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武公,雄才大略奠郑国四百年基业

 梦想童年594 2022-12-05 发布于江西

河南省荥阳市区入口处高高竖立着的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铜像,成为荥阳市的标志性之一。作为诸侯国郑国的第二任国君,郑武公的功绩在郑国四百年的历史上是可以浓墨重彩书写上一笔的。

郑武公(? ―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在犬戎侵入西周国都镐京前夕,郑武公受父亲郑桓公指令,率领部分国民迁徙到虢郐俩诸侯国之间,同时获得了虢郐俩国各五座城池用于郑国国民定居。在周幽王被杀后,郑武公联合秦、晋、卫三国击退犬戎,被周平王册封为卿士,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得以扩大巩固新郑国。郑武公在位时,使用一系列计谋,巩固发展郑国的实力,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

解放商人

郑武公知道国家要富强强大,必须要有经济实力,为此他提出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将其定为世袭奴隶。早在郑桓公时期,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商人,发展经济。武公将郑国东迁河南后,觉得自己国小力单,想要在诸侯林立的中原立足,势必要好好发展国力。因此他沿袭父亲郑桓公重用商人的国策,依靠商人的力量和智慧,开发滩涂荒地,努力发展经济,一时间新郑国吸引了各诸侯国的能人贤士投奔。随着新郑国国力的提升,郑武公扩建了包括虎牢城在内的一系列城池,同时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伟的都城,建起了郑桓公的宗庙。京城虽然后来没有成为郑国的国都,但京城如此的规模,早已超过当时周朝规定的诸侯国的城池不能超过"百雉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显示郑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

武功之略

郑武公高举"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着力发展经济,并先后灭亡郐、东虢以及其他八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今河南洛阳附近。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建设新郑国时,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新郑国的举动产生了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为了免除周平王对自己的猜疑,郑武公在周平王六年时候主动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京城,迁都于郐(今河南新密),建立起郑国新国都。至此,郑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郑武公去世后,安葬在今河南荥阳北部敖山的飞凤顶。飞凤顶,因武公陵墓于此,又称为武公岭,敖山也随之称为广武山。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多以“武”字为名的古县名,如广武、原武、阳武、武德、修武等,这些带"武"字的古县名当时都在黄河南岸的广武山周围,都是为纪念郑武公的盖世功德而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