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老师读书 |面对逆反学生,教师该怎么办?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第86则“致未来的教师”中,

开篇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一个问题:

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

而这一设问句,也引发我们的思考。

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对课堂秩序的管理把控?

良好班风的营造?

班级文化的建设?
……

似乎这些都很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主要的。

苏霍姆林斯提出了一个最基础的理念,也往往是最被大家忽视的理念: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这时,我才发觉之前我的思考都是在教育的外围打转,都没有抓住最核心、最实质性的内容。

教育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

它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相互影响的活动。

但我们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很多人(教师、领导等)忘记了教育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出现了很多非人性的现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老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工具,不顾学生身体健康,布置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还口口声声说:为了学生好!因为,有了好的成绩才有好的学校,才有好的未来!

这样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把学习、把成绩好看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而是毫无耐心地批评、打击,冷嘲热讽。

把问题归罪于学生的不上进,不开窍。

他们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把学生当作学校提高升学率的工具,当作教师谋取荣誉的敲门砖。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在本则中提到一个事例:

一所学校的生物教师提问、刺激、打击男孩阿辽沙,让男孩心理逐渐失去信心。
到教师带学生们去查看他培育出的栗树苗时,发现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
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分析,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是内心的深深的痛苦,屈辱,精神力量的突然燃烧和暴发。

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给男孩心理造成了极强的负面影响,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才采用了这样“以怨报怨”的毫无意义的事情来。

我们在校园生活中,不是也常见一些类似的逆反行为吗?

这样的学生上学就是来捣乱的吗?

当然不是,用苏霍姆林斯的话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做学霸的梦想,都渴望通过学习上的成就,让同学、老师、家长为自己感到骄傲!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了美好愿望的反面?

这跟学生家庭教养、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教师在其中有极大的作用。

正是在课堂上教师一句伤害学生心灵的话语,一个轻蔑的眼神,一次严厉的批评……就可能成为学生失去学习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不能在老师那里得到足够的肯定,不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尊严和信心,学生的心理开始扭曲,开始走向逆反,开始以另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怨恨和不满。

面对逆反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本则中提出了几个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当感到高兴,应该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让他去检验,去研究吧。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如果学生看上去执拗、情绪有波动,好像在质疑教师的教育,不信任我们言行,我们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学生来质疑我们

这不能仅仅理解为不学生不尊敬老师,也许就是因为学生被老师伤害了,有自己情绪。

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反倒是冷静宽容,反思自己,是不是反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了没有?我们哪些言行是打击了学生,伤害了学生呢?

只有这样的心态,才是有利师生双方成长的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

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 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

谁不想成为了优秀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学习上的成就,即使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自己也有班级同伴们的尊严。

教师在遇到学生暂时不优秀时,也要相信学生的初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不只是看到结果的不满意——这也是学生不愿意看到的,学生信任我们,想跟随教师提升学习成绩,找到学习上的漏洞,而不是被否定。

请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学生今天不会的,过三年才能会,那么我在这三年里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

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爱急功近利,没有耐心。

——当然现实有时候,很残酷,我们只能陪学生三年(像初中、高中阶段),甚至更短的时间,我们怎么能够等待学生那么长时间呢?况且,学习成绩、考试评价,有时候是等不到这样的时候的。

我想, 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只是告诫我们:有一种能够等待的态度,在有限的教育的时间里,尽量做到陪伴、耐心,帮助成长。


始终坚信,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呀!

请不要站在我的前面,
我不会跟随您;
也不要站在我后面,我不愿领导您;
请站在我旁边,让我们做朋友。”

很多时候,正是不恰当的评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被教师的评分左右,不知自己努力的方向。

因为评分总会有一个标准,而人是活生生的,是千姿百态的,这样的统一标准,就把不同的学生给框住了。

“它使这一个人陶醉,使那一个受伤。”

多样的评价,多样的标准,多一把尺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份信心!

老师一定要谨慎使用评分!别让我们的学生因为分数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我们对手!

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都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当学生出现逆反时,多数情况是学生在学业上出现困难出无助的时候,当人陷入无助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采用另类的行为引起别的人注意。

而消除这种行为不正是用武力强制制止,更需要在行为时,平静师生双方情绪,认真坐下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去想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一种困境被浓雾般掩盖时,人是多急躁的,但当驱散浓雾,清晰问题,也同时明确了方向。

越具体化问题,越不容易急躁。

教给学生思考、观察、理解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脑力劳动、学习所产生的价值和兴趣,学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头脑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

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即使学生学习有困难,老师也要能够做到鼓励学生点滴的进步,让学生不致失去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是一种自我的肯定。

尤其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权威期待”,是能给学生极大鼓舞的精神力量。

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就要给予肯定,这样才会呵护学生向学的“火星”不致熄灭,有望成为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种!

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 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面对逆反的学生,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把普遍通用的教学方法与面前个性的学生相结合,

与自己的教学特色相结合,

让教学方法成为解决当下具体学生问题的独特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从学习困境、情绪困境、行为困境中脱离出来,

走上积极发展的康庄大道!

康老师心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