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圩,泰兴的圩,泰兴圩

 乡风儒语 2022-12-10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2022年12月8日,笔者参加泰兴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一次会议于休会时,跟泰州谱牒协会理事葛正浩先生以及老同事朱登才先生闲聊;我们聊到了泰兴带“圩”这个字的有关村子,聊到了“圩”这个字在我们泰兴的两种读法,即“wéi”(音“围”)和“”(音“于”),然后稍作了些探讨,只是因时间关系,虽意犹未尽,也只能匆匆作别。不过,这话题既已引发,又意未尽,言未了,因而笔者只得在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据笔者所知,“圩”字最早史料记载是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圩顶,故名丘。”“圩”是衣虚切,音“于”,意为“凸起,隆起”,并不作地名,但已有“圩岸”的起源之意了。查《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等古汉语字典并发现收录此字,但明代的《字汇》则有了关于“圩”的解释:“雲俱切,音于。岸也。”清代《康熙字典》对“圩”释义为:“《字彙》雲俱切,音于。岸也。……江淮閒水高于田,築隄而扞水曰圩。”由此可见,我国古籍文献对“圩”字的解释时间相对较晚,而且释义主要围绕“堤岸”这一意思,也就是长江下游江淮等地区的地名通名“圩”的意义来源,其最初的读音是念“”(即“于”音)。

“圩”字有了第二种读音“wéi”,是因为沿江地区有了大量的圩田,而且像围滩成田这样的工程至少要有一个大家族或几个家族才能完成,这样“圩”的意义也就更加明确,并同时赋予了地名的意义,由此“圩”字作了地名,并且更多的时候念成了“wéi”(即“围”音)。“圩”字的另一种读音是念“ xū”(即“虚”音)。《中国地名通名集解》解释为“集市;村庄。用作自然村落名称,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和中南地区。”广西民间一直流传“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的俗话,该俗话也说明客家人在创建和扩展广西圩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地名词“圩”的“集市”之义很大可能是来源于广西地区的壮语词已经得以论证。农村集市,有墟场的居民点有时是以'墟’为名的,由此可知,当“圩”作集市之义时,实际是“墟”的借用字,它的本字应为“墟”,故将“圩”读成了“(即“虚”音)

对“圩”这个字,笔者对其读音的考证就这些,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它的读音就三个,即“yú”“wéi”“xū”三音,当“圩”读wéi时,指的是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当圩读xū时,指的是中国湘、赣、闽、粤等地区所称的集市;当圩读yú时,表示窊、凹。所以,《汉语大词典》中收了“yú”“wéi”“xū”三音,但将“wéi”和“yú”合并为了一项;《中华字海》中只收“wéi”和“x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已不再见到“yú”。照此观来,笔者以为“圩”字古音中本有“yú”的读法,但因俗读作“wéi”,便渐渐取代“yú”而作为了官话通用读音。

然而,“圩”的“yú”音并未就此消失,不说别的地区,就在我们泰兴,还有邻近的靖江,都还依然存在着。像我们泰兴的曲水圩、霞(蛤)蟆圩等就念“yú”。霞(蛤)蟆圩,旧名老圩,亦称老岸,新中国成立后取二圩首字,置曲霞乡。我们泰兴沿江地区,是有滩里话和老岸话之说的。老岸人多称“圩”为“yú”,滩里人则称圩为“wéi”。其实,泰兴称为老岸的地方并不止老圩,也就是蛤蟆圩。泰兴市黄桥镇西南10里,有一占地面积仅0.36平方公里的村庄就称为老岸。因这里的整个地貌宛如一只高昂的公鸡头,故在民间,这里除有老岸这一地名外,还另又有一称,即鸡头。除此之外,在泰兴城南张桥镇也有一个以老岸定名老庄的村子,而在泰兴沿江的新镇市,原圩田七圩地区的人都将这里喊作老岸。据说,老岸人的先祖原是江南的大家和富户,是逃难来此落脚的,有的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赶迁过来的,所以他们以古音称圩为“yú”,一直传承到今天。非老岸人居住的其他江滩之地,这里的居住者多是北方迁徙过来的,一般都说滩里话。他们所住的村子也普遍以圩相称,且将圩说为“wéi”。

泰兴称圩为“wéi”的村子,有的“圩”前加姓氏以表示是某姓最先到这里创建圩田的,这和将圩念成“yú”的村子差不多;更多的是以序号排圩为自然村,如泰兴虹桥镇的三圩、四圩、七圩、八圩、九圩,滨江镇新星村的十圩、十二圩、七十二圩等,可谓不胜枚举。虽然其他地区的圩也有排序的,但都没有泰兴的这么多,这么广,序号排得这么高。由于泰兴仅以数字命名的圩就有百十多个,所以,1983年《泰兴县地名录》统一将“圩”读作了“wéi”。

泰兴的圩如今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道特殊而美丽的风景线。沿江一带,建了长江生态廊道和“圩上人家”特色沿江风光带,真正是滨江如练,链圩如虹,人与水和谐相处、和谐共生,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尤其是长江两次断流地点附近的母子圩更向人们展现了其非凡脱俗的空间肌理圩的特色景观,让人到了这里就会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这就是我们泰兴的圩。还有一条风景独特的圩,它不在我们泰兴,却与我们泰兴渊源很深,它在靖江,就叫泰兴圩。这条圩在靖江滨江新区华阳路北侧,呈东西向,有三里多长。这里与泰兴还有一段距离,周边其他地方的人都说靖江老岸话,独这里的说泰兴话,而且有的人还说得相当流利。老泰兴圩的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泰兴过来的,说他们的先辈是泰兴人,当时挑着担子来到靖江种沙田,后来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样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泰兴圩。有人说他们老家就是泰兴马甸的,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过年做豆腐的习惯。

泰兴过年有一个民俗风情,就是打元宝囤子。打元宝囤子就是用小蒲包装上石灰粉,把家前屋后四周路口扫干净,拎着这小蒲包从自家大门口,每隔一段距离打上一个石灰印记,从屋里打到屋外打到路上。这一个个“囤子”,预示这些囤子来年都装满元宝,或曰五谷满仓,生活美满,表达人们对日子越过越美好的企盼与向往,同时也不失为人们对讲究卫生,祛病除灾优良传统的继承。“囤子”打好以后,还要用石灰粉画上弓箭,以防邪崇侵袭,扰乱幸福家庭。在泰兴圩,一直到今天都仍然有人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习俗。

呵,圩,泰兴的圩,泰兴圩,曾经有着怎样的不凡来历,怎样的筚路蓝缕的历史,又是有着怎样的悲壮,怎样的美传,怎样动人的故事啊!是的,笔者溯源一个圩字,顺着它,走进泰兴的圩,走向泰兴圩,一路如袅袅江风拂面,如穿越着历史的隧道,感受到的是泰兴这块土地文化底蕴的无比深厚,是泰兴大地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作为一个泰兴人的骄傲与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