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黑龙江波涛 2022-12-12 发布于黑龙江

公元1085年,年仅八岁的赵煦登基,成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后世称之为宋哲宗。

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

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

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

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系列能臣,使得蔡京等人得以上位。而蔡京等人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靖康之难。

文章图片1

兄长光环下的弟弟苏辙

对北宋文学发展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那一阶段,文坛出现了难以计数的诗文大家。其中,有六人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这六人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两代,同出一家,被后人尊称为“三苏”

三苏之中,苏轼的声名最盛,隐然当时文坛领袖,被后人称为李白之后第一诗词大家。他的光彩也远在其父苏洵与其弟苏辙之上。

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刚一出道就被哥哥的光环笼罩,兄弟两人相差两岁。十七岁那年,苏辙同兄长苏轼一起参加了科举

文章图片2

这一场科举中,参加考试的有苏轼、苏辙、曾巩,主考官是欧阳修,苏洵的角色是场外考生家长,王安石此时在东京开封担任判官,宋六家齐聚京城,好不热闹。

在这场考试中,苏辙已经展现出与苏轼的不同之处。他的文章不像苏轼那样气势磅礴,而是侃侃而谈,不急不缓

苏辙与苏轼在这次考试中双双通过,但是因为母亲去世,兄弟二人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重回京城,参加了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是为了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考试,参加本届制科考试的众人中,只有苏轼、苏辙和王介三人达到了合格线,获得了面见仁宗,御试对策的机遇

文章图片3

在这场最高级别的御试中,苏轼考中了第三等,苏辙和王介都考入了第四等。有人可能会说,以苏轼这样的才气,在考试中也只能进入第三等,那第一等、第二等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惊世之才呢?

其实,苏轼考入了第三等,已经成为宋代制科以来的“百年第一人”。因为第一、二等都属于虚设,从来不会录取。第三等一般也不会录取,除非是特别优秀的人

在苏轼之前,能够进入制科三等的只有吴育一人,而吴育在第三等中属于三等次,和苏轼的三等又有差距。可见,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人”名副其实。

而苏辙考入第四等,也足以光耀门庭。因为,在两宋三百余年间,能够在制试中登科的一共只有四十一人

文章图片4

苏辙入仕与王安石变法

前文提到,苏辙在性格和文风上与他的兄长苏轼颇为不同,这一差异在两人制科考试的命题作文中,即已彰显。

苏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内敛的人,但其实比他的哥哥更有政治抱负,表现得也更为激烈,骨子里愤青的成分要超过他的哥哥

在这次制科考试中,苏轼自称他的答卷“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屈但是。其中最尖锐的话,也不过是指责宋人中“不知勤”,“虚应故事”。

苏辙的答卷语言尖锐犀利,对宋仁宗从政三十多年来的经历进行了大肆炮轰,指出宋仁宗缺乏忧患意识,“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

文章图片5

指责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半途而废,指责宋仁宗沉溺声色之乐。还列举了历史上六个治乱之君作为警戒

这样的文章放在明、清,妥妥是全家杀头,祸灭九族的罪过。

但是,宋仁宗不愧为仁厚之君,豁达大度。他说:我“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呢?

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才华,宋仁宗兴奋的说:我为我的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宰相啊!

但是,宋仁宗的宽容并没有给苏辙的仕途带来绿灯,仁宗不久后去世,其后的英宗在位四年也去世,北宋进入了神宗时代,能臣王安石开启了他的变法大幕。

文章图片6

宋神宗即位初年,年轻气盛的苏辙同样是赞同变法的急先锋,他曾经上书宋神宗,提出“天下之事,任人不如任势,变吏不如变法,当今之世,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

针对如何变法,苏辙提出了一系列成熟的革新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他还特别提醒宋神宗,要坚持改革的信心。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苏辙也做出了充分的估计。

宋神宗颇为赞赏他的上书,将他安排到新成立的变法机构——条例司——一同推行新法。

然而,神宗时代的变法,是由大佬王安石实际主持的,王安石的很多措施,苏辙并不赞同

文章图片7

他认为,王安石激进的变法,是与民争利,会挑起边衅。苏辙提出辞职,离开了变法机构条例司,退出中枢,任职河南府留守推官。

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触怒了王安石,王安石将他与他的兄长苏轼一并打入了反对变法的旧党行列

不久,两人相继遭贬,他的兄长苏轼遭受的打压还超过了苏辙自己。

而事实上,苏轼在对待王安石的态度上,远不如苏辙这样激烈,只不过他的名气太大,被当做出头鸟,狠狠地中了几枪。

神宗后期,王安石两度罢相。他的变法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文章图片8

而此时,新旧党争变得日趋激烈,原来的正常政见之争演变为意气倾轧,使得苏辙对此大失所望,一度消沉

荣登相位又连遭三贬

就在苏辙打算就此“优游卒岁”的时候,朝局又发生了变动。

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罢免新党,重新启用旧党

这一年,苏辙被招回京城,此后连续升迁,于1093年升任门下侍郎,成为实至名归的副宰相,达到了苏轼一生未曾达到的政治高度

文章图片9

不过,苏辙直言不讳的性格并未改变,对当时的宰相、枢密使等人屡屡上书弹劾,对奸佞投机的小人,如蔡京等也极力打压。

这一时期,他上奏的条陈超过一百条,涉及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多数均被采纳施行。

除了弹劾打压新党势力以外,在旧党内部争斗中,苏辙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对于新党和新法,不能一味地废除与打击,而应该择其有利者加以使用,对新法的部分政策进行了辩护。

苏辙没有一味迎合旧党领袖人物司马光的心意,显示了一个文人士大夫独立的政治人格。

文章图片10

1093年,宋哲宗亲政,准备继承父亲宋神宗的遗志,继续推行改革。面对政局可能的翻盘,苏辙上书《论御试策题札子》,列举了几个汉朝皇帝的例子,劝说哲宗不要轻易的更改政策

这篇奏折触怒了宋哲宗,苏辙因言获罪,再次遭贬。

一年中,他连续被贬黜三次,最终落脚于现江西高安;四年后,又被贬斥到广东雷州,转年又被贬至广东循州。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由于新党人士,宰相章淳曾经阻碍宋徽宗继位,因此遭受打压,旧党人士重获启用,苏轼和苏辙也因此获得了重返京城的机会。但是,苏轼不久即病逝。

文章图片11

此时,蔡京已经获得了掌控朝政的宰相权力。这样的情况下,苏辙已经没有再次翻身的希望。

公元1112年,苏辙病逝于颍昌,年73岁,是唐宋八大家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从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开始,新旧党争不断冲击着朝廷的稳定,一众文人在互相攻暄之时,懈怠了军事上的建设,北宋武备松弛,军事实力不断下降

仗着澶渊之盟带来的红利,北宋尚可维持表面上的繁荣。

但是在更北方女真势力崛起之后,北宋军事上的脆弱开始暴露。

苏辙去世十几年后,女真军队攻占了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

文章图片12

变法原本为了强国,反对变法也应当出于对国家的考虑,而当两者之间的争斗变了性质之后,就只能给这个国家带来沉重的伤害了

结语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年宋哲宗没有因为苏辙的这篇文章罢黜了那些能臣的话,蔡京、高俅之类被后世称为六贼的人也不会顺利上位。

至少,北宋的皇帝不会受到小人的蛊惑而废弛朝政。

文章图片13

在能臣尚在,国力尚可的情况下,迎击来自北方的女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历史上,也有人将苏辙上书导致后来一系列的变化,称为文人误国。这样的说法有一点道理。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导致后来一系列大变的原因并不在于苏辙的这篇文章,而在于苏辙的文章触怒了哲宗脆弱的神经,导致他失去了正确,理智的判断力,为后续发生了一切埋下了隐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