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不久前,笔者曾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岳飞的生与死来解构政治。透过“政”字可知,右边人权杖一挥,左边人的脚步就会朝着既定目标前行,仿佛在被驱使。

金文

左边,当然就包括岳飞和诸葛亮们,作为棋子他们生死不由己,右边下棋的则是赵构和司马懿们,俗称大政治家。

作为宋朝寿命最长的皇帝,赵构迫于形势,屡次在战、和两派之间徘徊,前脚令岳飞、韩世忠主动出击,随后又让汪伯彦、秦桧等暗中议和,但正是这种两面光滑的政治手腕,才使得赵宋政权波澜不惊,进而也造就了他的长寿。

本文说的这位“棋手”,只要身边有任何派系出现,她就会一股脑儿将“光滑”发挥到了极致,升级为“拉一派,打一派”,可谓大政治家中的佼佼者。

“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禦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朱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熱河密劄》

大清咸丰十一年(1861),载垣、肃顺等八位大臣在皇帝弥留之际受了顾名,将全力辅助六岁的皇子载淳。

与此同时,皇后钮祜禄氏和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也各自获得了一枚御印。据咸丰遗诏,凡以后下发谕旨,须钤用此二玺为凭证。

“御赏”“同道堂”玺

此举类似英国的两院制,凡下院(八大臣)的提案,上院(两宫)则有权搁置。

按说此时那拉氏的权利已然不小,但“顾命八大臣”的存在毕竟碍眼,所以她就想到了小叔子恭亲王奕䜣,俩人开始眉来眼去。

不久发生的“辛酉政变”实为满清运势一大转折。是日,那拉氏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为由将八个大臣依次治罪,而这背后所有节点的把关,均是奕䜣的妥当安排。

次年(1862)那拉氏改年号为“同治”,取意“两宫太后共同治国”,俗称“垂帘听政”。

通过拉拢奕䜣干掉“顾命八大臣”,那拉氏的政治首秀足够精彩,但既然要提拔新人,那势必就要给足甜头。

当时,清廷有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两大中枢机构,前者涉及军政密报,奕䜣稳坐首席军机大臣;后者负责洋务及外交事务,奕䜣亦是首位领班总理大臣。此外,他还一度染指清朝久违的“议政王”头衔,地位直逼一皇二后。

在此过程中,包括奕䜣、文祥、桂良、宝鋆等人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团体,该团体因主张西学而被称为“洋务派”

人之本性往往是猜忌,而“洋务派”的兴起,的确也动摇到了以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裂痕已不可避免。

据说那拉氏与奕䜣经常争吵,那拉氏仗着太后身份总是叫嚣要革奕䜣的职,但奕䜣也不含糊,喜欢拿自己亲王身份说事,料定前者不敢造次。

同治四年(1865),那拉氏虽然免去了奕䜣的议政王身份,但后者变本加厉,找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帮汉人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慈禧:'這天下咱們不要了,送給漢人吧,汝事事與我為難,我革汝職!’恭親王不服:'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職,不能革皇子。’恭親王久跪忽起立,慈禧大呼言恭王欲打她,宦者趨恭王出。”
-《同治實錄》

眼瞅要闷死于后宫,那拉氏被迫做出惊人之举。

同治十三年(1874),亲政仅一年的载淳就突然暴毙养心殿,年仅十九。坊间说死于痘疹、梅毒的都有,总之是个谜团。

由于载淳没有子嗣,按满清祖制,须从下一代“溥”字辈中选一人继承大统。但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遭到了那拉氏的坚决反对。

按当时情形,如果“溥某”登基的话,那拉氏就不可避免地要沦为皇祖母,即太皇太后。听政的话,也该是人家“溥某”的妈妈,自己的儿媳坐在帘子后边,如何也轮不到一个老奶奶。

养心殿东暖阁 垂帘听政处

为解决问题,那拉氏先将同治的弟弟,年仅三岁的载湉过继给了亡夫咸丰,让自己膝下多了个“儿子”。

到了冬天(1875),见四周反对声音骤降,载湉就正式被那拉氏立为皇帝,改元光绪。

此时此刻,帘子前面的新皇年仅四岁,那拉氏则继续以“太后”身份坐在了帘后,名正言顺的听政议政。

而经过这番折腾,恭亲王奕䜣的境地就比较尴尬了。

须知载湉虽然过继给了咸丰,但他的亲爹依然健在,那便是恭亲王的异母弟弟,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兄弟俩本就不和。

如今时过境迁,弟弟奕譞已是皇帝亲爹,皇帝亲妈则是那拉氏的胞妹,而那拉氏还是太后,一家人就此抱了团,只剩自己在那形影相吊。

这便是那拉氏的第二招,通过操纵皇族世系拉拢到奕譞一派,进而来打压奕䜣的“洋务派”。

终于在光绪十年(1884),那拉氏以中法战争失利为由发布懿旨,将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的洋务派班底全体罢免,史称“甲申易枢”。不久清廷设立海军衙门,命奕譞总理事务,同时监管军机处。

拉一派,打一派。

历史上的恭亲王数起数落,晚年虽又复职军机处,却也是凭太后念旧情给的默许,早无当年的威望和权势。事实上,若不是有西方势力的背后支持,奕䜣的命运大概早就与“八大臣”殊途同归了。

五年后(1889)光绪亲政,已经移驾颐和园的那拉氏才再次迎来了挑战。


据《清史稿·德宗本纪》:“传懿旨,以上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继大行皇帝。”说的是将来光绪若有儿子,就要按太后旨意过继给同治,“大行皇帝”即当时尚无谥号的同治。

所以从登基的第一天起,光绪就是个即没爹也没孩子的人,于情于理,如何能不把仇恨锁定在那拉氏身上呢?

总的来说,那拉氏起初放低了姿态,给足了光绪时间和机会。

鱼藻图》 慈禧绘

先是在甲午年(1894),因清日关系紧张朝廷分成了两派,主战派以光绪、翁同龢为首;主和派由那拉氏、李鸿章坐镇。

试想,万一清军战胜了日本,光绪在朝野的威望势必会水涨船高,年迈的那拉氏也就该顺势退居二线了。

然而在错失天机后,那拉氏仍然给了光绪三年时间补救。不过在此期间,当年的主战派变成了维新派,主和派则成了守旧派。

什么是维新?

维新就是变法,是以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倡导西化而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而光绪之所以信任康、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在改良经济的同时,最终在政治体制上也欲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即承认、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另设首相来治理国事。

保皇立宪,这对于噤若寒蝉的光绪有任何损失吗?

朝廷本来就在颐和园,若变法成功,实权无非是由那拉氏转移到了首相手中,而光绪依然还是皇帝,位置或许更加稳固。

但这等掩人耳目的伎俩,能逃过那拉氏的眼睛吗?

是年戊戌(1898),光绪果断颁布新政,涉及选举、教育、民生、军事、工农商等多个方面。同时命谭嗣同连夜找到袁世凯,希望他届时率军勤王。

“嗣同乃輕率直出密詔曰:'今日可救我聖主者,唯在足下,苟不欲救,請至頤和園告我黨之秘密而殺僕,可得富貴也。’袁正色厲聲曰:'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
-《譚嗣同傳》

袁世凯早年任朝鲜总督,回国后受荣禄提拔编练新军。而荣禄作为那拉氏的外甥实际只比后者小一岁,话说立嗣那年,他就鞍前马后地给臣工做思想工作,深得小姨欢心。

换句话说,就算当时的荣、袁还没有进入权利核心圈,至少也已是“后党”中坚人物了。

那晚别过谭嗣同,袁世凯就连夜找到了他的老领导荣禄,将“帝党”计划全盘托出。

三天后的凌晨,那拉氏自颐和园杀回宫中,先是命荣禄将光绪囚于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史称“戊戌政变”

事后,荣禄从直隶总督跃升为军机大臣,节制北洋各军。袁世凯也由工部调任山东巡抚,他的部队借此躲开了两年后的“庚子国变”,成为清末颇具实力的一支武装。

一个崭新的“北洋系”又呼之欲出。

至此,也就是鉴于那拉氏年事已高,外加“北洋系”始终没有露出忤逆之举,否则袁世凯甚至大清的命运就无法预料了。

拉一派,打一派。

通过拉拢恭亲王打压“八大臣”发动“辛酉政变”;再靠扶植醇亲王父子打压洋务派致使“甲申易枢”;最后借助“北洋系”打压维新派造成“戊戌政变”。以上故事连起来,几乎就是一部晚清宫廷政治史,而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胜者似乎只有一人。

慈禧太后

按大清规矩,国家每逢喜事就要在帝后、太后的称呼中追加一二字尊号,那拉氏一生喜事不断,故她死后的尊号(谥号)超过清代所有帝后,多达二十二字,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或“慈禧太后”。

如果你喜欢政治,那慈禧一定是个炙手的话题。

身处男权社会,后世对慈禧的苛评要远超吕后、武则天等女性政治家。但须知,十九世纪的中国时局要远比之前复杂繁难,在这个背景下,一个运筹帘后的外族女主,能于有生之年结诸觉罗之心,用尽手段力挽狂澜已实属奇迹。

而伴随她的离世,大清从此痛失栋梁,仅三年就轰然坍塌,所以西方学者乐意将她与俄国凯瑟琳女皇、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女王特蕾莎,以及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或维多利亚相提并论。

那么,究竟是她将满清拽入了泥潭,还是满清因她而得以残喘?

攀今掉古,思维决定成败。


(完)



             匕

精 选 文 章 推 荐

真相 | 无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