为少火。正虚邪实,用微药以助少火较妥。
此外,《伤寒论》对于强人、羸人分量有别。①强人酌情增量,如四逆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②羸人减半服之。如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

张子和言及两种适用小方的情况,“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无兼证,邪气专,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

笔者亦经常使用轻剂小方治病。兹举两例:

其一

某女,56岁。
2022年3月17日:诉胸闷憋气年余,平素操持家务,心身疲惫,易生气,每致胸闷加重。曾往某三甲中医院先后找六位医生诊治,示其方,多用活血化瘀之类,或无效,或暂有小效,停药则依旧。脉沉稍弦,舌暗苔白。
亦辨为胸痹,丹参饮加味:
丹参15克 檀香6克 砂仁6克(后下) 瓜蒌皮9克
10剂,水煎服
3月31日:服此小方感觉与前药不同,服之即效,胸闷逐日减轻至消失,停药数日亦未复发。现已无不适,特来询问是否需服药“巩固”。另诉平素手脚或凉。
上方加桂枝9克,10剂,备用。若有胸闷不适,可服二三剂。不必连续服药。
此例小方解决问题,一剂药不足10元。观前医之方,少则十七味药,多则二十余味,即使不足“广络原野”,亦嫌堆砌庞杂。
另想起多年前曾诊治一位来自承德之年轻女性,诉胸中窒,在当地治之未愈,余以栀子豉汤加厚朴、檀香,区区几位药,效果满意。
其二
患者男,30岁。1989年5月30日晚感周身不适、乏力、发热,体温38.9℃,自服扑热息痛后体温稍降。次日来医院就医时晕厥数次,血压9.5~12/6.5~8KPa,脉搏38次/分,白细胞 5.3×109/L,心电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暴发型),急诊收住院。入院后,给予能量合剂、大剂量青霉素和激素治疗,氟美松日用量达20毫克。经治数日,病情无明显改善。
6月5日邀余会诊,见患者精神萎糜,面色晦暗,但欲寐;其平素体健,现已无发热,但觉周身酸重乏力,夜间盗汗,脉细而迟(脉搏46次/分),舌暗苔白。
参考(134)条“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悪寒者,表未解也”,可知本例“盗汗”系“表未解也”。辨为外邪直中少阴。因病已数日,故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烈,而取麻黄附子甘草汤之缓。
麻黄6克、附子10克、甘草10克,2剂。
服药后周身潮润微汗,体畅安眠,惟觉乏力气短、嗜眠、脉细而缓(脉搏50次/分)。尽剂后精神好转,盗汗已除,嗜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已无房室传导阻滞,脉搏恢复至60次/分,苔白厚。
外邪已去,正气未复。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汤加减6剂,以温复心阳。
药后精神转佳,症状若失,脉搏70余次/分。后予健脾益气类善后,出院时体力完全恢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