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0蔗糖」骗了!2个陷阱要小心

 新用户7198kM7p 2022-12-06 发布于上海

太长不看


标了「0蔗糖」也还是要仔细看配料表,警惕没加蔗糖但加了很多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之类的情况,尤其是果糖,它们并不会比蔗糖健康

其他糖标识问题见文末:

丨营养成分表里「碳水化合物」和糖是什么关系?

丨糖含量在哪看?

丨「无添加糖」=无糖吗?

丨「无糖」=低热量吗?

丨「无糖」=糖尿病/高血糖可以随便吃吗?

丨为什么会出现有碳水却「0热量」的情况? 


图片

市面上有很多「0蔗糖」的食品,可以放心买吗?「0糖」和「0蔗糖」是什么区别呢?今天就来说说这里面的套路。

「无糖」的「糖」是什么糖?


糖这个字,广义了讲,有时候可以指所有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淀粉、膳食纤维等等),但是食品标签上说的「糖」,还有我平常科普时让大家少吃的那个「糖」,具体是指单糖和双糖,尤其更警惕的是添加的双糖和单糖,也就是人为额外添加到食品里的

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

双糖,就是两个单糖通过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主要有蔗糖、乳糖、麦芽糖

图片

单糖和双糖几乎不必经过消化就会被快速吸收,能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天然食物里单糖和双糖的含量通常比较低(除了一些水果),并同时提供其他营养素和有益物质,饱腹感也强;而人为加工的食品,则可以加入大量提纯出来的糖,其含量远超天然食品,并且营养单一、吃起来没数。

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游离糖每天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游离糖是指由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图片

糖过量的危害,我也反复的和大家讲过了,除了短期内会增加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增加痤疮的风险,长期过量摄入还会增加超重、肥胖和蛀牙的发生危险,对代谢系统也会有很大的冲击,影响血管健康,增加心脏病和肿瘤风险

图片

「无糖」和「无蔗糖」的区别


「无糖」针对所有单糖和双糖。虽然「无」也不是限制到绝对的0,按照我国国标,每100g固体食品或100ml液体食品里糖含量≤0.5 g就可以宣称是「无糖」,但其实含量低到这个程度,对你健康的影响和真正的0几乎没有区别了。

图片
GB28050-2011

「无蔗糖」这个词是商家发明出来的,也就是说只针对蔗糖,加别的不算。尽管没有蔗糖,可能会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等,它们的危害和蔗糖相比并没有更低。

所以「无蔗糖」的产品应该仔细看看配料表和成分表再决定买不买

图片

果糖


一个例子就是有些所谓「无蔗糖」的食品可能添加了不少果糖,尤其是饮料、软糖之类的东西很爱用果糖。

果糖在体内的代谢可以不需要胰岛素参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相同条件下,葡萄糖血糖生成指数(GI)为100的话,蔗糖为65,而果糖仅有23 [1]。但这并不代表果糖更健康,甚至还有一些特别的健康风险 [1-3]

图片

升尿酸


果糖代谢过程会导致血液尿酸水平的增高,而且该过程没有限速酶和负反馈机制,也就是说尿酸升多少根本没有限制,所以高尿酸或者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一次吃大量果糖。

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吃果糖后,先代谢出1-磷酸果糖,后者经过一系列反应会快速转化成脂肪、葡萄糖等物质。这些过程在肝脏中进行,且速度很快(前面说了代谢速度没有限制),肝脏一时无法处理这么多脂肪,就会堆积下来,脂肪肝风险就上升了

心血管疾病风险


果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酸,能让血管中一氧化氮减少,氧化氮减少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再加上血液甘油三酯增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图片

糖尿病风险


果糖不需要胰岛素参与的代谢方式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的作用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以上风险主要是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比如一天75g以上。这个数字看上去高,但如果你一天2、3瓶(500ml)以果葡糖浆为主的甜饮料,或者经常爱吃软糖之类的,也是可以达到的。

图片

哪些配料果糖多?


除了直接叫果糖,还有「结晶果糖」,就是一种结晶状态、纯度极高的果糖原料。

还有果葡糖浆(有多种配比)、高果糖玉米糖浆(高果糖浆)、葡萄糖异构糖浆等,蜂蜜里也含有大量果糖。

而且在配料表里排位最靠前,用量越大。

但是「低聚果糖」并不用警惕,它是一种天然食物(如香蕉、大蒜、洋葱、大麦、小麦和麦芽等)中也有的益生元,我们消化吸收不了,却能被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所利用,起到增殖益生菌的作用,是有益的。

图片

海藻糖


另一个例子就是有些「无蔗糖」的食品可能添加了海藻糖,还暗示海藻糖比蔗糖健康,甚至说老人小孩适合吃,但并不是这样的。

海藻糖也是双糖,和蔗糖一样,每克提供4kcal能量,能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吃多也会胖。

海藻糖也是会引起血糖上升的。虽然相比于喝葡萄糖,喝海藻糖引发的血糖峰值确实会低一些 [5-6] ,但这样糖尿病人也肯定不能随便吃,顶多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适量吃点。

至于防龋齿,确实有一些研究表明海藻糖引发龋齿的可能性比蔗糖低 [7-8],但你不能本末倒置,海藻糖它本质还是添加糖的一种,就算真是不龋齿,孩子也不宜多吃,一样会引发肥胖等问题

总结


「0蔗糖」只能代表配料里没用蔗糖以及白砂糖、冰糖、红糖、赤砂糖、黄糖、黑糖、绵白糖、糖粉等这些含大量蔗糖的东西。

但你还是得注意配料表里有没有果糖、葡萄糖、结晶果糖、麦芽糖以及各种各样的糖浆,如果有,且排得很靠前,那还是不建议多买,顶多偶尔吃吃。

其他关于食品标签中
糖的问题

营养成分表里「碳水化合物」和糖是什么关系?


碳水化合物≠糖,糖只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部分

碳水化合物中除了糖,还有淀粉,还有无法被消化的多糖(膳食纤维)等等,标出的是总量。

糖含量在哪看?


没地方看

我国不强制标出糖含量,有一些商家自觉在营养成分表里的「碳水化合物」下面标出了糖含量,但大部分商家没有。(在这里要表扬一下有糖还敢于标识出来的企业)

所以我们大部分时候没法直接看出一个包装食品里含多少糖。

比如像面包、谷物粉这种原料含有大量淀粉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是淀粉和糖加起来,看不出放了多少糖。像酸奶这种,「碳水化合物」是原料牛奶中的乳糖和额外添加的糖合起来的量。像可口可乐这种,配料里只有果葡糖浆和白砂糖会被计入碳水,因此碳水化合物的量和糖相等。

图片
来自一个打码后我猜你看不出品牌的饮料包装
 
但你得是十分清楚食物成分和添加剂才能去推算,一般还是建议大家看配料表靠前的部位有没有含糖原料,具体看这篇→怎么区分配料表里的「糖」和「甜味剂」?哪些要少吃?

或者直接选择「无糖」(≤0.5g/100g或100ml)的食物,「低糖」(≤5g/100g或100ml)的也可以,起码有个数。

「无添加糖」=无糖吗?


不一定。

有一些食品上写着「无添加糖」的字样,指的是没有额外向食品中添加糖,但食品原料里可能本身就含有糖,比如奶制品、水果干就是典型的例子,牛奶中本来就有乳糖,水果干甚至浓缩了水果中的糖分,即使不额外加糖,糖含量也不低。

「无糖」=低热量吗?


不是的。除了糖,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还有蛋白质和脂肪都是会带来热量的。

图片

「无糖」=糖尿病/高血糖可以随便吃吗?


不是的。

就算没有糖,如果食品里本身有淀粉也会造成血糖升高,尤其是如果这种食品做成非常好消化的形式,里面也不含膳食纤维时,带来的血糖升高也不能小看,所以糖尿病人或高血糖的人还是要仔细分辨。

为什么会出现有碳水却「0热量」的情况?


之前有人发来私信问,买了一款0卡果冻,但为什么成分表里还有18.7g碳水?这样标「0卡」违法吗?

图片

这倒也不是商家欺骗,确实有一些碳水化合物类的成分因为难以消化吸收等原因,实际给人提供的热量极少,比如膳食纤维类,魔芋粉/魔芋多糖、卡拉胶、刺槐豆胶等等,计入碳水但无热量。

再有糖醇类也属于碳水化合物,但也是热量可忽略或及低,赤藓糖醇能量系数为 0 kJ/g,其他糖醇的能量系数为 10 kJ/g。

所以上面这款「0热量」也正常

参考资料:

[1] 蔡雯雯,李铎.果糖的吸收代谢以及与健康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42(03):265-272.

[2] Jones N ,  Blagih J ,  Zani F , et al. Fructose reprogrammes glutamine-dependent oxidative metabolism to support LPS-induced inflamma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3] Jalal D I ,  Smits G ,  Johnson R J , et al. Increased Fructose Associates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0, 21(9):1543-1549.

[4]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低聚果糖使用有关问题的复函:https:///Com/Online_info.aspx?id=6E5645A7023F8CD0

[5] Mizote, Akiko et al. Daily Intake of Trehalose Is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Lifestyle-Related Diseases in Individuals with Risk Factor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vol. 62,6 (2016): 380-387.

[6] Yoshizane, Chiyo et al. Glycemic, insulinemic and incretin responses after oral trehalose ingestion in healthy subjects.Nutrition journal vol. 16,1 9. 6 Feb. 2017

[7] Kaplon RE, Hill SD, Bispham NZ, Santos-Parker JR, Nowlan MJ, Snyder LL, Chonchol M, LaRocca TJ, McQueen MB, Seals DR. Oral trehalos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resistance artery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healthy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Aging (Albany NY). 2016 Jun;8(6):1167-83.

[8] T Neta, K Takada, M Hirasawa,Low-cariogenicity of trehalose as a substrate,Journal of Dentistry,Volume 28, Issue 8,2000,Pages571-576,ISSN 0300-5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