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标解读笔记: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三个重大变化

 听月思雨001 2022-12-11 发布于安徽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三个重大变化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绪论”笔记(1)

近期,研读史宁中、曹一鸣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书。专家对新版课程标准的概念、做法、建议的解读,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我在阅读的同时,相应做了一点点笔记,将它与大家分享。

一、新课标轨迹:从“大争”到“共鸣”

200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发布、实施之后,既打开了老师们的思路,很多国外的做法以居高临下之势进入了课堂。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简单粗暴地看桌子有没有围成一圈,有了就说明合作了,没有就说明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新课时看有没有情境,问题是不是不够开放……

极端做法之后,必然会引起有识之士争鸣,一时时间中国小学数学教育进入了“大争”之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姜伯驹拍案而起,怒批数学“新”课标:这个“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特别是,“新课标”与此前许多年实行的几个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总的水准大为降低。(链接:姜伯驹院士怒批数学“新”课标链接网址https://www.gmw.cn/01gmrb/2005-03/16/content_196927.htm)张奠宙先生更是出版《中国特色的数学“双基”教学理论》一书对此进行回应。老先生看到乱象似乎没有结束的态势,找了几个一线的老师(如杭师大巩子坤、新思维的任敏龙等),干脆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混沌”的20几个主题进行谈话式的聊天,取名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进行出版,进行了拨乱反正,此书一出立即在一线教师中得到热捧,这样的教学才是数学的教学,才是思维的教学。

史宁中教授在“绪论”中回顾这一段历史,先客气的总结“本世纪之初开始设计实施的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一个自上而下、不断实践的过程,同时在理论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后委婉地指出:“这场争论与争议,在数学家、一线教师参与下,到了2011年课标颁布,可谓形成共识。”如今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数学课程标准有了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延续了高中版本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提法。

二、2022新课标的三大变化

阅读2022版新课标时,发现里面很多的提法继承了2011版的提法,只是将四基四能放在了“核心素养”这个新框子里,将原来十个关键词由教学内容剪切粘贴到核心素养学科目标里。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开玩笑的说:拿着一把大剪刀,把2011版课标一段一段剪下来,然后再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归归类,粘贴在一起,这个过程叫做高大上的“整合”。

传承:《2011年版课标》把数学课程目标进行拓展:一是“双基'拓展到'四基';二是 “两能'拓展到“四能'。把数学教学内容明确提出10个关键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关键词后来成为2022版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继承:在2014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体现了2017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指出:三会”作为制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表达三会的关键词为6个: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

       发展:通过数学教育所获得的核心素养就应当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内涵的一致性,即核心素养的内涵应当始终保持不变,是每一个经过数学教育的人都 应当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二是表现的阶段性,即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当 有不同表现,涉及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储备,也涉及经验积累;三是表述的整体性, 即核心素养的表述应当既有数学特征,又有教育特征,融学科思维和心理认知于一体。

但是认真阅读绪论,你就会发现刚才的描述是浅而薄的,必须透过史教授的解读,才能理解2022版新课标的博大精深,其中最显性地变化就是如史宁中教授将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总结为三大变化:

一、提出一致性的核心素养和发展性的阶段表现

《2022年版课标》把“三会”本身作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应当是进阶的,低年级更具体、更侧重于意识,高年级更抽象、更侧重于观念和能力。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 的掌握。

《2022年版课标》对“课程性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保留“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同时,强调数学的抽象,强调数学的结论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得到“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为数学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依据。

“课程目标”论述了“三会''为什么可以作为学生通过数学教育所获得的核心素养,并且详细阐述了这样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锁定为以“三会” 为基准,统领基于知识内容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通过主题整合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

《2022年版课标》的四个领域仍然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对于领域下属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整合,采用“研究对象+”形式,“+”的内容包括性质、关系、运算;理念上强调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对象的概念教学与性质(或 者运算、关系)教学的有机结合,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增加代数推理,增强几何直观。

小学阶段,在“数与代数'领域,把原有的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 两个主题。其中,“数与运算〃主题由原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主题整合而成, 强调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不可分离。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把原来的四个主题整合为“图 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阶段把“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分类到抽象数据分类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把百分数的内容移到这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2022年版课标》对“综合与实践'领域赋予具体的内容,通过主题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问题。

三、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要求和教学建议

《2022年版课标》的表述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课程内容'的表述改变了过去单纯述说内容的形式,对各学段 的每个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述说;二是增加了包括核心素养达成要求在内的“学业质量”;三是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建议”。

课程内容对于各学段的每个主题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述说,分别涉及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如何学习的问题,不仅包括对数学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包括在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相应要求。

无论是教学活动设计、教材编写构想,还是教学过程评价,都应当认真分析“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述说,努力实现学习内容要求与核 心素养达成的有机融合。

新增设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 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业质量标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统领,把“四基'主要与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表现有机结合;二是以问题解决为依托,把“四能”主要与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表现有机结合;三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经验积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与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素养有机结合。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建议”,希望中小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引导教师在 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学段、学年直到每一堂课的教学 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在关注教学内容进阶的同时关注相应的核心素养的进阶, 实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注 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探究问题的设计。同时,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载体,促进数学学 科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使学 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内容本质和基本思想,学会数学的观察、思考和 表达,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新的课标已经正式出台,各种争论可以暂告一段落,目前,我们的首要之事就是读懂新课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前切入新课标频道,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