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子通了,中风就好了!

 图书 馆员 2022-12-06 发布于内蒙古

肠子通了,中风就好了!患者的中风,被我重用大黄拿下后,我才知道:只有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昨天晚上我回家后,老婆情绪低落,我问了好久,她才跟我了原因:
“下班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个卖烤红薯的,我特别想吃,可是我不敢买;虽然咱年纪不小了,可我也是一个女人啊,我也想买点化妆品,买点好看的衣服,把自己收拾的漂漂亮亮的,可是望了望钱包,只能打消这个念头,如果你当时没有离开医院,该有多好啊”。
听了老婆说的,我心里非常自责,我虽然成为了患者眼里的好中医,可是,我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甚至连合格都不算。
这些年,有无数次发财的机会摆在我的眼前:科室主任的姐夫找我合作卖他们的新药;医药集团的老总买断我的方子;侄子找我合作录视频买课程……
但是我都放弃了,或许有人会嘲笑我清高,嘲笑吧,这些年听过的冷言冷语太多了,我已经习惯了。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既然没有,那就唯有跟着自己心走了,我始终觉得,既然走上了行医这条路,那就不该让患者多花一份冤枉钱。
好了,下面来说中风,按照惯例,我用一个患者来说:
这个患者65岁,她多年前就有高血压了,只不过一直相安无事,但是就在这一天晚上,她忽然感觉到自己右半身活动不灵,眼睛和嘴巴向左侧歪斜。
作为一个常年的高血压患者,她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可能中风了,只不过,这个中风,比较轻,说话还算利索,也没有恶心呕吐的感觉。
家人本来是要带她去医院的,可是她老伴非要来我这看,家人拗不过,只能来我这。
我看了她情况,开方:玄参、生地、麦冬、地龙、生大黄、全瓜蒌、玄明粉、胆南星、天竺黄。
结果,两剂药喝完,患者血压下降,半身偏瘫的症状也有了很大缓解,然后我略作调整,善后调养,一个月之后,患者完全康复了,随访一年没复发。
这里面是什么道理?我告诉你,肠子通了,这个患者的中风就好了,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患者脉弦滑,舌红苔黄,这显然是痰湿、热邪互结的局面,痰热伤津,这个人就口干、舌苔发干、手脚心发热。
患者的偏瘫,也和痰热有关系,痰热引动肝风,同时痰热又阻滞经脉,这就让患者的偏瘫在所难免。
请注意,患者来就诊的时候,已经三天未曾大便了,肠道津液太少,肠燥,为什么肠燥?因为痰热伤阴。
所以,引发患者中风的原因,是痰热动风、阻滞经脉,可是,为什么要通大便,让肠道通畅呢?我用两个角度来给你解释:
第一, 我之前讲过多次了,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了,人体才会健康对吧?气机畅通的前提是什么?
其中一个就是六腑畅通,而六腑当中,大肠的通降尤为重要,当大肠气机不畅的时候,六腑皆失于通降,气机能通吗?
这就像一栋大楼,电梯就相当于气机升降,电梯坏了的话,下面的人就上不去,上面的人也下不来,生活物质送不上去,垃圾也带不下来。
结果就是,人体里面的气血津液,运行都会紊乱,那么,痰热怎么排泄?肝风怎么平息?
第二, 大便,其实就是在排毒,痰热之毒,借大便,可以被排出体外,可是这个患者肠道不通,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痰热就少了一个出口?那么,痰热在身体里越来越多,反反复复的引动肝风,灼伤津液,发生中风的几率能不大吗?
所以,这个患者的当务之急,是把大便通下来,腑气一通,痰热之邪就有了出口,人的整个气机才会顺畅:
1、全瓜蒌——不仅有涤痰热之能,还有通便之性
2、玄明粉——滋阴、通便、润燥
3、地龙——通经活络
4、天竺黄——清热化痰、定惊安神
5、玄参、麦冬、生地、大黄——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这里简单的说下玄参、麦冬、生地、大黄,它就好比往河道里填水,然后推一下船身,这样船就可以在河道里航行了,相应的,肠道里有了水分,大便受到泄下的动力,患者自然也就大便畅通了。

隔山打牛:肠子一通,中风好了!一张方子,通便治中风,恰到好处

看到本文的题目,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肠道通畅与否,和中风之间,有很大关系吗?

我跟你说,关系很大。到了一定年龄,血压偏高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大便。如果长期便秘、大便不通,你的中风几率,就很高。
我给你说一张真实的案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姓徐,年65岁。
她这个人,老早年就有高血压了,一直相安无事。但是就在这一天晚上,她忽然感觉到自己右半身活动不灵。眼睛和嘴巴向左侧歪斜。作为一个常年的高血压患者,她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可能中风了。只不过,这个中风,比较轻,说话还算利索,也没有恶心呕吐的感觉。
怎么办?赶紧让家人带她去医院。
刻诊,见脉弦滑、舌苔干黄,舌质暗红,口干唇干,手足心也发热而,而且腹部微微发胀。血压很高,严重超标。
细问得知,这个人素来有便秘的问题,常常是每三天左右排便一次。就诊时,此患已经三天未曾排便了。
怎么办?当时,医家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玄参30克,生地、麦冬各15克,地龙、生大黄各10克,全瓜蒌24克,玄明粉、胆南星、天竺黄各6克。
医家嘱咐,这个药,先服两剂。大便通下来,血压降下来再说。
结果如何?两剂药喝完,患者果然大便通畅、血压下降,半身偏瘫的症状也有了很大缓解。此后,医家遵原方化裁,善后调养。一个月之后,患者完全康复了。
读者朋友,你可知道,这个案例,就完全证实了我在标题上亮出的观点——肠子通了,中风就好了。
什么意思呢?
你看,此人脉弦滑,舌红苔黄,这显然是痰湿、热邪互结的局面。痰热伤津,此人就口干、舌苔发干、手脚心发热。
患者的偏瘫,也和痰热有关系。痰热引动肝风,同时痰热又阻滞经脉,这就让患者的偏瘫在所难免。

请注意,患者来就诊的时候,已经三天未曾大便了。肠道津液太少,肠燥。为什么肠燥?因为痰热伤阴啊。

好了,现在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引发患者中风的,就是痰热动风、阻滞经脉。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把体内的痰热之邪解决掉?答案是通大便,让肠道通畅。
可以说,这个人长期以来的大便不通、便秘,是助长痰热之邪的关键因素。大便,其实就是在排毒。痰热之毒,借大便,可以被排出体外。肠道不通,痰热就少了一个出口。结果,在身体里越来越多。痰热对肝风的引动,对津液的灼伤,也就越来越严重。患者发生中风的几率,也就越来越大。
所以说,当务之急,是把大便通下来。腑气一通,痰热之邪就有了出口,人的整个气机才会顺畅。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医案中所用的方子——
这个配伍,其实是古方增液承气汤的化裁。
增液承气汤,源于《温病条辨》,基本构成就是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滋阴增液、泻热通便。其中,玄参、麦冬、生地是滋阴的。大黄和芒硝是通便的。它就好比往河道里填水,然后推一下船身,这样船就可以在河道里航行了。相应的,肠道里有了水分,大便受到泄下的动力,患者自然也就大便畅通了。所以,这增液承气汤,是中医里头“增水行舟”泻下剂的代表。
医案里头,去掉了增液承气汤原方里头的芒硝,而是加入了全瓜蒌、玄明粉、地龙、天竺黄和胆南星。其中,全瓜蒌有涤痰热之能,还有通便之性。玄明粉,滋阴、通便、润燥。地龙,可以通经活络。天竺黄,可以清热化痰、定惊安神。
因此,医案里的配伍,无非就是以增液承气汤润肠通便为底子,辅助化痰热、通经络、醒神之品。等患者大便通了,痰热被排出,经络也通畅了,整个人的自然也就缓过来了。
这么说,我不知道,你听懂了没有。这其实就是利用中医方剂,来对中风急性期进行救治的案例。
这个东西,我写出来,希望能引起你的重视。
第一,我们要知道,中医在面对中风急性期病人的时候,有什么应对之道。当然,我上头讲这个,只是针对其中一小部分患者,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你不能说,任何一个人,中风了,用这玩意儿,都能缓过来。那是吹牛,不科学。
第二,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知道,大便不通对中风的诱发作用。我建议,生活中有高血压的人,务必保持大便通畅。尤其是伸出舌头来,发现舌红、苔黄腻的人,务必警惕这个事儿。因为大便不通,肠道堵塞,就意味着痰热有可能排不出来。排不出来日久,憋在身体里,就容易引动肝风、阻滞经络。中风,就这么来的。对此,我希望你能尤为注意。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中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肠道这东西,也不是说通就通的。不该通的时候,或者说没必要的时候,你妄用泻下剂,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肠子一通,血糖就降!一张改善糖尿病的方子,诠释中医精神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用来改善糖尿病的手段之一。

什么呢?这就是,肠子通了,血糖就降了。
来吧,我给你讲一张真实的案例。
话说有一个男子,30岁,医案记载姓林。
最近这一个月以来,这个患者特别口渴,一天到晚不停地喝水,小便次数还特别多。另外,胃口特别好,刚刚吃完上顿,没一会儿就饿了。
这些症候,持续了一个月,患者觉得不对,就到医院检查。
他把症状一说,大夫就讲了,十有八九是糖尿病。你先按照要求做个检查吧。
检查结果,不出大夫所料,确实是糖尿病。
既然得病了,那就好好服药吧。于是,各种药物吃了好多,但烦渴、总想喝水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
这可咋办啊?后来有人建议他,不如去看看中医吧。
那好,此人就去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而细数,舌苔薄而黄燥,舌红,形体比较瘦,小腹阵阵作痛。
医家仔细一问,这才知道,患者已经八天没有大便了。
八天不大便啊,你想想,这得什么造型?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医案记载,就是增液承气汤,加上郁李仁12克。
啥是增液承气汤啊?
它出自《温病条辨》,基本构成就是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5克。水煎服。
这个方子,用下去,效果怎么样?
医案记载,两剂药下去,此人排出大量粪便,味道特别臭。紧接着,腹痛减轻,烦渴之感大大缓解。再一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和尿糖,都明显降低。
再后来,医家改用滋阴养液之法调养善后,最终让患者诸证若失,而且体重有所增加。
这是1986年,于《浙江中医杂志》上刊发的一则验案。当初我觉得不错,就收录在案。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里的道理。
我告诉你啊,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有燥屎,大肠不通。
啥意思?我给你从头说。
首先,你得清楚一件事儿,这就是,中医认为糖尿病是一个“燥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共同表现。
比如说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吧。舌苔黄燥,舌红,口干口渴,大便干结不通,以至于八日不排便。这些都在十分明确地提示一件事儿:患者阴虚燥热。
既然是阴虚燥热,那滋阴是不是就行了?
答案是,不行。因为医案里的医家,也曾经用过类似玉女煎之类的滋阴方药,效果不好。
那怎么办?岂不是没办法了?
当然不是。医案里的医家,用了一招,就是通大便。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方子:增液汤,加上郁李仁12克。
其中的增液汤,我前面讲了,组成是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5克。其中的玄参,滋阴降火,泻热软坚。麦冬和生地,滋阴增液。然后,加大黄芒硝来泻热通便。这个方子,目的很简单,就是增液通便泻热。
在这个基础上,加上郁李仁润肠通便,这就可以进一步解决患者燥屎内结的局面了。患者用了以后,通下大量臭便,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通导大便,通肠泻热,这个和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诸多不适,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当然有,而且很大。我尝试给你解释一下。
你看,燥屎内结,日久必然生热。热邪一生,就一定伤阴。患者口渴多饮等现象,就这么来的。
中医讲,津血同源。血液中,本身就含有津液。如今津液受损,热邪灼于血分,血糖就会升高。用最通俗的话来理解,从前那些稀释于血液中的东西,如今全被凝炼出来了,你说患者血糖能不高吗?
在这个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根源,就是通便泻热。大便通畅了,热邪就没有生成的源头。患者体内没了热邪,津液就不会受伤。这时候再来有效补充津液,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血液环境,从而降低血糖。
我这么说,你懂了吗?
所以,医家当时采用了增液承气汤这样的方子来调治。效果,果然十分明显。
这就是用增液承气汤加减,来治疗消渴的案例,十分经典。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这就是,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持大便通畅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糖尿病患者并发便秘,这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西医,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同时,中医在调治糖尿病的时候,也比较重视改善便秘。因为便秘一旦得到有效缓解,就可以减少热盛津伤的局面,对于改善患者身体感受,控制血糖,都很有意义。
而在诸多办法中,增液承气汤加减,算是方案之一。尽管它不是唯一,但代表了一种思路。文老师把它用文字的形式给你解读出来,希望你能认真体会。如果有机会,非专业读者,不妨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这就是一种临床心得,我们有必要加以了解。
当然,通大便而降血糖,改善糖尿病烦渴诸证,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维的特点,也诠释了中医的基本精神。文老师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更多人具备这样的中医思维,具备用中医理论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能力。
四味药,逆转脑梗先兆!偷偷“挖来”的小方子
我想给你聊一张方子。这小配伍,说实话,来之不易啊!我不夸张地讲,这是我偷偷“挖来”的。话说我从前工作的地方,有一个中医师,很了不起。他有一个得心应手的小配伍,用在“中风小发作”患者身上,效果不错。
什么是中风小发作啊?就是说,临床发现,人在中风之前,往往经历了一次,或者数次“先兆”。主要表现就是一侧肢体行动受阻,语言不伶俐,晕倒,半身麻木等等。但是这些表现呢,一会儿之后就能恢复过来。这个,就被成为“小发作”。很多脑梗患者有这方面的现象。
据说啊,那个中医师,遇上这类患者,常用四味药的配伍。那是一个固定的基本搭配,偶尔有用量的变化,但是基本上药味不变。
效果怎么样?确实不错。据说,有些患者用过以后,在没有出现过小发作的现象。
我当时好奇啊,想知道是什么配伍。但是人家从来不说。
后来给我逼急了,利用关系,联系上几个患者。从他们的口中,我这才知道是哪四味药。原来就是草决明、丹参、川芎、山楂。
再后来,我有幸研习当代中医名家的验方、经验、心得,忽然发现,陕西国医名家,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张师,有一张配伍,用于治疗中风轻症。方药为草决明50克,丹参75克,川芎30克,山楂60克。原方是研成细末,做成片剂。但是也可以改成汤剂。所以我觉得可以将配伍缩小5倍量,即草决明10克,丹参15克,川芎6克,山楂12克,水煎服。
张师的心得是,如果气虚严重,加入黄芪。如果肝热偏盛,加入菊花。
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当初那个医师不愿意轻易示人的配伍,应该就是张师早年的这张验方。这个在业界可以说是早就为人所知了。只不过晚辈如我,孤陋寡闻,未曾听说罢了。
我个人感觉,这配伍基本上是科学的。
因为从中医内科临床观察来看,小中风发作的人,往往责之肝风内动、痰瘀互结。这样的人,一方面可能有淤血,有痰浊,另一方面可能肝风内动。内动之肝风,夹杂痰瘀,结于脑络,于是发病。改善起来,就应当是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上面的配伍里头,草决明平肝潜阳,山楂降脂化瘀。川芎行气疏肝,活血通络,丹参清热、活血、养血、化瘀。这个配伍很周正,符合中医内科学对此类疾病的基本认识。
我把这个写出来,给读者留个参考。你记住,它应对的就是中风轻症,或者说脑梗的轻症。主要症状就是暂时性、一过性的半身麻木、眩晕、无力、语言不灵、步态不稳、倦怠嗜睡、健忘、舌紫暗、舌下有瘀点等等。脉弦滑或者细。这样的人,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
我希望我的读者朋友,莫要辜负我曾经的一片苦心。你把它记下来,然后请中医师辩证加减,看是否适合你。如果应用得当,我觉得,对预防中风的真正发作,是有帮助的。如果能帮助一个人免遭中风之苦,那受益的,是整整一家人啊。

一片仁者心,谁解其中味?

人间百病,皆因脾虚!一张方子,补脾,治中风,值得一学

有人可能会问了,中风这个事儿,是脑血管的一种病变。它和脾之间,能有什么关系呢?

我告诉你啊,从中医的视角看,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而且,不只是中风,人间百病,皆因脾衰!脾虚引起的问题,多着呢。
现在,我给你讲一张有意思的医案和验方。主人公乃是我国浙江杭州的中医老前辈,盛循卿。
有这么一回,盛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女性,年57岁。怎么回事儿呢?就是中风。
患者家属回忆,发病的头天晚上,当地气温骤降。患者第二天早晨出门,对降温没有做好足够的应对准备,出来以后立刻感觉到寒风扑面,一时间头胀头痛。等回到家以后,很快就开始四肢无力,接着就倒下了,四肢发凉。
等被送到盛师面前的时候,这个人神态呆滞,语言困难,面容呈现痴呆傻笑的状态,几乎走不了路,饭也吃不下,水也喝不下。舌有齿痕,脉浮滑,尺脉沉细。
面对这个状态,盛师就写了一张配伍。咱们一起看下——
羚角3克,羌活3克,明天麻3克,制附片3克,甘草3克,菖蒲10克,胆星10克,郁金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
药量很轻,总共才开3剂。
结果,3剂用完,患者全身状态略有好转,继续用7剂,诸证大减,头脑反应日渐清晰,手足开始温热了,语言表达也逐渐清楚。可以进食。
就这样,盛师又经过后续调养,逐渐让患者的状态提升。到最后,患者“弃杖来谢”,安然出院了。
严格地说,这是全部医案的一部分。盛师后续调养的思路,是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但这个,和我今天要说的内容,关系不大。我重点,是想通过上头列举的方子,以及辨证施治的思路,来告诉你脾和中风之间的关系。
你看,这个患病女子有脾虚的问题在,而且很明显。
怎么知道的呢?
第一,发病以后,水谷摄入衰少。这是脾运化不及、胃不受纳的表现。
第二,舌有齿痕。这是脾虚气弱,舌体失养的表现。
第三,脉象浮滑。滑脉,一般主痰湿。这就是脾虚,运化不及,水湿内聚的关系。而浮滑脉,则说明患者在有痰湿的基础上,受了外邪。外邪入体,正邪相争,所以脉浮。联系到患者发病前曾在降温后外出,不慎受凉,那么她出现浮滑脉,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尺脉沉细。尺脉,主的是肾。联系到患者四肢不温,不耐风寒,可见其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必然温煦失常,她的脾阳就会不足。这又是脾虚的一个因由。
由此可见,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脾肾阳虚,痰湿不化。
那么,这个事儿,会带来中风吗?
答案是肯定的。
脾,作为营卫二气之源,它的亏虚,会让人的卫外之能下降。人就容易受外风的袭扰。与此同时,患者由于脾虚,运化不及,痰湿内聚。在这个情况下,外头的邪风一来,难免引动体内痰湿与之狼狈为奸。这就是《诸病源候论》所谓的“外风引动痰湿”。体内痰浊不老实,接下来就引动肝风内起。这就是明清时期以来,一直被医家重视的“痰浊引动肝风”。里头肝风夹带痰湿这么一吹,人的经络受阻、清窍失灵,就出现了中风。
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的事儿。我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总之,在患者中风的过程中,脾虚,是一个基本因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既然如此的话,要想改善状态,必然要健脾、化痰湿、温阳气,进而开窍醒神。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现在,你看看盛师的配伍——
羚角3克,羌活3克,明天麻3克,制附片3克,甘草3克,菖蒲10克,胆星10克,郁金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
这里头,有专门的祛外风的,这就是羌活。羌活解表祛风。
这里头,也有专门清内风的,比如羚角、天麻。
这里头,有专门健脾化痰浊的,比如茯苓、制半夏、胆星、制附子。其中,制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有温阳化痰、扭转乾坤之力。
当然,还有开窍醒神的,比如郁金、菖蒲。
总之,这小方子,虽然不大,但是体现出了医家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这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
我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供您体会。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才能借鉴文中的配伍。中医学用方药是十分严肃的事儿,不可贸然行事。
我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案例,告诉你一个道理——请务必保护好你的脾胃。人间百病,源于脾虚。尤其是当下,天气较为寒冷、气温变化较为明显的时候,务必警惕因为脾虚湿盛,外受风寒,引动内风导致的中风。这个情况,用现代医学的视角理解,可能就是患者血脂高了一点,血液粘稠了一点,在低温刺激下,脑血管收缩,引发脑梗。这是西医的理解。在中医视角下,你如果脾不虚,痰不积,营卫之气充足,即便是低温刺激,也未必会发病。因此,说到底,还是脾的问题。

可见,我们科学饮食、规律饮食、清淡饮食、均衡饮食,是多么重要的事儿。把脾保护好,是少得病的关键。

中医治疗心脏病
西医的心血管病,甭管其分类多么的复杂,均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的范畴胸痹的“胸”指的是胸膺部;“痹”者,闭也,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心痛的“心”指的是心前区和胃脘部。

“胸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即: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

到了东汉时期,《金匮要略》中将胸痹、心痛、短气等病症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症状的不同开出了十个完整的方子仲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有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产生胸痹、心痛、短气的病机是:上焦阳气虚,中下焦阴寒盛,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胸膺部或胃脘部痞闷,甚则疼痛。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里面藏着神明,本身是不会受病的,心一旦有病,那么这个就是死症,是没法治的。因此,人们俗称的“心脏病”并非是那个肉身的心脏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心脏四周的组织结构出现了问题,西医的解决方法是开刀动手术。
中医则认为心脏四周的组织结构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心脏的周围有太多的痰浊和水饮(中医称之为“痰饮”)等阴寒之邪把它给包住了,致使心脏、肺脏乃至脾胃不能正常运行,这时,你就会看见平时外表看似健康的胸痹、心痛患者突然出现胸中憋闷不畅、呼吸短促急迫、头晕、心慌、甚至胸背疼痛等症状。
那么,心脏的四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痰浊和水饮呢?因为患者的阳气(胸阳)太虚弱,以致无法将痰水这些阴邪向下排,于是痰水就向上围攻心脏。
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出现气短、头晕、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症状。西医的治疗办法是做手术,将发生病变的心脏瓣膜置换为猪瓣膜这个手术不仅风险很大,而且每隔三、五年就得重新置换新的猪瓣膜,还要终生服药!
如果采用仲景经方进行其治疗的思路是:先将心脏周围的痰水去掉,这样原先被痰水压得变形的心脏瓣膜就可以复原了,就可以闭锁住了,于是患者的头晕、胸闷、房颤等症状都会消失;然后再给患者补虚扶正,因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样病症就不容易再复发了。在中医经方家看来,“心脏瓣膜闭锁不全”这个病根本就不需要去做手术。
下面列举三个《伤寒论》中涉及心脏的方子。
桂枝甘草汤:治疗因出汗太多而导致的心阳虚,患者有心悸喜按、胸憋闷、气短、乏力等不适感。此方为心阳虚的急救方,也是温通心阳的中医祖方。注意:此方用三碗清水急煎成一碗汤药,顿服,喝一碗即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即外感病)误下后,致使表证不解,兼胸阳不振而出现的脉促、胸闷等症状。临床上,心绞痛在夜间发作较重的冠心病患者,服用本方每可取效。
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即西医所说的心律不齐、早搏、房颤。参见紫菀花的文章《补血天下第一方 | 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的治疗》。
接下来,紫菀花给大家列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的方剂。
1、“瓜蒌薤白白酒汤”: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主症,这是比较轻的胸痹。
2、“瓜蒌薤白半夏汤”:比上一条的症状更为严重,因痰浊壅塞在胸中而出现“胸痹不得卧(注:不能躺下来),心痛彻背”的主症。这是西医所说的“纵隔膜发炎”。
3、“枳实薤白桂枝汤”:在以上两条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更严重的症状,“胸痹,心中痞气(注:胃部感觉闷闷的),气结在胸,胸满(注:胸口里面胀胀的、紧紧的感觉),胁下逆抢心(注:胁下之气上逆冲撞心胸)”,病变的范围已由胸膺部扩展到胃脘及两胁。这是西医所说的横隔膜发炎。如纯为虚证,则用“人参汤”
4、“茯苓杏仁甘草汤”:因心脏(心包)有积水,出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的主症,这种胸痹的痛是隐隐作痛,而且感觉吸气的时候特别难受,吐气时好点。
5、“橘枳生姜汤”:因湿痰停留在心脏下方,肺脏里也有积湿而出现的胸痹,症状与上条“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差不多。
6、“薏苡附子散”:“胸痹缓急者”,即心痛会随着外面的气候转变而发生,天气遇冷时胸痹发作,比如冬季寒冷时很多心脏病患者就会发作,这就是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注意:此方为散剂,方中的附子有毒且剂量大,必须在懂经方的医者指导下服用!
7、“桂枝生姜枳实汤”:症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这种心痛好像心被悬在空中放不下来似的,此症状类似于西医所谓的“心包膜发炎”,是因为有寒和痰湿堵在心包膜里面。8、“乌头赤石脂丸”: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胸痹,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注:心窝部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其痛势剧烈)”,病人感觉胸腔里面有东西来回游走,这种穿胸痛是因为有寒湿在纵隔膜上跑来跑去造成的。此方用到了大热大毒的乌头和生附子,以及能温脾胃的干姜和去肺寒的蜀椒。注意:此方必须在懂经方的医者指导下服用!
中医治疗心脏病,除了汤剂之外,还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无论是冠心病,还是叫什么心脏肥大、心律不齐、瓣膜闭锁不全等等的病名,只要有胸口闷痛或刺痛、短气等等心脏病的症状,针刺都能起到既快又好的疗效。越是遇到危症、急症,针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神奇疗效!哪怕当病人的心脏脉没有了,但只要他的心口还有余温,下针关元穴、少府穴,心脏就开始跳动!这比起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打电话叫救护车、上呼吸机,你说哪个更快?不仅快,而且针灸器具也很方便携带!
紫菀花非常敬仰和崇拜的当代著名经方家、被誉为旷世奇才的倪海厦先生讲过一个医案,这是倪师针刺治疗的一个心脏病患者,当倪师一针下去之后,这病人就觉得好舒服,并说不要拔针,他说好像有人在扫地的那种感觉。
倪师还讲过一个医案,他的一个病人很奇怪,中指尖看上去没有东西,可是在平平的桌面上一摸,就好像有个玻璃碎片在里面。他问倪师:我这手指头有没有毛病?(如果换了是西医的话,一定会把这手指开刀来看看里面有没碎玻璃)倪师一听就知道这病人是心肌梗塞,因为这个手指上的穴位就是中医所说的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心肌有梗塞的时候会反映在这上面。
无论是针刺、艾灸还是经方,体验过中医神奇疗效的人,都会感叹不已,并深信不疑!
健康人,如在平时经常按揉少府、内关、劳宫、膻中、巨阙、关元等穴位,对于预防心脏病都是有益处的。其实作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并熟练掌握一些急救的穴位,于人、于己总是有好处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