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校共育案例(连载)/ 第7期

 驿者 2022-12-09 发布于甘肃
教育之旅无坦途
教育之途多歧路
单干事倍功半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
合作才能共赢

身为母亲
陪伴儿子一路成长,五味杂陈
作为教师
亲历学生顺境逆境,百感交集
分享案例非一时心血来潮
有意与大家共成长
在此特立flag
坚持连载,隔天更新
若幸得有缘人
诚邀一起追更

背景

       疫情之前,多数家长晚归早出,孩子们也是早出晚归,大家除了吃饭基本不碰面,距离产生美,亲子之间基本相安无事。疫情之前,孩子们白天在学校学习,有老师帮忙盯着,家长们无需操心。晚上回到家,写作业、洗漱、上床睡觉,生活相对较规律,没有多少争议,亲子关系也算融洽。疫情之前,家长们忙工作,孩子们忙学习,大家都在各自的时区里正常运转,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家里家外一片和谐。

      近几个月,疫情再度来袭,不得已居家,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部分家长不能外出工作,蜗居在家,除了一日三餐和玩手机,几乎无事可干,对孩子的关注度自然就高了。方寸之地,过来过去,低头不见抬头见,见到孩子的次数相对就多了。关注的多了,见的次数多了,就开始厌烦了,开始看不顺眼了。鸡蛋里面挑骨头,越挑越多,越挑越不满意,越挑越生气,越挑隔阂越大,越挑争议越多,时间一长,头顶愁云笼罩,“战争”一触即发。

案例

     放大镜 & 显微镜

      前几天,有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雷老师,怎么办呢?我实在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了。”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她的愤怒。“您先别生气,孩子到底怎么惹您生气了。您说说,我帮您分析分析。”我笑着问。“学习马马虎虎,作业都好几天没拿到A了,单词听写也不过关,每次都有错的,还被老师批评了。上课前不做好准备,丢三落四,一节课进进出出好几趟。一会儿忘了笔,一会儿忘了本子;一会儿吃一点,一会儿喝口水。早上起床不叠被子,晚上不按时休息。一天到晚把脸拉的长长的,看着就来气......。”她很激动,一条条控诉着孩子的“罪状”。“听您说了这么多,没什么大事啊!干嘛生这么大气?亲生的,计较那么多干嘛?特殊时期,谁都不容易,体谅体谅孩子呗!......?”我安慰她道。一来二去,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她的心情终于慢慢平静了下来。

方法

       爸爸脾气不好,动辄发脾气,一言不合就骂骂咧咧,甚至上手开打,我们和妈妈很怕他。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留神又惹他生气了。我们总是担心爸爸会发脾气,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会发脾气,更不知道我们错在哪里,惹得爸爸发脾气。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我想只要我长大了,我就可以脱离父母,不用看着听着爸爸发脾气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爸爸几乎不夸我们,总是觉得这儿那儿不满意。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看......,你要向人家学习。你要不好好学习,长大之后就等着要饭吃吧(讨饭的意思)!”慢慢地,我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很丑、很笨、很差劲,才让爸爸不满意,总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我曾一度特别讨厌那几个爸爸口中的“榜样”,恨不得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爸爸很爱我们,但长大成人之前我从不这样认为,甚至心里很怨恨爸爸。因为爸爸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从来不听我们说,更不允许我们发表意见和看法。久而久之,我们便以为爸爸永远是对的,而我们小孩子,永远都是错的。

      爸爸对我们很严厉,有时候甚至有点苛刻。几点几分必须起床,几点几分必须休息,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做,考试要考多少分等等。为了自保,我们学会了表面屈服顺从,装作风平浪静,内心叛逆抵触,强忍波涛汹涌。

     爸爸总是大包大揽,管得事儿很多,穿衣多少薄厚、吃饭坐姿声响、说话内容语速、走路姿势,学习卫生,习惯礼貌等,从早管到晚。他虽然话不多,但是很有威严,这种威严好像植根在骨头里,让人有一种不怒自威,怒而却步的压迫感。那时候,我总有一种感觉:爸爸很能干,什么都会,而我什么都做不好,就像个傻子。我多么渴望爸爸能教我怎么做,而不是总命令我怎么做。

      虽然一路走来也算顺利,但其实过得并不快乐。有了孩子之后,我曾暗暗发誓,不论怎样,我一定不能像父母教育我那样,教育我的孩子。我可能给不了我的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我保证会给我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最无私的爱。什么是好的教育呢?

      相信大家一定读过这个故事,“有一天,有个人在大街上看到一只小猴子,小猴子向他敬了个礼,他很开心,很客气的给了小猴子一个香蕉。又过了几天,他再次碰见那只小猴子,小猴子继续向他敬礼,他从包里拿出一包花生米,丢给了小猴子。从那以后,小猴子每次见到他,都会给他行礼。见不到他的时候,也会给其他行人行礼。因为它知道,行礼会得到好吃的。”试想一下,如果那个行人第一次见到小猴子向他行礼,不理不睬,不给任何回报,甚至鄙视一眼就走开了。后果会怎样?如果这个行人每次见到小猴子,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又会怎样?它可能永远不会再向行人行礼,它可能把行人都当做敌人,它也可能会攻击,甚至伤害行人。

       教育也一样。如果你总是关注孩子的缺点,天天在他/她耳畔嘀咕唠叨他的/她的缺点,抱怨他/她这样不对,那样不合适,会怎么样?乐观的结果,他/她可能会知耻而后勇,从此发奋,然后越来越好。这样的孩子有多少?多数情况下,他/她可能从此摆烂或躺平,一副你能,你行,你厉害,你都包了吧的样子!如果他/她某一天或某一事表现很好,你却视而不见,不关注、不赞美,那他这个优点或好的表现可能稍纵即逝,进而销声匿迹。从此,他/她就不好好做了。同样,如果他/她有一天,给你讲了一件他/她自认为有趣的事,你却以忙,或以烦为借口,打断他/她,甚至充耳不闻,会怎么样?他/她可能从此闭嘴,再不和你分享,你也不要指望他/她以后还会和你交流。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参与家庭讨论,你却以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为由支开了他/她,那你就不要抱怨他长不大、不成熟、不操心自己的事情,不负责任等。如此种种假设还有很多,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有人说,面对孩子,我们要谨记: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不见了!所以,克制点、宽容点、聪明的、和蔼点、看开点,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其实没有那么不堪。忍一忍,笑一笑,你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少说点,多做点;少生气,多微笑;少批评,多鼓励;少包揽,多放手;少抱怨,多聆听,你一定会拥有一个你向往的好孩子,你也一定会成为孩子心里的好父母。

       亲爱的,从现在开始,闭上你的火眼金睛,别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不足。从今天开始,停止你的小题大做,不要总是上纲上线、唠唠叨叨。难道非要把孩子整得灰头土脸,委曲求全,你才满意吗?才算是教育吗?

感悟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管得了身体,管不了心灵。不情不愿,即使乖乖地坐在课桌前,有什么意义?好孩子是爱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逞一时口快,遗患无穷。种下爱的种子,教会爱的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