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也有南泥湾

 荆楚文史哲 2022-12-09 发布于广东

​--师后勤部农场略记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当年的南泥湾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呀是江南,是江呀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呀,鲜花送模范。”这是歌曲《南泥湾》歌词的全文。

歌词如诗似赋,描述着南泥湾壮丽的历史画卷。陕北民歌风格韵味的《南泥湾》,或单独演唱,或影视插曲,都挺棒的。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郭兰英合唱的这首歌,堪称经典的艺术佳品,悦耳动听,沁人心脾,穿越时空,久久传扬。

南泥湾在红色圣地延安市宝塔区东南四十五公里处,是一个狭窄的溪谷地带。版图总面积五百多平方公里。当年,陕北根据地自然条件差,加上敌人长期封锁,军民缺吃少穿,困境极为严峻。毛主席特地发表《论军队生产自给和兼论生产整风运动的重要性》的文章。他老人家还亲笔题词: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和指挥下,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将士们艰苦奋战,辛勤劳动,开垦荒地,种植食粮,保障边区衣食自给。垦荒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把枪,边生产来边打仗,支援革命战争,锻炼钢铁队伍,演绎了一段神奇美妙的佳话。

南泥湾犹如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后续的军队建设和供养保障中,生根,开花,结果,传承。全国各地部队中,南泥湾模式的军垦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

我们湖北独立师也有南泥湾。其中一个就是师后勤部的农场,它在湖北省荆州地区钟祥县(今荆门市钟祥市)丰乐河乡,如今叫丰乐河镇。湖北独立师师部农场在钟祥康桥湖。其他各团都曾有农场,或驻扎在农场。这些南泥湾模式的部队农场,大都跟湖汊、河湾、脊坡、荒地相牵连。比如,洪湖的大同湖农场,天门的沉湖农场。我当新兵时分配在师后勤部农场,本文着重说说这个农场。

那时,为了实现部队粮食部分自给,提高部队供给质量,湖北省军区独立师党委报经上级批准,于一九六五年秋组建成立独立师后勤部农场。农场为副团级建制,下辖三个连队,一个机耕队。场长武发家,是一位红军老战士,副政委李雨生,也是一位老干部。场部驻钟祥丰乐河镇北的一块高地上。丰乐河支流从农场边上流过。肥沃的土地,清滢的河水,这里的自然生态,应该说是优美的、宜人的。

农场组建之初,师部从各团抽调连、排干部及老兵任正副班长,搭起师后勤部农场三个连队的框架。一九六六年初开始,陆续充实连队兵员。二连的湖北籍新兵,较早(大约一月份,元旦过后)到达农场。二月份,师部又把在汉口武汉军区第二干部学校,经过一个多月军训的安徽枞阳、东至两县入伍新兵,分配到农场一、三连。我和一些战友分在三连,即今天大家所称的农场“老三连”。

农场三个连队驻地倒着说,我们三连随场部驻钟祥县丰乐河镇。二连驻在三连以北约七、八里的一个黄土高坡,后面山坡连连,茅草茂盛。我们初到丰乐河,还从二连驻地山上,割回长长的茅草,搭建简易的营房。一连驻钟祥县一个叫母猪寨的地方。

本文稿让大家参谋意见时,老三连战友何世明,给我发来一段“母猪寨”的精彩帖文,舍不得丢掉,插到这里:母猪寨属钟祥县冷水铺镇。一九六六年六月中旬,我们三连到母猪寨,帮助一连收割稻子。稻禾运回一连打谷场上,滚碾脱粒,再凉晒稻谷。汤的乐战友赶骡子拉稻禾。这头骡子来头不小,曾经在抗美援朝时,搬运补给立过三等功,每天都有伙食(饲料)补贴。朝鲜战争结束后,骡子随部队转业地方,分到湖北省军区。之后,给了独立师农场一连。

一连驻地山上有不少野猪,经常出没遭踏庄稼。一天张长安副连长喊住我:“何世明,你枪法好,到山上打个野猪回来加加餐。”我和柯来林战友扛着步枪上山,蹲在一个灌木林后面观察。忽然,看见一头大野猪,慢慢吞吞地朝我们方向走来。山上放养了不少水牛,我纵身跳到一头牛旁边,利用牛身作掩体,举枪瞄准野猪。砰的一声枪响,野猪倒地不动了。我和柯来林走近一看,子弹穿进野猪前夹,击中心脏。我和柯来林把野猪抬起扛在肩上,感到足有三百多斤重。张长安副连长看到我们满载而归,拍着我的肩膀说:“世明真是好枪法,名不虚传啊!”第二天,用热开水把野猪烫后刮毛,开肠剖肚,留半边给一连。张副连长叫我和曹满界战友,抬半边野猪肉回连队。天黑了,曹满界战友胆小,看见有“鬼火”就怕。经过农村老人过世做道场的地方,我俩都有点害怕。走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到连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是那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全国上下,欢欣鼓舞。〔编者注: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八年底,我们三连移驻潜江县高桥公社范家台,离沙洋农场约三十多里。连队更名为一五二团运输队。当时,团部从甘肃分来四十多匹野生骡子和马,我去领了一匹76号马。溜马时那马还踢了我一脚,我狠狠的用鞭子抽它几下。

一九六九年九大前夕,支左办公室临时抽调十二名战士,到沙洋汉江轮渡值勤,说是中央首长要到五七油田视察工作,没有说明哪位首长。迎接首长们过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和我们一一握手,说你们辛苦了。事后,我们才知道那位首长,就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还有谢富治领导人等。我还保存有当时八二二二部队值勤袖章呢。〔插入帖文毕〕

当时农场各连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场南泥湾精神,在杂草丛生的荒地开展大生产。农场机耕队有多台大型农耕机械。大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把荒地翻耕细耙一遍,再交给连队耕种。我们开沟引水,除草间苗,耕作收割,插秧播麦,样样农活粗活都做。

丰乐河,字面乍一看,又是丰收,又是快乐,是个非常甜美的地方。然而,当年的丰乐河畔,是一片片待开垦的处女荒地,生存环境并非良好。农场设备条件简陋,干部战士沒有机器帮忙,全靠手工劳作。大家早出晚归,中餐在野外,啃馒头,吃咸菜,喝咸碱水。战士们夏天战高温,冬天斗严寒,脸弄得红黑红黑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大家都不叫苦、不喊累,一学毛主席语录,疲劳尽释;一想起南泥湾精神,干劲倍增。秋季收获的时候,眼看着一辆辆满载谷物的汽车,驶向场部晒场或仓库,大家内心充满了美滋滋的喜悦!

星期天是战士们最高兴的日子。他们有的进照像馆留影,有的去邮局发信。书信或寄父母,或寄给心中最想念的人--未婚妻、女朋友、恋爱对象。炊事班也分外忙碌,将剁碎、调好的肉馅,让各班用脸盆装回去,自己动手,包肉饺子,改善生活。三连驻丰乐河边,每逢假日,我们下河捕鱼捞虾。河水不深,捞起泥巴做简易拦坝,将河水逐段隔开,操起洗脸盆舀干河水。大小鱼虾无路可逃,活蹦乱跳,“束手就擒”。全部鱼虾“战利品”,上缴交给炊事班,或烹煮,或油炸,或做汤,整个营房都散发着鱼虾菜肴的飘香。

我在农场三连二排六班。连长覃文,广西人,一九六四年参加全军大比武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指导员向启松,襄樊(今襄阳)市人。一排长周宏连,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时入伍。他是国家篮球一级裁判。二排长李梦豪,河南人;六班长伍宗道,襄樊(今襄阳)市人;六班副朱秀才,身高一米八,大家称他“大个子”,湖北郧阳人。三排长范伦学,早就是一位擒敌拳高手。二十套擒敌拳,他打的出神入化。连里经常组织老排长、老兵们对抗表演。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无比羡慕。三排长范伦学曾在一九六四全军大比武中,荣获擒敌拳单项第三名。

我在农场三连呆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后来随二排成建制调师直摩托连。在老三连不长的时间里,老连长、老排长、老班长,还有农场的李副政委,他们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班上开会学习,老班长让我念学习材料,让我带头发言,谈心得体会。他还提名我当五好战士,上报我为先进个人和积极分子。农场李副政委,象位可敬的兄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带我到农场一、二连作“活学活用”巡回报告,有时我紧张口吃,弄得很尴尬。他及时热情鼓励我,设法帮我释放压力,舒缓紧张。

那个年代,是“北京升起红太阳”、“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火红年代。部队带头学习毛主席著作,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早请示、晚回报,饭前学语录。成为连队生活的常态。我写了厚厚一本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副连长张长安到班里检查内务,看到我的笔记本,翻看好久,提笔在扉页上写下“疾风知劲草。张长安,某年月日”,对我加以勉励。那年我被评为“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全连出席“独立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令我无比高兴的是,作为一个入伍不久的新战士,就见到了我们师的政委蔡炳臣、师长牛怀龙等师首长。

后来听战友们说,一九六六年冬,农场三连调防钟祥石牌康桥湖围湖造田,一、二连仍驻原地。一九六九年,独立师后勤部农场奉命撤销。一连调一五一团,二连调一五三团。三连调一五二团,更名为团直属运输队。至此,成立四年之后的湖北独立师后勤部农场部队,光荣完成了历史史命,回归战斗部队序列。南泥湾的业绩和精神,一面鲜艳的旗帜,仍会永远留驻人们的记忆中。

鄂师政宣征文“回味军营生活”

​2022年十一月廿九日撰写于浙江省杭州市

本文成稿,钱奕珠衷心感谢老三连战友刘西和、朱祥和、钱奕富、彭满松、伍吉根、许建华、何世明等提供素材;感谢鄂师政宣网群老首长和老战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感谢鄂师政宣和大家都好网群群主若谷不知先生的精心修改和编辑。

作者简介

钱奕珠,安徽省枞阳县人1947年12月21日生;中共党员。1965年12月入伍,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独立师、陆军第五十一师后勤农场三连、师直摩托连任战士、排长;1969年7月调师政治部新闻报道组,;同年10月调师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1973年1月复员回原籍,历任枞阳县石矶供销社营业员、供销站经理、供销社主任、督导员;2007年12月退休。退休后致力于吴越钱氏历史文化、谱牒文化和安徽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先后编著出版的作品有《枞阳钱氏八百年》《吴越史记》《吴越王年表》《钱澄之先生年谱》《藏山阁存稿抄本》等,并捐款中国国家图书馆及省博物馆、市、县图书馆收藏。执笔编纂七部二十卷650万余字的《枞阳钱氏合修流光宗谱》及《吴越钱氏镜水公支谱》等家谱、支谱八卷。现为安徽钱氏镠研究会副所长。
【链接👇】
从古代开始,便能看出家谱的地位
蕲黄文昌学盛
黄土岗地有趣事
感恩节,对爸爸妈妈说
水文化的宫殿
致全县抗疫人员的工作提示
那个蛋糕
东晋时期的中原文化南迁【黄梅文化探源】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
致全县下沉党员干部的倡议书
 沐浴阳光 快乐成长
黄梅县苦竹乡小溪村(东柳)四组
为什么底层人更喜欢整人?
夕阳无限显峥嵘 不负工作不负卿

鄂东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