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孩子与互联网,家长该如何面对?

 琢文说 2022-12-06 发布于北京
题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因为近期网课原因,孩子与网络的接触更多了,本期就和家长聊聊孩子与互联网的话题。
    家长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其实早年间发生过大讨论:互联网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双刃剑。那是因为家长们是互联网“移民”,我们经历过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所以对新生事物总会有抗拒。

    现在就不讨论这种利弊话题了,因为当下的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身处其中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其实,回归本源,互联网就是我们真实社会的投射,只不过是把社会中的是非善恶、好坏美丑、对错褒贬、长短优劣都放大并加速抵达人们眼前
    比如说网上有低劣的广告和诈骗信息,早年间这些也有,不过是贴在电线杆上。

    再比如说网上有让人沉迷的游戏,可以了解下现在已经倒闭得差不多的游戏厅、KTV
    正如家长要帮孩子逐步认识社会、辨别社会、走入社会、融入社会一样,在互联网面前,家长也有着同样的责任。
    这么说有点抽象,那举个直观的例子:
    回想,您孩子上幼儿园,您会不会让他自己上下学。您一定会说:你疯了么?怎么可能让孩子自己上幼儿园?迷路了怎么办?被车撞了怎么办?被拐走怎么办?
    现在,您孩子上小学了,您会不会让他自己上下学。您可能会想:那我得考虑家和学校距离,考虑天气、路况……会叮嘱他放学直接回家,不要去其它地方。
    那么,您孩子上中学了,您每天还送他上学么?再送的话,孩子都嫌弃了,是不是。
    试想,孩子上大学了——自己定下火车票吧。

    好了,我们换个情境,孩子说:妈妈,我要出去玩了。
    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您是不是就得跟着,可能还会想要带水果、带纸巾,考虑带皮球还是跳绳,带不带玩具车……
    要是小学呢?您会说:就在小区里,别出去,别碰流浪动物……
    假如到中学呢?——去哪?几点回家?和谁一起去?男生女生……

    再来看看孩子面对互联网,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与其关注孩子上不上网,不如把握孩子上网的尺度:
    比方说,孩子处于家长接送上下学,玩也需要家长在附近看着,那么上网也需要家长在身边监控屏幕。
    等到孩子到了能自己上下学的年龄,那么可以在限定的网络空间中活动,比如上网课、有目的地查阅资料,但此时还不能拥有个人手机、平板等网络设备。
    那么,孩子能不能上完网课再上网逛一逛、玩一玩呢?想想您是否放心孩子放学时不回家,自己找地方转悠玩?

    正如12岁之前,家长不会单独放孩子自己出去玩。同样孩子的网络活动也要受监管,不能是单独封闭空间,要在家庭公共空间使用网络,或者开着房门。
    在16岁之前,孩子的电脑应该是家庭公用的,即使家长不常使用,也要保留巡查的权利。
    这个不难理解,就像家长不会同意中学生出入酒吧这种娱乐场所一样,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社交媒体的管控,使用Facebook的年龄限制是13岁,Youtube18岁——这源于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COPPA)
    现实社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样,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并不是改个网名就不用承担责任——这需要孩子从小懂得。
    10岁左右是孩子学习辨别是非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家长要带孩子分辨网络上的内容,哪些是虚假的、不良的、不合适、有害的……
    不少家长的朋友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了,家长们可以利用起来。      
像李老师的公众号,就挺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