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年,晚年毛泽东多次叮嘱唐闻生:我死以后,你们要听周总理的

 新用户49686918 2022-12-05 发布于黑龙江

前言

1943年春,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普通产院,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生命诞生了。

文章图片1

走进红墙前的日子

产妇名叫张希先,生产之前,她大着肚子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独自去产院,就在这时,电话打来了,打电话的是孩子的父亲唐明照。

他刚刚赶回美国,目前还在机场。无法陪同妻子生产,唐明照在电话中愧疚地道歉。

然而,一阵又一阵的腹痛令张希先无心回应丈夫,她拍拍大肚皮,轻声说了句“爸爸回来了”,然后,一个人前往产院。

几个小时后,孩子出生了,唐明照也刚好赶到了医院。张希先宠溺地抱着孩子,对丈夫说:“既然是'闻父归而生’,不如就叫闻生吧。”

文章图片2

这里可以“插播”一下唐闻生父母的经历。他们都是广东人,唐明照出生于恩平,张希先祖籍开平。

张希先的祖父是名老中医,很早便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他对儿子张襄培期望很高,希望对方能继承自己的衣钵,结果张襄培对学医半点兴趣都没有,反而是对八竿子打不着的农业产生了兴趣。

后来,张希先的母亲带着她赴美投奔父亲。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张希先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这时,张襄培提出,希望张希先能回国学习中文。

说来也巧,张襄培刚好与到美国募捐的南开校长张伯苓不期而遇。两个人一见如故,张襄培如实说了自己望女回国的愿望,于是,张伯苓向他提议:

“天津有个南开,令女不妨到天津求学。”

就这样,14岁的张希先独自来到天津,在这里,她与南开中学的唐明照相爱了

文章图片3

毕业后,张希先考入北平燕京中学。1935年12月9日,她在刺骨的寒风中一路领先,呼喊口号,散发革命传单。

反动军警牢牢盯住她,只是张希先衣服太滑,稍一挣扎便轻易挣脱了。所以,在这次空前的抗日救国运动中,张希先幸运地逃过一劫。

从燕京中学毕业后,张希先去到广州执教一年,之后,她回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与男友唐明照团聚。

唐明照和张希先的情况差不太多,他小时候跟随父母迁居美国旧金山。在那读完初中后,回国就读南开中学,认识了同样回国不久的张希先。

毕业后,唐明照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并于“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章图片4

1933年,唐明照中断了在清华的学业,转而回到美国,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研究西方近代史。

1938年,唐明照和张希先结为伉俪。婚后,唐明照和冀贡泉(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之父)创办了著名的《美洲华侨日报》,在大洋彼岸,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力。

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美国的迫害,周恩来指示唐明照一家回到国内。这一年,唐闻生9岁,初次回到祖国,唐闻生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

在此之前,唐闻生有过一段很难忘,同时也对她影响颇深的经历。那是住在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时候,当时,他们家住在一幢普通楼房中,可这里却聚集着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等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

其中,有一位名叫保罗·雷丁的学者,他是研究印第安人历史的,经常给唐闻生讲故事。

从他不徐不疾的语气中,唐闻生好像去往了另一个世界,他嘴里的一切,都令唐闻生着迷。

除此之外,楼层的左邻右舍还经常在地下室组织聚餐,讨论学术,唐闻生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还亲自光临过。

文章图片5

这些经历使得唐闻生格外具有求知精神。回国后,她因错过了开学时间,不得不在家呆4个月,唐闻生便天天去楼上的阅览室看书,看不懂太高深的,她便看《木偶奇遇记》。

到了第二年春天,唐闻生终于如愿以偿去到学校读书。优秀的学习能力让她很快便赶上了落下的课程,3年后,唐闻生考入北京市重点中学——北师大女附中。

1962年,唐闻生参加高考,轻轻松松拿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她成了学校里最令人瞩目的女孩,漂亮优雅、才华横溢,各类联欢晚会都有她的身影。

后来,她更是连跳两级,只用了3年时间便读完了5年的全部课程,让全校师生都刮目相看。

所有人都知道,唐闻生日后必将出人头地,她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很快,这个机会便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文章图片6

在毛泽东身边做翻译

60年代中期,周恩来未雨绸缪,让冀朝铸去北外为外交部物色些高级翻译人才。冀朝铸是周恩来的英语翻译,已经跟着周恩来十多年了。

领到任务后,他便去到北外的校园中,然后,他一眼看中了唐闻生。

1965年4月,唐闻生来到外交部。跨进大门的一刹那,唐闻生看到了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顿时,一种从未体会过的庄严感油然而生。

随后,她被分配到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工作。虽然在校园中,唐闻生是鹤立鸡群,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外交部,她便显得有些稚嫩了。

1966年7月,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在北京闭幕,之后,参加会议的53个国家的观察员南下,一路观光游览,到了中南重镇武汉。

文章图片7

几乎在同一时间,毛泽东也到了武汉。考虑到毛泽东要接见多个国家的观察员,外交部特意为他配备了三名翻译:法语翻译齐宗华、阿拉伯语翻译郑达庸和英语翻译唐闻生

乍一听这个消息,唐闻生如遭“晴天霹雳”,她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不行,不行”。

为了拒绝这个任务,唐闻生提出了很多顾虑,可这些顾虑都被一一解答:“听不懂主席的湖南话?没关系,廖承志、刘宁都在场,会帮你题词的……”

大家好说歹说,唐闻生终于勉强答应。然后,她与齐宗华、郑达庸连夜来到了毛泽东的所在地。

第二天,会面就要开始了,可唐闻生却因为过度紧张晕了过去。大家围在唐闻生耳边焦急地喊着:“你不能晕!不然就没人了……”

唐闻生缓缓睁开双眼,在齐宗华的搀扶下,她跌跌撞撞地来到接见大厅。就在这时,廖承志走了过来,轻声告诉大家:“主席不准备讲话了……”

听到这话,本来还迷迷糊糊的唐闻生立马清醒了,她长嘘一口气,放下了心。

文章图片8

那时候,唐闻生还没有跟毛泽东接触过,有紧张、害怕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后来,她跟毛泽东的接触变多,也就发现看似“高高在上”的毛泽东其实很平易近人。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好友埃德加·斯诺,唐闻生担任了英语译员。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就用自己带着点湖南腔的散装英语与斯诺“理论”,唐闻生一边翻译,一边暗暗发笑,觉得毛泽东实在是个很坦率可爱的人。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毛泽东站起身,邀请斯诺入席,唐闻生,还有负责做记录的王海容作陪。

席间,两人热情碰杯,毛泽东看了看在一旁的王海容和唐闻生,故意戏谑斯诺:“我看,你这个说了半天woman(妇女)解放的人就是不尊重woman,你都不跟她们俩碰杯……”

斯诺带着笑举起酒杯,向王海容、唐闻生“赔罪”:“sorry,sorry。”

文章图片9

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持续了5个小时,期间,既谈到了正经事,也有把唐闻生逗得忍俊不禁的玩笑话。

而且,唐闻生发现了自己在给毛泽东做翻译时的不足之处。由于生活环境、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原因,唐闻生在古典文学和历史背景方面掌握不足,所以,在毛泽东说起相关话题的时候,唐闻生就容易卡壳。

1975年6月,毛泽东会见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妇,谈话间,他引用了三国时期魏人李康《运命论》中的一段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唐闻生不知所云,最后还是毛泽东亲自给唐闻生写下来,这才解了围。

不过,有几句听不懂或是无法翻译,这并不算译员的失职,毕竟毛泽东博览群书,他总是掌握着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

文章图片10

1974年5月,毛泽东接见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得知他出生于上海,一身病态的毛泽东幽默如故:“有上海,有下海吗?”

李政道在国外呆的时间更长,对国内的情况不太熟悉,还真不知道有没有“下海”,所以,他很诚实地回答不知道。

毛泽东告诉他:“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相称,下海是一个镇子。”

接着,毛泽东聊起了形式逻辑的例子:

“比如,形式逻辑的大前提,凡是人都是要死的,从古以来老人都死了,就是这个大前提。”

然后,他指了指唐闻生:

“'唐闻生是人’是小前提,这个小前提是包含在大前提里头的,'凡是人’不是有个人吗?唐闻生是人,不是包含在大前提里头的吗,所以唐闻生呢,是要死的,这是结论。”

说到这里,毛泽东笑着打趣这个他很熟悉的姑娘:“她叫唐闻生,我劝她改个名字,叫唐闻死,她说不好听。”

一句话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本来有些紧张的李政道也放松下来。

文章图片11

周恩来的最后一位译员

除了毛泽东,唐闻生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周恩来。

1970年,是唐闻生崛起的最初岁月。那时候,已经迈入人生暮年的毛泽东常常叮嘱唐闻生和王海容:“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听周总理的!”

其实,唐闻生见到周恩来要比见到毛泽东更早,那时候,她刚入部不久,周恩来应邀参加芬兰大使举行的一个宴会。

周恩来的身旁站着唐闻生的伯乐冀朝铸,他们忙碌地穿梭于人群中,与来来往往的人打交道。

不过唐闻生却挺闲的,她之所以会记得这场宴会,除了因为这是她与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还有就是那位芬兰驻华大使的名字太过有趣,他叫“约爱尔·托依伏拉(脱衣服啦)。”

文章图片12

周恩来一眼就认出了唐闻生这张新面孔,他主动上前跟她打招呼:“你叫什么名字?”

唐闻生第一次跟领导人打交道,脸红的发烫:“我叫唐闻生”。

记忆力过人的周恩来马上想起冀朝铸对唐闻生的介绍,他笑了笑:“好好干,争取两年时间赶上你师父……”

唐闻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竟那时候的她还只是个刚入职的“小菜鸟”,超过大名鼎鼎的冀朝铸,唐闻生想都不敢想。

不过,唐闻生毕竟是聪明人,她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胜任了外交部交给她的所有工作。

文章图片13

1969年9月29日,巴基斯坦政府友好代表团到达北京,两天后,周恩来举行会谈,由唐闻生负责翻译。

这是她第一次给周恩来做译员,为了防止“不测”,她的“师父”冀朝铸也同时参加了会谈。

唐闻生战战兢兢地上了场,刚开始,她还能马马虎虎对付下来,越到后面越不对劲。

周恩来的苏北口音本就很难理解,而他今天的说话频率还比往日要快,尽管唐闻生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可到了后面,她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见此情况,周恩来轻声叫了一声“小冀”,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唐闻生心都凉了,她知道自己表现不好,被换下来了。

看着面前明显有了苍老痕迹的周恩来,唐闻生突然感觉一阵愧疚。

再等到机会便是一年后了,1970年11月10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访华。

这一回,唐闻生可是真正地挑大梁了,周恩来跟他进行了5次单独会谈,每一次都是唐闻生的翻译。

这一次,唐闻生表现很好,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文章图片14

1971年4月,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以格雷厄姆· 斯廷霍文为首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唐闻生担任译员,冀朝铸再度为她“保驾护航”。

谈话中,斯廷霍文不失分寸地表示:“不管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的主人总是问我们有什么批评、建议没有,我就想办法找,看有什么地方可以批评,最后找到一点。”

“哦?是哪一点?”

“你们给我们吃得太多了。”

翻译这话的时候,唐闻生不由想到了《沙家浜》里郭建光和沙奶奶的对话,有点忍不住想笑。

斯廷霍文接着说:

“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吃饭,看到冷盘后,以为这是正餐就吃了,结果后面又上了十几道菜,为了答谢你们的盛意,我们最后还是把那些吃掉了。”

文章图片15

周恩来微笑着向斯廷霍文致歉:“怪主人没有告诉你们,菜单上也没有写清楚,前面的是小吃,后面的是正餐。”

“菜单是有的,但只顾吃了,就没有再看菜单。”

“那可以原谅。”

谈话有条不紊地进行,周恩来又一次在外交场上来了个漂亮的回合,同时获得关注的,还有英语水平越发炉火纯青的唐闻生。

几个月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唐闻生和冀朝铸轮流担任会谈的英语译员。

7月9日这一天,双方落座后,基辛格突然对唐闻生说:“很高兴见到'南希·唐’。”

唐闻生大吃一惊,见周围人有些不解,唐闻生赶紧解释:“这是我在美国时的名字。”

接着,基辛格继续开玩笑:“唐闻生可以竞选美国总统,因为她在美国出生。”

整场会谈是在非常轻松幽默的气氛中进行的,而基辛格,这位尼克松的头号智囊人物,对唐闻生留给了深刻印象。

文章图片16

1972年早春,尼克松访华,唐闻生和冀朝铸更是担任了全部会谈的中方主要英语译员,自此,她的名字更频繁的出现在了中国和西方的各类媒体报道中

经过这么多历练,唐闻生早就不复当初的青涩,对周恩来也没了紧张,她不仅敢跟周恩来争辩,还敢劝阻周恩来喝酒。

基辛格来访前的半个月,周恩来宴请美国报界人士。宴会开始前,周恩来因身体原因不能多饮酒向在座的人致歉:“喝了30年酒,我已经戒了。”

然而,随着气氛越来越热烈,周恩来也端起了酒杯,不停和客人敬酒,唐闻生和冀朝铸如坐针毡,生怕周恩来的身体出现什么问题。

就在宴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周恩来端起了“最后”一杯酒,唐闻生忍不住了,她站起身:“总理,您不能再喝了。”

周恩来朝她微笑了一下,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之后,唐闻生在高潮低潮里沉浮,1984年,她调任新的工作岗位

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还和好友王海容成了邻居,或许是心中有所追求,唐闻生一直没有结婚,而是把青春、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