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消失30年,我为忘记她感到羞愧

 zhp001007 2022-12-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提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世人皆知邓稼先与钱学森,却少有人知道一位被历史“隐身”的重要功臣。

身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她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称赞:钱三强佩服她是个奇女子。

邓稼先说她让中国的原子弹技术领先了50年。

她出身名门,却不愿做深闺里的富贵娇小姐。

面对祖国的满目苍夷,只想走“学物理拯救中国”的路,而从她认定了要走这条路开始,就不断突破别人对她的定义。

她就是王承书。

图片

当有人问道:“一个年轻姑娘,为何偏偏要选物理学这么难的学科?”

王承书落落大方答:

“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

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学习物理。”

从天才白富美,到参与核研究的物理学家,这个传奇女人的一生,奉行的只有一条准则:

对人生,永不设限。

图片

互相理解的爱情

才不会败给现实

王承书自幼学习成绩优异,17岁那年就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

作为班上唯一的女生,她年年高居榜首,对“学物理拯救中国”的决心与日俱增。

图片

也是在大学校园内,王承书遇见一生挚爱——张文裕。

从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当年,寒门子弟张文裕在燕京大学做助教,王承书算是他的学生。

王承书和这位导师相见恨晚,他们一起做实验,一起研究问题,还共同发表了论文。

一次实验时,王承书的胳膊不小心碰到了张文裕,由此,两个本就惺惺相惜的人碰出了爱情的火花。

当时,周围人对这段“师生恋”并不看好,可当两个天才坠入爱河时,出身贫富和师生关系都不能限制他们相爱。

在他之前,王承书满心满眼都是:学物理拯救中国;

在他之后,王承书有了新的理想:和张文裕一起学物理拯救中国。

可就在王承书与张文裕爱意日浓的时候,一个两难选择横在了他们面前。

张文裕收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信,这对他来说,是个实现理想的绝好机会,可王承书还要留在国内。

理想和爱情,你会选择哪个?

历史证明,天才们的选择大多是理想,因为人间情爱于他们来说实是无足轻重。

可王承书和张文裕却不这样认为。

张文裕马上要去英国深造,两人即将分别数年,但好在他们早已认定了对方。

有一天,张文裕突然向王承书求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求婚,王承书也没有迟疑,她直接答道:“我愿意。”

她想,自己答应这个有些“不靠谱”的求婚,大概是因为:

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人,我懂他,如同他懂我。

图片

两人商量着把婚期定在未知的几年后——约定在张文裕从英国深造回来,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刻。

张文裕离开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在国内被迫辗转各地。

一转眼就是五年,收到张文裕正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消息后,王承书立刻动身前往。

在经历战乱中的五年离别后,两位有情人终于在西南联大重逢。

没多久,两人便结婚了,婚礼很简陋。

然而对于两个人来说,这是在危机四伏的救国路上,凭空创造出的一个令人心安的烟火人间。

可两个天才的爱情,绝不会止于柴米油盐,对于拯救中国,两人心头始终环绕着强烈的信念和深沉的忧虑。

四年后,王承书决心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两人再次分离。

此后数年,纵使不舍对方,王承书和丈夫依旧聚少离多。

毕竟,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这对心怀万民的院士夫妻,注定不能享受岁月静好,只能拼尽力气负重前行。

图片

既已许国,便是许卿。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最好的模样,不是岁岁常相见,也不是门当户对,而是纵使天性里自带占有的基因,也能因为懂得,选择成全。

图片

高薪和洋楼,留不住国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广播里的这句话,顺着信号传入千家万户,也传到了美国。

王承书听到消息后,当即准备动身回国。

此时,她这个“游子”离开祖国已有七年,想到自己之前的全部努力终得归所,便心潮澎湃。

而在这之前,王承书在美国的前途可谓光明无限。

当时的美国物理学界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王承书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美国,王承书有着一份高薪工作,她住着小洋楼,开着小汽车。

然而王承书还是决定回国,她要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放弃未来的诺奖,放弃已经拥有的安逸舒适。

周围很多人不理解王承书,认为她完全可以等到国内发展好了再回去。

可王承书分外坚定道:

“这是我的故乡,我不能等别人把我的祖国建设好了才回来。”

她既然早已认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物理拯救世界”,旁的一切选择,纵使繁华迷人眼,也只能沦为陪衬。

图片

但作为有重大科研成果的杰出人才,王承书的回国之路注定不能一帆风顺。

得知王承书急切回国,美国便以其涉嫌科研间谍为由,层层设置阻碍,并对她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监视。

眼前的归家之路迷雾万千,王承书虽不知自己何时可归,却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

她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分成三百多个包裹,分数次寄回祖国。

所幸,这些包裹都安全落地,比她先达故土,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后来,中美达成有关协议,王承书终于等到了回国的机会。

临行前,她收到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如果后悔,欢迎随时回美国,继续做出贡献。

可王承书绝不后悔。

1956年10月6日,王承书一家终于乘船抵达祖国。

后来,她在笔记里恳切地回忆:

虽然那时还没意识到,这将是我真正有意义生活开始的日子。

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

风雨自有归期,山水自有相逢。

为亲眼见到这一抹红,王承书数年如一日,只争朝夕。

图片

一心许国心如铁

隐姓埋名亦甘愿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见此盛况,周总理笑着摆摆手,幽默道:

“大家可以欢呼,可以鼓掌,可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哟。”

而在这场群体狂欢的背后,王承书付出良多。

1958年初,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告诉她国家需要你做一件事。

王承书此时在北大教书,多年来她在自己专业领域深耕,已获很大成就,前途不可限量。

钱三强踌躇片刻,开门见山地表示:“国家需要你改行,去研究一个国内仍处空白的领域。”

没承想,话还没说完,王承书便当场答道:“我愿意。”

钱三强立刻怔住了,他思虑再三,又反过来劝王承书要慎重考虑。

然而王承书只说:“既然是从头开始,总得有人去,我去吧。”

两年过去,王承书已经成为这个空白领域的权威。

图片

有一次,钱三强把王承书叫到办公室,面色为难地说道:“承书同志,现在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你看行吗?”

王承书直接问:“需要我去搞什么?”

钱三强答:“核扩散理论。像两年前你改行时一样,这在我国也是一个空白。”

王承书没再多问其中困难,便点头应道:“我愿意。”

她想,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而只有如此,我心才安。

之后,王承书离开家人,只身前往兰州荒漠,在星光下潜心研究。

与此同时,她的名字从各类出版物上消失,家人也联系不到她。

短短数次相聚,王承书都是来去匆匆,并且对去向闭口不谈。

扎根荒漠十七年,她当然也会想念丈夫和儿子。

可当一个人的征途是成为国家命运本身时,其他一切似乎都并非必要,因为对她来说,不论是否孤独,她都会目视前方,一路向前。

图片

1994年6月18日,隐姓埋名三十年的王承书去世。

在这之前,她把自己毕生积蓄捐给希望工程,甚至连遗体都捐献给国家。

家人为她整理遗物时,发现她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纸条。

字条上写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党的任务都是第一要务,要无论如何都要完成。

而直到她去世,家人才知道:

王承书“失踪”十七年,是去为国家造核弹了。

图片

有人称王承书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以示对她卓越贡献的敬意。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种子选手,到中国原子弹研究计划的核心成员,王承书满头青丝化白雪。

可在她看似开挂的人生背后,蕴藏的是敢于放弃的的勇气,落子无悔的魄力和矢志不渝的坚定。

所有人终将老去,但在那些必须自己做选择的时刻,愿你我能如王承书一般:

在人生这处汪洋中,敢于突破他人成见的桎梏,选择自己的航向,乘你的帆船,破你的风浪。

作者 | 路野

主播 | 向北,主持人,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