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也许很多人是从这句经典语录开始了解张爱玲的。
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成就最高的女作家之一,我不需要介绍她的作品,因为谁没看过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没在网上看过张爱玲的语录呢? 张爱玲出生在1920年的上海,那是清帝逊位、民国成立的第九年。张爱玲的家世堪比红楼梦,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女儿,小说《孽海花》就是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然而,张爱玲是无缘与他们相见相的,这祖孙的缘分,只有沿着父亲的血脉传递。张爱玲父母的亲事是她祖母临终前定下的,虽然他们生养了张爱玲和她弟弟,但这段婚姻终究是个悲剧。 张爱玲的父亲全然没有了祖辈们的精气神,沉湎于家族往日的荣光,而她母亲独立个性有梦想,这让他们各自生活在各自的空间里,从未交融。在张爱玲三岁那年,她父亲为了跟伯父们分家,带着全家人搬到了天津。自由让他父亲放纵,戏楼大烟姨太太,成了他父亲全部的生活。在张爱玲四岁那年,她母亲不堪其辱,在自我和母爱之间选择了自我,跟张爱玲姑姑一起出国留学了。 母亲走后,父亲的姨太太登堂入室,张爱玲便由一群佣人簇拥着,在推牌舞宴吞云吐雾的乌烟瘴气中长大。八岁那年,张爱玲的父亲丢掉了天津的工作,搬回了上海,族人赶走了姨太太,张爱玲父亲便写信赌咒发誓的求她母亲回来。于是张爱玲迎来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母亲和姑姑这两个洋气的女子,将西式教育带给了张爱玲,还将她送进教会小学,并将张爱玲的名字从小瑛改成了爱玲。 可张爱玲父亲对好日子的努力,超不过两年。这一次,张爱玲母亲用离婚做了了结,随后她母亲远渡法国,留下张爱玲一个人在寒风中大声哭泣。14岁这年,张爱玲父亲取回了继母,张爱玲愤怒,不仅因为她只能穿继母的旧衣服,更因为她父亲落在弟弟脸上的巴掌。17岁这年,炮火降临上海,可对张爱玲来说还有一种远胜炮火的恐怖。因为口角,她被继母扇了巴掌,父亲更是不由分说,对她拳脚相加,差点儿用花瓶将她砸死,随后还将张爱玲锁起来长达半年之久。被囚禁的日子里,张爱玲患上痢疾,父亲不管不顾,任由她受尽折磨。直到张爱玲快死了,她父亲才在佣人的劝说下给她打了一针抗生素。 从此以后,张爱玲便成了一个看起来从不悲鸣、自私冷血的人。经过周密的计划,张爱玲终于逃出那个无爱的家庭,投奔了回国的母亲。母亲不惜重金培养、教育张爱玲,可张爱玲却始终感受不到她盼望的爱。幸好,张爱玲没有辜负她的母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可二战炮火隆隆,张爱玲只能去香港大学完成学业。香港,张爱玲人生中最重要的城市,在这里她一扫往日阴霾,她那三岁起就透出锋芒的才华彻底爆发,两次获得最高级别奖学金,初次发表文章,初次在正文里获奖。可战火终于蔓延过来,学业终止,学生们都成了战地护士,张爱玲始终观察着战火之下的普通人,观察着苍凉的时代和复杂的人性,这成为她往后文学创作的底蕴。 张爱玲在港大三年的学习记录被烧成灰烬,空着手回到上海。那一年,她22岁,母亲已经远走新加坡,张爱玲的姑姑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父亲有心弥合与张爱玲之间的裂痕,愿意承担她继续上大学的学费。可成名要趁早,张爱玲不想再做别人的负担,决定放弃学业卖稿谋生。一年后,以《成香榭-第一炉香》为开端,张爱玲的一系列作品爆红上海滩,精妙的文字引来了爱慕者,他叫胡兰成,大张爱玲14岁,已婚,当过汪伪政府的笔杆子,文采飞扬风流成性。也许他对张爱玲只是因为趣味,可她选择无视他所有的晦暗,难以置信的迅速沉沦,因为爱与殷勤,向来是张爱玲求而不得的。在胡兰成第三任妻子提出离婚后,24岁的张爱玲不顾一切和38岁的胡兰成结婚。 时局骤变,日苯投降,胡兰成成为人人喊打的汉奸,可逃亡之路上,他竟然发展出一段段新的恋情,张爱玲低到尘埃里开出的小花迅速枯萎,可她依然用了一年半才下定决心和胡兰成了断,因为,她的心门太重,开也难,合也难。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再也不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助她扬名的期刊,在当时被认为是汉奸期刊,更因为她和汉奸胡兰成结婚,便成了汉奸文人。可张爱玲的作品不涉政治,没拿过任何津贴,张爱玲公开拒绝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对于文化汉奸,她是不认得,可即便人人喊打,也依然有人珍惜她的才华。电影导演桑弧伸出了手,沉寂两年后,张爱玲的两部编剧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跟桑弧似乎要开出才子佳人的花来,可终究是无疾而终。 新中国成立,一切都要是新的,可张爱玲太倔强,虽然尝试过改变,但于文学创作终究内心不愿。32岁这一年,张爱玲再次赴港,希望于西方的土壤继续创作,可在冷战的背景下,难逃政治的裹挟。35岁,张爱玲怀揣英文小说奔赴美国,梦想开启新的天地,却处处碰壁,不得不求助于作家救济营。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大她29岁的落魄剧作家赖雅,类似的经历让她们之间充满理解,这是张爱玲最需要的。很快,张爱玲怀上了孩子,但因为赖雅不想要孩子,也因为张爱玲没有做母亲的信心,她放弃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做母亲的机会。36岁,张爱玲嫁给了风烛残年的赖雅,赖雅的疾病和穷困让张爱玲疲于奔命,连母亲去世她都无暇顾及。张爱玲用11年的困苦,报答了赖雅最初给她的温暖,在赖雅去世后回归孤独。 没多久,张爱玲的作品在台湾走红,她不再穷困,可不知道为什么到处都是虱子,它们总是缠着张爱玲,可她还要写作,于是张爱玲不停的搬家,为了躲避虱子,为了继续写作,80年代后,张爱玲和故土的亲人恢复了通信,她的作品在故土受到欢迎,而皮肤病引起的虱子问题也被医生治好。此时的张爱玲精瘦、时髦优雅,有朋友照料,可她依旧搬来搬去,为了躲避翻她垃圾桶的记者,也因为流浪惯了,孤独惯了。 1995年9月8日,已经死亡一个星期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住所被发现,这一年她75岁,张爱玲的梦与幻随着骨灰飘向太平洋,只有传世的文字让我们永远记住她的名字,张爱玲。 |
|
来自: 品谋图书馆馆藏 > 《古代才女们的悲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