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的教学,是设计出来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靠谱的阿木 2022-12-12 发布于河南

图源: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

写在最前面:在知识的结构中,主题/事实、概念、概括、原理和理论的定义、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东西,一个人要是没有理解能力,是很难在陌生的问题场景中进行问题条件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的。

在讨论教学之前,我们先理解“理解”是啥?

图源/网络

理解永远不能通过“灌输”实现,没有任何观点可以作为观点传授给另一个人。

理解是一个学会运用、比较、想象、联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阐明,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正如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所说:


“建筑师会耐心的设计,建造者有临场发挥的智慧。但是,临场发挥并不能代替设计。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临场发挥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工作的进度……”

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懂得理解的人,他会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迁移,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他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

理解了“理解”,接下来,咱聊教学的设计问题。

教学有没有设计——主要是看它有没有帮助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更好地聚焦基本内容、获得有效理解以及帮助学生有效迁移;有没有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学,接下来要学什么?!

图源/网络

“大框架下研究小课题”是我在大学里面,跟着教数学建模的范老师学会的“建模”策略,后来我将其迁移到他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数学的基本思想——抽象、推理与模型,设计出了一种可以从概念性视角引发学生的协同思考,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影响学生形成既具适应性,又能够深思熟虑的概念性思维(conceptual mind)的“引导式整体协同互助”的教学模型。

(优化了好几轮,终为此版本)

图示:整体效用

图源/网络

对于一个深受数学“虐待”的“课堂里的疯子”,我很在意学生对概念、定义、公理及定理的基本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总会把主题和事实作为达成深度概念性理解的工具,引导学生从“做题”转向“理解”为什么做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知识与理解的事实性和概念性层次之间,只有当一个人进行协同思考的时候,才有一种激发更高层次的思考,并引起对知识和概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事实和技能为支撑的、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可迁移可应用的概念和概念性理解。

为了达到概念性理解(概括),我常常从概念性视角出发,利用整合思维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浓度问题),我总结了:

浓度交叉十字架,上比下等上比下。

左为重量右为差,两者混合常找它。

再比如学习三角函数,他也总结了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记忆顺口溜一二三来三二一,管它三九二十七,弦切二三要牢记。”

类似的“总结”还有牛吃草——承认两个大前提,寻找两个关键量。若遇牛羊在一起,提前统一再答题……诸如此类。

图源/网络

当然,要想学生真正超越某项学习的事实性内容,并在概念性层面“纳入自己的思想”,除了老师在单元的学习探究上,精心的教学概念性理解设计之外,还需要他自身通过概念性思维(协同思考)处理事实性信息并完成知识和理解的综合,形成一种学科内甚至是跨学科的整合认知观点,去花时间来掌握他正在学习的内容、知识和技能才行。

图源/网络

在我的教学探索途中,《教育目标新分类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等一系列好书为我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正是借鉴这些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当然也有其他的书籍,比如《数学基本思想18讲》《数学写真集——无需语言的证明》),我才有基于“标准”而又“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样态。

图源/网络

我认为,处在数字化的时代,目前的知识正在以指数级数量增长,我们必须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度(概念)迈进,以聚焦和处理信息,这样知识才能被完整地和有效地被我们存取和利用。从而,站在学习引导者的角度,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力和创造新观点的能力,就需要有设计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一个鼓励“协同思考”“整体互助”的教学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