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三百问》:204. 何谓“知者不言”?

 舞酒绿林 2022-12-08 发布于广西

本章实际上又是在第十五章的基础上,对得道之人的进一步描述。第十五章说,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本章描述的道者没有那么玄,但也与众不同:平和,中庸,与世无争。不过,本章注解争议较多。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何谓“知者不言”?首句理解分歧就较大。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言者不知’,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他注解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重在行动,不说大话、空话,不喜欢夸夸其谈。谣言传播比驷马跑得快。口舌太快的人,必然会带来很多麻烦和祸患。

王弼注:“因自然也。造事端也。”他说:“知者不言”是“因自然也。”,道法自然,自然是清静的。“言者不知”是“造事端也。”无事生非,不懂装懂。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字面意思很明白:真正知道的人不多说话,而成天说话的人却有点无知。”(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68页。)

南怀瑾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高明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说话的。本来不说而又说的人,才是笨蛋”(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97页。)

陈鼓应今译:“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话的就不是智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78页。)

刘笑敢引论:“真知者知道无法以日常语言讲清楚而不言,而自以为可以讲清楚的人其实并没有看到其中微妙难言之处。就日常生活来说,人的各种情感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49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古今学者都有误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老子》的诗: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先注释一下“知”。知,学问,知识。古代同“智”,智慧。这里的“知者”是有知识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我看都可以讲的通,或者说是得道之人。

白居易的诗有点讽刺老子。意思是说,大家都公认老子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可他为什么不遵守他自己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呢?还“自著五千文”的书!我觉得这样理解是不对的,老子还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老子没有“自著五千文”,他肯定不知道有什么《道德经》《老子》《五千言》这本书。他是在函谷关长强迫下写的只言片语,书是后人编辑的。

其次,老子充分利用了《道德经》“以柔克刚”的原理:不写,他走不了;写了,又违背自己的意愿;所以,他写下“玄之又玄”的文字,谅你关长也读不懂(这就是《道德经》难懂的原因之一)。

其三,“知者不言”不是不说话,不写文章,不发表意见,而是“知者”(道者)少言,慎言,不妄言的意思。“不”主要词性是副词,否定的意思。但“不”也可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

俗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千年来一直警醒世人。君子慎言,道者更要慎言。为人处世平和低调,与下文才能联系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