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力挽狂澜保住明朝半壁江山,朱祁镇复位当天:处死于谦

 四季视野 2022-12-11 发布于北京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眼看京城危在旦夕,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然而8年后,朱祁镇复位的当天,便下了第一道圣旨:“来人啊,将于谦给朕抓进大牢!”

1457年,明英宗复位,而他复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于谦。毕竟,复位当日就让人逮捕于谦这个行为,就能看出明英宗的迫不及待,而他还让于谦的死对头徐有贞,作为主审于谦一案的人,这更是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这压根就没打算给于谦一条活路。

当年英宗被瓦剌俘获,于谦支持朱祁钰监国,希望能守卫北京,“不和亲、不称臣、天子守国门”。然而,徐有贞则利用星象之说劝代宗南迁,朝中众多大臣附和,可于谦却力排众议,并指着徐有贞大骂:“你这个丧家之犬。”

幸运的是,朱祁钰也不同意南迁,见于谦站在自己这边,心里也很高兴。因为有于谦坐镇,京城保卫战打得漂亮,瓦剌也没讨到好处,因此,大明保住了半壁江山。然而,这次事件让徐有贞失了面子,对于谦也心怀怨恨。

后来,明朝在代宗与于谦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繁荣。在此期间,徐有贞不得重用,而于谦却成了代宗身边的红人,于是徐有贞准备了一些礼物来贿赂于谦,想让于谦跟代宗美言几句,帮他谋得“国子监祭酒”之位。

于谦本就公正廉明,拒绝收礼。不过于谦认为徐有贞确实有才,便向代宗举荐了他。

可代宗对徐有贞很有意见,任凭于谦如何说,他也不肯重用徐有贞。而徐有贞则认为是于谦没给自己说好话,所以才让自己深受代宗的排斥。

就这样,野心勃勃的徐有贞也只能在边缘游走,眼见于谦越来越受代宗重用,他的心里自然也是越来越不服气。

然而,他的转机来自于明英宗。

为了能够让自己飞黄腾达,徐有贞决定干票大的。他想若是自己能帮着英宗复辟,那自己可就是英宗身边的大功臣了。

于是他找到石亨、曹吉祥,商议拥立英宗之事。在1457年正月十七,他们撞开南宫的大门,救出被软禁的英宗,趁着百官上朝之际拥立英宗复位登基。

复位成功的当天,明英宗就对曾经拥立代宗的于谦开了刀。当时,他直接让人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就算明英宗知道于谦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复位名正言顺,他还是决定听从徐有贞的意见,要牺牲于谦。

几天后,英宗就以谋逆罪下令处死于谦、王文,还下令查抄于谦的家,可侍卫去到于谦家中之后,才发现他家甚是简陋,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唯一崭新的东西就是皇上赐的蟒袍和一把宝刀。侍卫见此情景,甚是惭愧,后来侍卫不忍心给于谦上刑。可徐有贞的命令不得拒绝,侍卫羞愤至极,只能挥刀自尽。

百姓得知于谦要被处死的消息,纷纷痛哭流涕,孙太后更是茶饭不思,日夜难安。可是英宗却打定了主意要杀于谦。就这样,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自小就勤奋苦读,志向高远,在他十二岁时,更是写出了《石灰吟》这首传世佳作,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于谦不仅有文人气节,更有武将铁骨。
 
英宗记恨于谦,不仅是因为于谦拥立了新帝,更因为在他的扶持下,明朝出现了繁荣盛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无能,所以他认为是于谦让他颜面尽失。
 
其实于谦就是一个纯臣,在他眼里,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他拥立的不是代宗,只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之下,这是保护明朝利益的最佳方式。
 
不过代宗对于谦确实很好,他不仅重用于谦,甚至还十分关心于谦的身体。当得知于谦患有痰疾时,他不仅让御医为其诊治开方,还亲自为于谦伐竹取竹沥做药引。
 
当然代宗这样做,可能不仅只为公,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希望得到于谦的纯粹的支持,希望于谦成为他的心腹,因为于谦的支持有助于他坐稳皇位,而且于谦的能力确实太强,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可于谦却并不这样想的,他支持代宗,那是因为他是皇上,并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钰。于谦扶持他完全是为了国家,并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在明英宗复辟之时,其实于谦也早听到了风声。当时的于谦手握重兵,若是他能出手制止,英宗也不会这么轻易就复辟了。
 
可于谦却没有任何动作,任由徐有贞挑事。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天下万民,不希望再起战争,搞得生灵涂炭。

 
结果明英宗的复辟,却让于谦大难临头。相信于谦早就料想到了后果,可他还是决定牺牲自己,保全明朝的太平盛世。
 
之后再有边境战乱,英宗十分恐慌,大臣吴谨见状说道:“若于谦还在,边患也不至于此。”
 
听了他的话,英宗沉默良久。可能此时的英宗才明白自己错杀的忠良,是大明最大的损失。而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些奸佞,也最终被英宗斩杀。

于谦重社稷,轻君王,谋国而不谋身,这就是真正的国之栋梁,社稷之臣的样子。《明史》称赞:“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