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刊备选)封建科举制度起始发展脉络略考|尹秀民(山东)

 天赋文学图书馆 2022-12-06 发布于河南


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本文由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号ID:wxsdwk)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9302期






封建科举制度起始发展脉络略考

文/尹秀民(山东)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选人用人制度,有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在经历了原始禅让制和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秦的军功爵制和汉代察举制后,到隋代,废弃了两晋南北朝时弊端诸多的九品中正制,逐步形成并创立了科举制的选官制度。

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持政权,阻塞了寒人仕途的道路。寒门即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极大的冲击了世族门阀制度,改革九品中正制的要求日益強化。南北朝后期,封建政权的选官制度终于冲破九品中正制的束缚,向新的方向发展,科举制度开始萌动。

南梁肖衍继皇帝位后,颁行措施,初罢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阀资,继之以九流常选,试经授官。从而打开了选举不论阀阅,任官重视考试的先河。天监四年(505),梁武帝在颁行九流常选制的同时,“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国学生入馆不受门资限制,凡经五馆就学者均可参加选官考试,合格者即可解褐入士。同时,北朝也有上述变化。至北周,选官则釆取了“不限门资,唯在得人”之政策。

公元581年,隋建立后,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首先对官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在选人用人上,为了从地主阶级中广泛选拔人才,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

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到隋炀帝大业年间,又创立了进士科。从而创立并实行了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的内容,隋因初创,因而较为简单,分三科,即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

秀才科考文举,明经科要通晓经典,进士科主考时务策,亦考儒家经典(时务策即对国家大事发表见解,提出意见,到明清时就教条化了)。

科举制的实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它进一步打破了世族门阀封建政权的垄断,进一步削弱了世族地主在封建政权中的势力。北魏推行均田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并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而科举制则为他们提供了出路,使更多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参与政权,使庶族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到重要作用。

及至唐代,科举制度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当时,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则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作诗赋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为百分之一二。进士及笫虽难,但易飞黄腾达,因而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甚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为临时设置。

唐代制举大约始于贞观年间。唐高宗永徵年间开始,加強了制举的作用。制举名目繁多,有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数十种,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考取后,原是官吏者即可升迁,非官吏者,吏部授予官职。

制举不常举行,每次录取不过一二人至五六人。

应试科举者,要经“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贾殊类”应试。低于工贾的部曲、杂户、奴婢等劳动者,无权参与。

到武周时期,又创立了殿试,即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以示慎重。设制了武举,大开制科,给以普通地主以便捷的升迁之路。并推行自举,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举其才。如此,大大拓宽了选人渠道。

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但日趋保守。宋建立后,一切沿袭隋、唐制度,选官制度亦如此。但从宋太祖始,举人经礼部考试(即省试)之后,须再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方为合格。如此录取者便为“天子门生”了。

宋代科举已经形成相当严格的体系,其内容:

其一,科目包括进士科和诸科两大类。进士科考诗赋、策论,诸科科目繁多,但较易
考取。

其二,考试程序先乡试,由州主持,其次省试,由尚书省主持,吏部负责,考试时间临时选定。最后为殿试。

为防止舞弊,宋对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革,主要有,锁院制,锁厅试,弥封制,誊录制,复审制,别头试,复试制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另外,不准朝迋官员推荐考生考试,不准考官与进士结成“恩师”或“门生”关系。

考试的最终名次,尤其前几名的名次,须由皇帝钦定排列。

明建立后,洪武四年(1371),开始设科取士。1382年后,定期会试,三年一科。参加科举者须是各级学校生员。府(州)、县生员,即为秀才,先赴省乡试,及格者为举人。隔年赴京会试,及格者参加殿试,中榜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笫。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考试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批注为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文章必须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即称“八股文”。

进士在发榜后即可任官,且有成为显官之望,所谓“卿相皆由此出”是也。

明代乡试称大比,三年一次,在子、卯、午、酉年秋天举行,故称“秋围”。考场分设于北京、南京和各省省会,由中央派员主持,为直省举行的中级考试。每考场设主考二人,同考四人,称“内帘官”,由皇帝临时任命,一般由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主考为翰林。布政司出一名提调官,负责行政总务。按察司或都察院派司官或御史两名任监视官。提调、监视统称“外帘官”。外帘官不得干预考官判卷录取和侵夺考官职权。

乡试共考三场,在八月初九至十五日七天内完成,每场一天。笫一场考经义四道,四书义三道。笫二场考论一道,判语五条,另在诏、诰、表内任选一道。笫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能力差者可少作两道。

会试与殿试,由中央举行,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戍年春在京师举行,故称“春围”。

殿试亦称廷试,在会试次月进行,皇帝亲自主持,由大学士、尚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学士、詹事等担任读卷官,以礼部尚书、侍郎提调、御史监试。只考一道时务策,要求“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当场交卷弥封后读卷官审阅。殿试不淘汰,只排出名次。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名次由皇帝钦定,二三甲名次由读卷官决定,以上统称进士,也称甲榜或杏榜。发榜仪式后,一甲进士授官,其他到京师各衙观政,后授官。

随着八股文的实施,科举便日趋僵化。

清代科举制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而衰落,虽十分完备,但弊端丛生。

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即应考者须经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方能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清代不分年龄大小,凡未取得生员资格者,皆为“童生”。童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

县试由本县县官主持,府试由管辖本县的知府或直隶州知州主持,院试由中央派遣的“钦命提督省学政”主持。院试也称道试,手续繁多,录取者可进入府县官学,受教官“月课”与“考校”。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后,即获得乡试资格。

乡试专指省级考试,考取者称举人、孝廉(即中举)。乡试在两京及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为正科。遇庆典时增加的考试称“恩科”。

会试为中央级的初试,于乡试后笫二年于京城举行。皇帝任命殿阁大学士为主考官,由正一品官担任阅卷官。分三场进行,一次录取二百至三百人。

最高一级为殿试,每年四月在京举行,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为赐进士及笫。二甲、三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及赐同进士出身。一甲授翰林院官员,二三甲可参加翰林院“馆选”考试,中者为院庶吉士,实习三年,补授官职。馆选落选者直接授京师官职或地方官职。

科举制度是在封建社会昌盛时期产生的,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又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衰败。到清朝后期,正当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的时候,中国仍在考八股文,读四书五经,并且必须依据朱熹对四书五经的批注,紧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严重脱离现实和社会实践。如此,科举制就失去了它的进步作用,变成了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和摧残人才的工具。

不管怎么说,科举制度,使中央能夠有效而直接掌握人事大权,广泛选拔人才,使各级政府官员知识化,专业化,有利地巩固和加強了封建帝国的中央集权,为国家开辟了极其广泛的人才资源,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为“人人可以作官”和“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和不断深入人心。

科举制度影响了世界。一九八三年,卡特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其人事署长艾伦/坎贝尔來华讲学,当谈及文官制度时,他说:“显然,西方文官制度的肇始,源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这即为“东学西渐”。近代各国把凭借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做为各国人事制度中最普遍的原则,它们基本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因为我们正式推行考试竞争,择优选才制度,己达一千五六百年之久,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写于2022年12月1日晚)


版权和免责声明:

本作品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责由作者自负。
本作品系作者授权本刊原创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作品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特约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副编审,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人才学理论,习作散文随笔等,出版十一部专著,发表论文多篇,计四百余万字,多获省市奖项。有原创文学作品在《文学时代微刊》等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被天赋文学社授予“优秀文学工匠”荣誉称号。























【温馨提示(投稿指南)】

本刊纸刊所用稿件均从天赋文学社旗下公众平台(文学时代微刊、作家新时代、天赋文学、金道文学、天赋百花苑)所刊发作品中选用。关于稿费及本刊微刊和纸刊用稿的说明请点击并阅读下面内容:2020年最新投稿指南和稿酬规定(最新)纸刊《天赋文学》报创刊号大揭秘























《文学时代微刊》编辑部
主编:郑清风
执行编辑:早春丽日
编辑:花想容兮 尚斌 鲁捷 师法自然
公众平台微信号:wxsdwk

我和我的祖国


更多好文章供你阅览























往期回顾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