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病的预防和治疗都要辨证论治

 中医知识圈 2022-12-10 发布于山东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出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读到其原文,治未病最初并非是没病提前乱吃药吃药,而是让每一个人顺应天地的阴阳规律,合理作息,调畅情志,然后少发病。

治未病,有未病先防的意思,后世医家又发展出了根据个人体质特点进行调理,防止疾病发生。但是,这个提前调理,一定是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进行调整,让身体归于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目的就是平衡。

比如有的人阳虚,补阳就是预防,有的人阴虚,滋阴就是预防,有的是有湿热,清热化湿就是预防,有的人积食,消食导滞就是预防。体质不同,运用的治法也不一样,具体的药物和方子也不一样,寒热虚实都是不一样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金银花之类,有的人身体有热邪可以,热被清除,能达到平衡的目的,而有的人如果阳虚,是不能吃金银花的,吃了不仅达不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而且还会导致阳气更虚。

今天看到一位中医同道说,“备新冠药物不如备中医大夫”,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平时体质不同,阴阳虚实寒热偏颇不同,如果千人一方,万人一方,这里面有对证的,也肯定会有一大批不对证的。

笔者今年调理过许多例容易生病的孩子,动不动就感冒发热,家长自以为免疫力低下,然后吃黄芪、山药等补一补,一点效果都没有。根据这些孩子大便不畅的特点,我用大承气汤类方子通大便,结果孩子不仅大便通畅了,感冒次数也少了。大黄这类泻药不是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但是它们可以针对人体积食化热的情况,清除这些热邪,让人体归于平衡,自然身体就不容易生病了,很浅显的道理,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

不是说卫健委公布的预防方子或者有的医疗机构出售的方子不好,而是说,这里面存在不顾具体个体寒热虚实的问题,这是中医最忌讳的问题,抛弃了最核心的辨证理念。比如同样的温度,都穿一件毛衣,有的人怕冷,而有的人却觉得太热,这时候如果统一让大家都穿上羽绒服,肯定有的是会舒服,而怕热那些人会更热。应该根据不同体质病情,该加衣加衣,该减衣减衣,而不是统一送温暖都穿羽绒服,或则统一脱裤子。

大家按照《四气调神大论》去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再根据自己具体的身体体质状况,寒热虚实,做出针对性的食疗或者中医保健,实际上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