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Ta说建筑】稀奇古怪的路名——油车码头街

 黄之中 2022-12-0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上海曾经有一条——薛家浜》(点击可回顾文章)一文中讲到,薛家浜是一条河流,清末民初分期填浜筑路,现在的南浦大桥附近有一条薛家浜路,它的南面与“油车码头街”相接,许多人不理解,这“油车”是什么意思。

图片

1884年地图

油车码头在薛家浜入黄浦江口

图片

这块是建国前留下来的“油车码头街”的路牌,估计你没有看见过吧

“车”的繁体字为“車”,是一个象形字,像古代的车子,中间的一竖像车轴,两边的横像车轮,中间的“田”像车厢,“车”的本义是指车辆,引申义可以泛指所有用轮子转动的机械,如以前抽水的农具叫做“水车”,工厂里旋转切割的机器叫做“车床”,以前,榨油使用一种“油车”,用巨快的花岗石凿成一个直径约1.8米的大圆盘,大圆盘的周边凿凹槽,再做两个直径在1.5米以上的“轮盘”,固定后放到大圆盘的凹槽里,把大豆、花生之类的原料放到凹槽里,滚动“轮盘”碾碎,再把碾碎的油料打包后压成饼状,再去榨油,这种轮状的机械称之为“油车”,于是,榨油的“油坊”被叫做“油车坊”,“油车”也作为油坊的代名词使用,如沪剧《卖妹成亲》台词有:“爷娘手里是赅(赅沪音近gai,是拥有钱财的意思,成语“言简意赅”就是语言文字简练,但是,该讲的事情全部讲清楚了)家当的,典当、木行、油车也开了十八爿”,所谓的“油车码头”,就是这里集中了许多“油车”而得名。

图片

《光绪上海县续志》记载

油车码头街在薛家浜的南岸

图片

这是枫泾酒厂“酒事馆”收藏的石碾,是从酒厂的老厂工地上挖出来的,以前多用于榨油前碾碎原料使用

图片
图片

油车榨油(来自网络)

图片

经过压榨,油渗透出来

豆制品是中国主要的副食品,豆油则是中国主要的食用油,中国的东三省是大豆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清代,东北的大豆和豆油主要通过近海航运进入上海,然后分销到全国各地,上海的“豆市街”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豆类即豆制品市场,“豆市街”也以这里的豆市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油车码头”是食用油的专门码头而得名,如清末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豆油行》说:

豆油最好是牛庄,来往船多转运忙。

篓重肩扛频上步,按期发卖遍遐方。

图片

1947年地图上的油车码头街

沪南慈善会在油车码头街71号

明清两朝,上海县在多处设立粮仓,以备不虞,“一曰南水次仓,在县东南浦滨小南门外,以便军民兑运”,其中一处在小南门外黄浦江边,叫做“南水次仓”,俗称“南仓”,进库的粮船走黄浦江进入陆家浜,可以直接进库。“多稼”就是粮食丰收的意思,“多稼路”即得名于原来的粮仓。

油车码头街是滨江的小路,靠近黄浦江边大部分是仓库堆栈,建国前还有一个“猪行”,从黄浦江进入上海的生猪暂时豢养在猪行,建国后,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屠宰场,就叫做“薛家浜屠宰场”,是上海市区规模较大的屠宰场,据说这个屠宰场承担上海三分之一的猪肉供应,工厂在上世纪拆了,如今作为“工业遗址”保护。在油车码头街71号有一幢中西合璧的老房子,这里曾经是“沪南慈善会”所在地。

图片

油车码头街69-77号,里面的大屋顶房子是71号内的沪南慈善会房子 网上下载的

图片

油车码头街71号沪南慈善会

席子拍摄于2010年

沪南慈善会由上海人朱世杰、王汝舟、孙文光等发起成立于1919年,最初租油车码头街的浦东公所,主要针对当时的“时疫流行”向贫民提供帮助,后来加入善士越来越多,改组为沪南慈善会,这幢房子建造于1924年,成为老城厢比较重要的慈善团体。

图片

沪南慈善会

《民国上海县志》

图片

沪南慈善会北立面

图片

沪南慈善会保护修缮效果图

建国后,慈善团体归民政局统一管理,这幢房子成为薛家浜小学,1994年撤并为董家渡第二小学,2006年改为商用,是一家“供膳中心”。占地面积2.5亩建筑占地面积354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三层混合结构,中西合璧风格。据悉,这幢房子会得到保护,按原样修缮。也许,这幢不甚起眼的老房子,可能会成为这里的“亮点”。

图片

1918年地图

油车码头街以黄浦江边的油车码头而得名

在上海,油车码头街的名字有一点稀奇古怪,正因为它的稀奇古怪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我想,在旧区改造中,保留一下有地域特色的地名、路名,一定会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