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

 高参88 2022-12-10 发布于上海

在外滩31号的位置最初兴建起的建筑是德商鲁麟洋行,其创始人名叫WilliamPustau(德语全名为Wilhelm Charles Engelbrecht vonPustau)。1820年生于德国,1880年逝世。鲁麟洋行早在1855年就已在上海开展业务,旗下有多艘货轮往返天津、牛庄、烟台、横滨等地贸易,进口洋货,并兼做多家德国公司的在华代理商,它的大名在1856年的《上海年鉴(ShanghaeAlmanac)》中已有记载。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1878年,鲁麟洋行在德国本土的生意破产,WilliamPustau也因此住进了精神病院。1879年,鲁麟洋行出售了外滩31号的土地。在此之后他的两个儿子重组了鲁麟洋行,不过再也没有回到外滩。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之后由于合伙人的变更,鲁麟洋行在1889年更名为“Reuter, Brockelmann &Co.”,后世的许多中文文献中都以这个英文名称对映“鲁麟洋行”,殊不知这等于忽略了鲁麟洋行之前40多年的历史。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1889-1894年太古洋行入驻外滩31号,期间进行了加层改造,扩建为三层;1895-1897年美孚洋行入驻外滩31号。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1947年航空图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1979年航空图,已经开设了友谊商店。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

1947年行路图---外滩31号为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储运局(Shanghai CNRRA SupplyOffice),此局应于1945年末成立。1943年11月,44个联合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签订联合国救济善后公约。不久,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以下简称“联总”)。其目的是:“救济在联合国控制下之任何地区内之战争受难者。”根据公约,为履行中国对联总的义务,同时也为办理战后善后救济工作,次年12月18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在行政院下设立救济善后督办总署。不久,更名为善后救济总署。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外滩31号,这栋起始于1865年之前的建筑,尽管每次更换新主人,多少都会对这栋建筑进行改造,而且由最初的两层加层为三层,建筑主体一直保留到了2005年建半岛酒店前。几乎没人意识到,新建半岛酒店的时候,拆除的是一栋外滩第一立面上最古老的建筑,那时它已经至少存在了141年。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把不同时期的外滩31号照片进行对比,会发现连落水管的位置都不曾变化。

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
在70年代后期,当中国最初对外开放的时候,海外友人探亲访友,国内有关人士外访都有外汇,所以国营的友谊商店开设在主要城市里,作为一个友谊的象征。商店售卖从西方进口的物品和工厂生产的手工艺艺术品。国家也需要从中积累外汇。1958年2月26日,在南京东路大陆商场(市商业一局办公处)二楼正式建立上海友谊商店。又在锦江饭店设卖品部。原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于4月并入上海友谊商店,隶属市百货公司。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上海是全国侨眷居住最集中的城市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上海友谊商店遵照侨务办公室和商业主管部门关于争取侨汇收人、实施凭侨汇证增加物资供应的要求,1970年1月,上海友谊商店迁至中山东一路33号大院内的31号楼和32号楼营业,与市民完全分隔。在业务经营上,接纳了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有关对外业务和原文物商店经营的古玩商品外销业务,关闭了上海、国际、衡山、锦江、和平、华侨等六大饭店的商品销售窗口。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当时市场供应较紧,侨眷求购心理迫切,商店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销售额19.7万元。上海友谊商店先后在多家宾馆、饭店、客运码头和旅游点增设卖品部或代销点,零售为主,兼营批发。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90年代之后,友谊商店对所有市民开放,外滩31号的建筑曾被一度作为友谊商店旧工艺商场。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1984年11月又在北京东路40号新建大楼。这个时候,对于多数普通上海人而言没海外关系,就没有侨汇券。友谊商店,始终都是个神秘的存在。人们通过“黄牛”高价收购侨汇券,对此有所了解。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主要旅游城市听到的最多的招呼也许是“换钱吗?换钱吗?”黄牛们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陆居民对外汇券的渴望和外国人对人民币的需求中找到了商机。有了人民币,外国人就可以在任何商店和餐馆消费;而人民币和外汇券的价差使倒汇成为利润丰厚的职业——尽管这是非法的。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由于当时物资供应短缺,在侨乡出现了以物顶汇的现象,侨汇额不断下降。为了争取更多的外汇收入,1957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指示,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物资购销凭证(俗称侨汇券)给国内收汇人,侨汇券持有者在专门商店或柜台购买紧俏商品或生产物资。这一制度实行了四十余年,到九十年代初废止。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外汇券,全称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俗称“外汇兑换券”、“外汇券”,是中国银行发行的,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特定场合使用,面额与人民币等值的人民币凭证,并不是法定货币。分为1979年和1988年二个版本,外汇兑换券自1980年4月1日开始流通。1995年1月1日停止流通并开始回收。中国银行收兑外汇兑换券的日期是到1996年6月30日止。1996年7月1日及以后丧失价值。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北京东路40号友谊商店遗址,2005年拆了建半岛酒店。2003年12月,因外滩源改造工程的需要,友谊商店临时搬迁至金陵东路江西路口过渡。2006年1月,百联股份将一百沪西商厦置换给友谊商店。9月,友谊商店在曹家渡长寿路1188号重开。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说起上海的城市天际线,几乎所有人脑海都会首先蹦出“外滩”这个专属名词。这里每一砖每一瓦,仿佛都在悄悄诉说着“远东巴黎”时代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事实上,坐落在中山东一路32号的上海半岛酒店,是在2009年建成的时代地标,却成功与周围上世纪20、30年代的万国建筑群保持和谐,80年来首次成功续写外滩天际线。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半岛酒店的原址是友谊商店,把友谊商店拆除,为遐迩闻名的上海外滩增设一座全新的建筑,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半岛酒店的开发理念之一就是还原对外滩历史的尊重。”为了保持外滩天际线完美的需要,从方案到试营业用了7年时间,图纸改了20多次,最终半岛酒店建筑获得了上海市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并完美融入了外滩'远东巴黎’的轮廓线。外滩半岛酒店的前生今世这种对外滩历史的尊重,在半岛酒店的开发过程中不胜枚举。盛高置地之所以选择与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打造半岛酒店,也是看中了后者与上海渊源颇深的缘故,其创办者嘉道理家族的发源地就在上海,是上海最早的酒店经营者之一,并一直在期盼带着半岛这个国际化酒店品牌回归上海;同时,盛高置地为了保持新建筑在外滩建筑外立面的整体协调,重新开采了已经封矿多年的苏州金山石,采用了当年外滩建筑的同一批石材,使得半岛酒店的建筑穿越时空般地回到了百年前的老外滩风貌。据悉,上海外滩的半岛酒店由盛高置地和香港上海大酒店各持50%股权,2009年10月试营业,2010年3月正式营业。总投资33亿元,包含酒店、商业和公寓类产品。其中,酒店公寓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酒店3万多平方米,商业8000平方米。半岛酒店公寓共39套房源。15层楼高二栋,一栋沿中山东一路,一栋在圆明园路。不少裙楼建筑。上海中山东一路31号上海半岛酒店开业时间2009年10月18日。白金五星级的上海半岛酒店不仅为半岛状的外滩平添新风采,更将依托驰名世界的品牌、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世界一流的服务,成为上海高档场所的新地标。

                      
饭店内有不少奢侈品商场,还有停机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