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技术相关的哲学问题(十一)主观与客观

 微风细雨的春 2022-12-09 发布于宁夏

主观是指仅仅依靠自己的意愿或成见审视事物的态度,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事物作判断。主观往往不顾及事物的实际情况,依据表面现象,未经认真分析推算,也不能与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细商讨,仅从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去想象,就得出结论、做决策等行为的反应。

文章图片1

客观是指人的意识之外,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自然事物,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认它,都照样存在的,就是客观的。比如:万有引力,在牛顿发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尽管人们感觉不到、认识不到,自打地球形成开始引力就存在,那它就是客观的。客观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

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主观和客观概念的内涵了。例如,房子前面有一棵树,它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这棵树。自然界的事物只有受到刺激,才会有意识。在不同的人眼里或同一个人不同的情感状态下,这棵树可能象征着生机和活力,也可能年老体弱而死去;在一个木匠眼里,也许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在一个画家的眼中,他可能看到更多的色彩和空间和谐之美。这些就是主体不同带来的主观认识不同。但这棵树还是按照自然规律存在的,不受任何人的意识影响而存在。

一般来说,主观是人脑子里想的,客观是实际存在的。即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是主观的,感性指主观的人的意识和精神;理性分析现实是客观的,是指客观的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一切认识的对象。因此,所有主观的事物都难以准确计量,所有客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测量”的。

特定语境中的主观性在哲学词语中称为主体性,通常是指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的一种意识和精神。在心理学中,主体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也就是主体认为的事,是指没有客观依据的观点,是指没有逻辑分析的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主体性是指一切由人的意识支配的事物。比如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是主观的,即人思考问题、说话、做事,属于主观范畴。

客观性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换句话说,不管人们知道与否,不管他们知道与否,不管他们承认与否...它都照样存在,即它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性不是从一个特定的人的角度,是从事物本身的属性来看待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外,客观性也指事物的原始状态,是指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一种社会属性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统一的,客观独立于主观而存在。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反映客观,并对客观具有能动作用。当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并作用于客观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对事物的发展就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想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存在决定思维,或者说是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科学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索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并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但其基本假设一直未变,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任何把物质现象与主观意识相关联的研究都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