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创作,有这样一个歪理。 “天下文章一大抄”。 文章写得好不好,全看你会不会抄。 在古代啊,会抄和不会抄是两回事,能不能“抄”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那又是另外一重境界了。 唐朝诗僧皎然《诗式》中,说创作有三偷之说:偷语、偷意、偷势。 可见古人作诗,经常参考前人的作品,利用借用、化用等手段,将前人诗句融汇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再抒发自己的情感。 事实上,古人对于化用这件事并不觉得奇怪、可耻,反以为荣。 黄庭坚在给外甥的信《答洪驹父书》中谈到文学创作的观点,“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他认为,古人下笔如有神,都是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一炉,即使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灵丹,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所以谆谆教诲外甥要多读古人的书,然后可以到达古人的境界。 比如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被许多后人化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孙洙《河满子·秋怨》: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元好问《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下面这些经过诗人的妙手改动过的诗句,你更喜欢原诗,还是改动过的诗境? ![]() 林逋:从江为那里借鉴了一句,听说大家一致好评! 01 山园小梅二首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是咏梅的名句,化用了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原本只剩一句残句,林逋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 ![]() 叶绍翁:不得不承认,一枝红杏出墙头的意境,真的很美! 02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化用了唐代诗人吴融的诗句“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诗人这样改动,使此句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 秦观:隋炀帝也是很有诗才的人啊。 03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秦观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句化用了隋炀帝杨广的《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秦观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 ![]() 晏几道:此乃妙句!兴来填词一首! 04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晏几道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化用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词人,怎能不黯然神伤?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致在梦后酒醒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读者不能自持。 ![]() 王勃:好评率百分百的佳句,真的很妙!听说没人不喜欢! 05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了南北朝诗人庾信的《马射赋》之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此句千古流传,为后世吟唱不绝。 ![]() 可见化用之手法,最关键的还是要融入自身真挚的感情,才能让诗句打动人心。 用前人的典故很常见,有的沙里淘金使光辉不被埋没;有的锦上添花使之更招人喜欢;有的移花接木别出心裁翻出新意,叫人不服不行! 你还知道类似的点睛之笔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