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价值随心而动

 大科技杂志社 2022-12-05 发布于海南

经济的运行符合一系列客观原理与规律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影响经济的因素却不仅止于此。

增减不定的“效用”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过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晚按时各喂给它们四升橡果。后来没那么多橡果了,于是老人便和猴子们商量,以后咱们减一点分量,早上给你们三升橡果,晚上四升,你们看怎么样?猴子们不乐意了,表示这样分配让它们很不爽。老人想了想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怎么样?猴子们觉得好像还不错,于是纷纷表示同意。

由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成语“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他人。的确,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都是少给了猴子一升橡果,只不过转换了一下说法,就把猴子给蒙骗了。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确实有所不同。

相传朱元璋年少时在家乡的皇觉寺当一名小和尚,后来家乡闹饥荒,寺里香火难继,和尚们只得出门讨饭。朱元璋有一天饿晕在大街上,被一个好心的老婆婆救回了家里。

正值荒年,老婆婆家也没什么好东西,于是就将家里仅有的一块馊豆腐、一小撮菠菜连叶带根再混上一点剩下的米饭,煮成了一锅粥喂朱元璋吃了下去。朱元璋吃完精神大振,感觉自己刚刚吃完的简直是世界难得的珍馐,便问老婆婆喂给自己的是什么,老婆婆苦中作乐地说,刚才那碗啊,叫作“珍珠翡翠白玉汤”!

待朱元璋登基之后,有一日忽然想起了这世间难得的美味,于是命令御膳房的厨师给自己再做一次这道菜。厨师抓耳挠腮想了许久,最后终于决定用鱼目代替珍珠、红柿子椒代翡(翡为红玉),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釀虾馅的豆腐代白玉,并浇上鱼骨熬制的浓汤做了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给朱元璋品尝。朱元璋尝完之后,感觉味道真是好,和当年老婆婆做的那碗一模一样,于是便重赏了做汤的厨师。

老婆婆用发馊的剩菜剩饭做出的粥和御厨使用优质食材精心烹出的粥,为什么会是“一模一样”呢?难道是朱元璋的味觉出了问题吗?其实不然,这就牵扯到经济学中十分常用的概念——效用。

效用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活动,使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它不像很多数学中的单位,比如千克、毫升,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效用是随着不同的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在饥寒交迫之时,一碗白饭或一个普通的面包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因此对于饥饿之人来说,白饭和面包的效用是极大的。相反,一颗在平时价值连城的珍珠,对于一个马上就要饿死的人来说,其效用只有零,因为它无法给这个人带来任何满足。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庄子讲的故事,就会发现,虽然老人承诺给予猴子的橡果数量没有改变,但是由于调整了分配果实的顺序,这些橡果对猴子来说获得的效用却是不同的。我们都听过“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句谚语,对猴子来说,或许早上多吃可以让它们白天更有精力,因此“朝四暮三”的分配方式自然比“朝三暮四”的分配方式效用更高,这一切都取决于猴子的满意程度。

因人而异的“偏好”

除了效用之外,经济学中还有一个常用的名词叫做偏好。它同样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表达隐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

古时候,在江南城郊有一个财主,家中有两个儿子。财主死后,兄弟俩请来村里以公正著名的秀才为他们分割财产,秀才答应他们之后,认真地计算了所有家产的价值,并且按照价值多少完全平均地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兄弟。然而兄弟俩却都嚷嚷着不公平,觉得对方拿的东西更好、更值钱。

原来,兄弟中的老大喜欢读书,老二喜欢做生意。虽然秀才是按照财产的价值平均进行分配的,但是他将一些珍贵的字画分给了老二,而将财主在镇子里的店铺分给了老大。对老大来说,那些字画的价值要远高于分给自己的店铺;而对于老二来说,再珍贵的字画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此兄弟二人都觉得秀才的分配不公平。这时村里的智者站了出来,他说,你们不是都觉得对方的财产比自己多吗?那你们互相换一下不就好了?兄弟俩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换了财产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经过秀才分配的两份家产,其实际价值应该是没有太大出入的,但是在兄弟俩看来却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兄弟两人的偏好不同,因此在他们看来,同样的东西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这种对产品价值的评估并不是基于客观的供求关系的变换,反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些人愿意为一件名牌衣服花上几千块钱,却不愿意花上二十块买一本图书;也有人愿意用上千块收藏精装版的漫画,买衣服却从不超过五十块钱。这正是由于人们的偏好不同,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也就不同了。

对于有着不同偏好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的东西会比不喜欢的东西拥有更高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每种事物的价值实际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沉没成本的“收益”

有些时候,人们投入了相当的成本去做一件事,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投入而收不回的成本在经济学上就叫“沉没成本”,成本都白白地沉没下去,人们的懊恼可想而知。可是,就有人把沉没成本变成价值很高的收益。

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温森在赢得一场比赛之后,获得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奖金。正当他准备回家时,一个年轻的女士走到他面前,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得了重病,因为没钱医治,很可能马上就要死去了。温森二话没说,直接将奖金的支票交给了女士,让她拿去给孩子治病,并且祝愿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过了几天,温森的一位朋友告诉他,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士其实是个骗子,她根本都没有结婚,更没有生过孩子。温森听后惊讶地问:“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她真的没有一个快要病死的孩子吗?”朋友惋惜地点点头,说道“的确是这样,你别生气。”出乎他的意料,温森这时展颜一笑,说道“这真是我这几天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当温森得知那位女士是一个骗子之后,他给出的支票其实已经变成了沉没成本,变成了纯粹的损失。但是温森在得知并没有孩子生病时,感到非常欣喜,他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把沉没成本变成了心情的收益。

我们常说的“亡羊补牢”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羊丢了,丢失的羊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沉落成本,然而若是当事人可以改变心态,做到“吃一堑,长一智”,用损失换得经验教训,其实也就是通过沉落成本换得了收益。只不过这部分收益是“看不见”的。

这样看来,由于经济是社会的经济、是人类的经济,就必然会夹杂很多主观的因素。很多会随心而动的要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经济学才会如此有趣,令人着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