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文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 02、译文 只有在内心了无一丝杂念时,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假如不使心神宁静而想要求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波来找水中的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纯时脑海才会清明,假如不铲除烦恼而想心明意朗,那就等于想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照出自己的样子,根本是照不清的。 03、注释 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普通所说心中恐惧的心虚。 性:与生俱来的气质,例如:《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索镜增尘:索镜是在镜子面前照人物,增尘是灰尘堆积很厚。 ![]() 04、评语 只有真正懂得谦虚的人,才会经常无意间流露出真本性,这样的人率性洒脱,很容易与人亲近,做什么事就有“吉人天相”的好运光临。但是,那种心生欲望的人想刻意求“萌”反而不可得。想清心就必须要寡欲,欲念越少心中就会越明亮。骗子为什么容易把人骗住?因为被骗的人常常是利欲熏了他的心,那个贪利的意念就如同灰尘蒙蔽了镜子,使他看不见骗子的真相了。 所谓天性就是人类的本然之性,只有大彻大悟时才会发现本性。意念是本性的一种,而意识是心的驰聘与奔走。假如本性是主人,那意念就等于经理,意识是受经理指挥的伙计。心、性、意三种思维在人身上发生种种作用,但是归根究底一切都受主人本性的操纵。当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反之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