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内镜诊断金标准与操作手册:食管疾病诊断标准

 将臣gfl0l09u7e 2022-12-12 发布于陕西
图片

消化内镜诊断金标准与操作手册

主编  于中麟

副主编  张澍田  冀明

图片

反流性食管炎

由药物、化学物质、咽下异物、感染、放疗后和消化液反流引起(表2-2至表2-4,图2-4)。

表2-2  1999年洛杉矶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类(LA)

A级

纵行黏膜破损小于5mm

B级

纵行黏膜破损大于5mm,最少要有一条

C级

纵行黏膜破损至少有两条,且纵行破损相互融合,但未达全周(<75%)

D级

全周性黏膜破损

表2-3  日本食管病研究会分类

除洛杉矶外又分出N、M两级

N级

正常

M级

黏膜变色、充血或发红,或苍白

表2-4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分类(2000年)

A级 B级

轻度

C级

中度

D级

重度

注:将洛杉矶分类中的A级、B级合并为轻度,因为肉眼无法测准5mm还是6mm。中、重度同C级、D级。

图片

A级

图片
图片

B级

图片
图片

C级

图片
图片

D级

图片
图片

N级

图片
图片

M级

图片

图2-4 反流性食管炎分类(LA)

二 

Barrett 黏膜与Barrett食管

指胃食管接合部食管黏膜被胃黏膜取代,并有肠化生者。

日本星原认为:食管齿状线与食管胃接合部末端栅状血管止点80%一致,齿状线下仍见有栅状血管的黏膜为Barrett黏膜。

布拉格国际会议标准:以胃食管接合部为食管末端,末端以上胃黏膜为Barrett黏膜(图2-5),或Barrett 食管。

食管末端确定标准可两者结合:

(1)齿状线黏膜下方、栅状血管止点。

(2)食管贲门稍充气具胃黏膜皱襞收缩的上缘。

Barrett 黏膜超过3cm为长段Barrett且成全周。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图片

D

图片

E

图片

F

图2-4 Barrett黏膜

注:A,B正常;C箭头间齿状线下可见栅状血管的 Barrett 黏膜;D以胃黏膜末端为EGJ,上部为Barrett黏膜;E栅状血管不清,以胃黏膜皱襞末端为 EGJ,上部为 Barrett黏膜;F舌形Barrett 黏膜

不足3cm或非占圆周者为短段Barrett。

不足1cm称超短段 Barrett。

局部或不足全周者称 Barrett 黏膜或称食管胃上皮移位。

食管裂孔疝

1.

分型

见图2-6。

图片

图2-6  食管裂孔疝的分型

注:EGJ.食管胃接合部

2.

内镜诊断标准(滑动型)

齿状线上移2cm 以上;栅状血管止于齿状线以上;若齿状线下方在胃黏膜下透见栅状血管则为Barrett 黏膜,见图2-7。

图片

图2-7  正常、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与Barrett的鉴别(示意图)

食管胃静脉曲张

由门脉压力过高引起门脉与体循环形成侧支循环,造成食管壁及贲门部静脉代偿扩张而形成静脉曲张。

1.

内镜所见

日本消化内镜学会、日本门脉压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学会2004年8月修订记录标准及中华消化内镜学会2001年制定记录标准见表2-5至表2-8。

表2-5  食管、胃静脉曲张记录标准

项目

食管          胃

食管     胃口

①部位

L

Ls上部     Lg-c限贲门

Lm中部    Lg-cf贲门-胃底

Li下部      Lg-f穹窿部

                Lg-b(胃体)

                Lg-a(窦部)

同日本   Lg-c

              Lg-cf

              Lg-f

              未分Lg-b

              Lg-a

 ②形态

F

F0治疗消失  同食管记录

F1直线比较细

F2串珠状中等

F3结节状粗大

治疗后随诊即便看到红色/蓝色静脉,无形成曲张样静脉仍未F0

F0=消失

F1=轻

F2=中

F3=重

同左

③色泽

Cw白色曲张静脉

Cb蓝色曲张静脉

静脉内压高,血管紧满有时形成紫色或红紫色,记录为V(Violet)如 CbV血栓化记录为Cw-Th CR-Th

同左

④红色征

Rc

分三种类型:同食管

鞭痕样    血疱样

樱桃红色

Rc0无

Rc1限局少数

Rc 2 Rc1~ Rc 3非全周

Rc 3全周性

伴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样Te

Rc三种表现简写 RWM, CRS,HCS

F0若能看到Rc征也要分出Rc1~ 3

同左

⑤出血

涌血/喷射  同食管

止血后记录

红色血栓(CR-Th)

白色血栓(CW-Th)

同左

⑤黏膜

E糜烂  U溃疡

S瘢痕

同左

表2-6  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grade,G)标准(中国)

图片

表2-7  食管静脉曲张超声内镜(EUS)记载标准(日本)

图片

表2-8胃底静脉曲张超声内镜(EUS)记录标准(日本)

图片

记录方法:按①~⑥顺序记载

如:Ls F3Cb Rc3 (RWM,CRS)Te Lg ~ fF2Rc(一)。

2.

疗效判定

(1)消失:治疗后已达F0Rc0。

(2)残存:治疗后尚存F或Rc。

(3)复发:已达F0Rc0F,随诊再度出现新的F1以上Rc(+)。

(4)加重:残存曲张静脉F Rc恶化。

食管癌

早期应指出癌侵及黏膜肌层以上。

1.

肉眼分型

早期(浅表型)为0型,进展癌分为1~5型。

(1)0型分为以下几种

0-Ⅰ型(浅表隆起):呈发白的乳头状向食管腔内突出生长者,明显隆起多已浸润至黏膜下层以下,但也有仅止于黏膜层者。

0-l pl型:呈丘状。

0-I sep型:为上皮下肿瘤型,病灶总体表面被覆食管黏膜上皮,癌组织并未露出。属一种特殊类型的癌,如基底细胞癌、未分化癌、腺样囊腺癌、原发腺癌等,多侵及Sm2

0-I p型:息肉状或乳头状。

0-ll 型:浅表平坦型。

0-ll a型:浅表隆起型。

特征:病变周边稍微隆起,多浸润至黏膜固有层;色白,凸起仅1mm 以下,多止于m,伴颗粒发红者浸润至m2

0-ll c型:平坦凹陷型。

特征:极浅的凹陷底发红,凹陷而不整,多侵至m3;凹陷面均匀一致的颗粒状隆起1mm 以下,多侵及至 m2;黏膜皱襞收缩出现横行草席征,病变上仍能呈现者为m2癌;凹陷面颗粒轻度大小不等者为m3;粗大颗粒,小结节状或附有白苔者侵至Sm以下,为食管癌最常见者。

0-II b型:浅表平坦型。

黏膜变浑浊为m1癌;界线不清楚的局部发红为m1癌;常规内镜很难发现,必须在卢戈碳染色下才能发现。

0-lll 型:浅表凹陷型。

特征:边缘呈堤坝状轻度隆起,凹陷较深者多达Sm2。

(2)进展期(Borrmann分型改订)

1型,隆起型:局限隆起超过1mm以上。

2型,局限溃疡型:溃疡性凹陷,边界清楚。

3型,溃疡浸润型:溃疡边缘部分或全部不清楚。

4型,弥漫浸润型:溃疡隆起明显,壁内广泛浸润。溃疡隆起同时存在浸润,部位广泛。

5型,无法分型。

类型记录法:两种类型混合。

肉眼明显者写在前,伴随病变下加引线,Ile下画引线,如:Ila+ Il c。

2.

食管癌浸润深度

(1)早期:m1、m2、m3  

见图2-8。

图片

图2-8  食管癌浸润早期

(2) 进展期:

见图2-9。

图片

图2-9  食管癌浸润的进展期

Barrett腺癌

见图2-10,类型同前。早期诊断多较困难。要注意色泽变化及轻度凹凸不平或放大内镜胃小凹形态呈IV型、V型,喷洒色素或1.5%醋酸有助于诊断。

图片

图2-10  Barrett腺癌

浸润深度的诊断:

(1)肿瘤形态,变化越大浸润越深;

(2)凹凸不整的程度;

(3)色泽白红,一段深一段浅;

(4)大小;

(5)注气后形状有无变化。

食管隆起病变

较少,约占全食管肿瘤的1%,平滑肌瘤占60%-80%。

内镜诊断:

1.

乳头状瘤

多为白色小隆起,可为平滑隆起;分叶状;两者混合型。镜下可单发,也可多发,有似在水中观察不清晰感。

2.

颗粒细胞瘤

黄白色如臼齿状。肿瘤来自黏膜固有层至黏膜下层,时有累及黏膜肌层。一般为良性,但肿瘤增大时,可有淋巴结转移。

3.

息肉

桑甚状表面,有蒂的隆起,表面常有白苔附着。

炎性息肉:多见于食管胃接合部,受损黏膜的肛侧。

4.

囊肿

软而发白的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

5.

平滑肌瘤 

硬而有弹性的黏膜下肿瘤。有增大倾向, 出血或形成溃疡者有恶性可能,好发于食管下部。

6.

血管瘤 

中下部好发,软而不整,略有不平,色泽暗红。

7.

脂肪瘤

软而发黄的黏膜下肿瘤。有蒂者可达数厘米。好发于颈部环状软骨附近。

8.

淋巴管瘤 

软而发蓝白或淡黄色,有透明感的黏膜下肿瘤。

9.

黑色素瘤 

局部黑色或蓝色,边缘不整的色素斑,也可稍隆起。

图片

声        明

本文仅做知识分享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对本文有兴趣,引用时请列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